引言
從古至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就從未根除,人類以種族、以國別、以民族來劃分群體,使得自己有地所歸,有名可依。種種因為人性的弱點產生出的惡念,似乎都以排斥群體部分之外的觀念變得「正常」。
在黑、白、黃三色人種之外,我們不敢想像還存在著第四類有色人種。但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世界上還真有一位「藍種人」的存在。我們會拍攝幻想電影,可假如這個答案是確定的,人們便會失去友善,剝落面具、重新露出猙獰的惡意面孔。事實上便是如此,他不被周圍的人們所認可和接納,種種非議使他被迫隱居在6000米的高山之上,百年僅僅露面一次。
那麼他是誰?為何會擁有藍色的皮膚呢?
一、藍色皮膚的「藍種人」
科幻電影《阿凡達》中,導演將故事背景定在外星,那裡的人身材高大,天生具有湛藍的膚色,和我們已知的人類膚色格格不入。
有一天,這樣的膚色真實出現在了地球之中。
1820年,美國西部大開發如火如荼地開展,大量人口西遷,成為牛仔、種植戶、農場主。一名叫做福蓋特的法國人,在此時來到肯塔基州,在當地用積蓄購買了一片土地,成為了一名種植園主。他是後來福蓋特家族的祖先。
之後,身為農場主的他身家富餘,很快在當地娶妻生子,有了家庭,他們的家族人丁興旺,很快繁衍出子代孫代。然而,讓當地人恐慌的是,福蓋特家族中出現了生長著藍色皮膚的孩子!他身體其他部位的顏色都很正常,唯獨皮膚表面是光滑的深藍色,看起來就像外星生物,令人不寒而慄。
他們為這個孩子起名馬丁福蓋特,起初以為他患上怪病,馬丁的媽媽首先將他送入醫院,醫生都感到棘手,之後請來牧師,牧師也束手無策。家庭天主教的信仰讓他們逐漸驚恐地發現,孩子的膚色像極了傳說中的魔鬼後裔。當地居民的壓力和家庭內部的恐慌,讓福蓋特夫婦不得不將孩子丟棄在了孤兒院。
之後,馬丁福蓋特在孤兒院逐漸長大,因為膚色,他受到孩子群的孤立,暴力恐嚇和毆打是家常便飯,而社會各界也不停有人企圖將他送往實驗室研究。所幸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馬丁仍然具有正常人的身心,十八歲之後,馬丁福蓋特離開了孤兒院,感到無地容身的他,選擇向深山遷移。
二、藍色的離群索居者
亞里斯多德曾在著作中說:「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神靈和野獸一樣,與眾人不同,註定不能被群體所接納,也無法順從於他人。離開肯塔基州後,在智利6000米海拔的歐坎基爾查山上,馬丁福蓋特安頓了下來。他學著自己搭建房屋,每日尋找食物,自給自足。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著自然的規律,生活得如同野獸,但此時,脫離了人類社會異樣眼光的壓力,他的心靈無疑是安靜而幸福的。
很快他發現這座山上不止他一個居民,寒冷的天氣包圍著另外7戶人家,天性喜歡溫暖的人類,無論多少,總是聚集在一起。馬丁福蓋特試著與他們接觸,起初他十分害怕,這7戶人家會像山外的人類一樣驅逐他、消滅他,但很快他發現,離群索居的小社會比大社會要和諧得多。
馬丁福蓋特將房子搬到了他們旁邊住,與7戶人家中的一位女子結婚,生下了五個孩子,他們逐漸長大,膚色有正常膚色,也有馬丁一樣的深藍色。
平靜的生活被打破,1960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醫學院的運動生理專家維西攀登歐坎基爾查山,在海拔6000米發現了馬丁福蓋特的家人,與眾不同的膚色和深山中敏捷的習性,深深吸引了這位醫學專家,他悄悄跟隨他們去到聚居地,發現了馬丁福蓋特一家。
此時,山上生活的人裡藍皮膚人種已經很多了,馬丁福蓋特蒼老了,他會將膚色正常而又嚮往山外的孩子送走,只留下藍色皮膚的孩子在山上。維西對他們一家很感興趣,幾次三番來往於外界與山中,藍色人種的消息逐漸被重新帶到社會面前。
三、研究「阿凡達」家族的結果
後來,根據美國先進醫學的研究,藍色人種的導致原因很快有了結果。他們的膚色不同,並不是因為神話傳說中的魔鬼撒旦,也不是患病,而是因為黑色素、原血紅色、葉紅素等色素沉著造成的。
維西認為,血細胞蛋白缺乏釩元素,銅元素卻過多,導致馬丁體內產生了血藍蛋白,這是一種基因變異。但也有人認為,對其他藍色人種來說,是因為高山上的環境使得他們血紅蛋白發生了突變。
在進行研究的同時,受馬丁福蓋特所託,維西也在盡力想辦法讓藍色人種恢復正常。好消息是,本身馬丁福蓋特的後代與山上的其他白種人通婚,就已經代代減弱了藍色皮膚基因,出現人數也越來越少。
在曝光後,也有不少福蓋特族人主動尋求醫學上的幫助,1980年,有一位醫生為他們研製了一種不錯的治療方案,就是讓這些藍色人種喝下一種化學試劑,起到「體內染色」的作用,讓血液恢復紅色。當然,這樣的方法會逐漸隨著血液循環而效果減弱、直至消失,但總好過沒有辦法。
通過觀測研究,科學家們還發現,當馬丁福蓋特的藍種人後代生氣以及出現其他情緒激動的狀況、血流衝上頭部時,他們的皮膚會變得更加湛藍,真的宛如阿凡達一般。
如今,福蓋特家族已逐漸恢復正常,最後一名藍色成員是1975年出生的班傑明福蓋特,在這之後,藍色血統消失的家族成員,或走下山、或繼續居於野外,都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結語
其實,「排外」觀念流傳自人類基因,自遠古以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觀點就是為了種族延續,在生存資源極度緊缺的史前時期,種族間只有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才能為整個族群贏來繁衍後代的機會。在這個時候,任何的鬆懈都是對自己種族滅亡性的打擊,個體首先是種族的一份子,而非擁有自我意識。
但隨著人類成為倖存者,從智人走到現代社會,擁有高度發達工業文明的我們,大概需要放寬一些種族觀念,人類如今的發達,正是頑強抵抗基因帶來的結果。基因講究「獨享」而現代化要「開放」,基因講究「自私」而現代號召「無私」,基因要求我們「以生育繁衍為目的」但我們卻可以「寧缺毋濫」地尋找心靈感應。太多行為被我們丟棄,我們已經進化,我們不再需要自虐以求生存。
包括對待不同於大多數的個體也是一樣。白種人向黑人妥協,向黃種人言和,說到底是大勢所趨,我們都需要彼此的互助。站在進化和改變這個角度而言,對於罕見的藍色皮膚,我們何嘗不能更寬容,更自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