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米爾科·勞倫茲在阿姆斯特丹主持召開第一節國際數據新聞圓桌會議上對數據新聞做了界定:數據新聞是一種工作流程,即通過反覆抓取、篩選和重組來深度挖掘數據,聚焦專門信息以過濾數據,可視化呈現數據併合成新聞故事。[1]可視化則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和虛擬實境等技術, 將數據轉換成圖形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 並進行交互處理的過程。[2]
下面將以2018年普利茲新聞獎獲獎的三篇涉及大量數據處理的報導為例,從數據呈現的直觀與形象、呈現技術和用戶體驗等方面分析它們的可視化處理效果。
We Aske 615 Men About How They Conduct Themselves at Work 以及The wall: Unknown Stories, Unintended Consequences和Duterte’s War 在2018年普利茲新聞獎獲獎作品中,分別獲得公共服務報導獎、國際報導獎和解釋性報導獎。雖然普利茲新聞獎沒有專門設立數據可視化或數據新聞的獎項,但這三篇新聞依託網絡新媒體技術,將他們收集到的數據分別做出可視化處理,最終不僅直觀、簡潔地呈現給讀者,增強了新聞傳播效果,還促進了讀者與新聞的交互,讓讀者一定程度地參與到了新聞生產過程中。
一
職場性騷擾:調查數據形象呈現
We Aske 615 Men About How They Conduct Themselves at Work這篇報導針對職場性騷擾的情況,對615位男性進行了調查,詢問他們過去一年在工作中性騷擾的行為類型。數據新聞的核心就是對數據的處理,而這615為受調查者關於10個問題的回答,又該怎樣處理,才能使繁瑣的數據變得簡潔、直觀呢?
1-1人臉及顏色象徵——易讀性
報導巧妙地用人臉來象徵受訪問的男士,用10種不同的顏色繪製成側臉的形狀代表10個不同層次的性騷擾問題,並最終將他們的調查結果用人臉上不同色彩的側臉顯示出來。
報導中除了列出了每個個體的訪談結果,還以圖標和百分比相結合的形式展現整體訪談情況。
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可視化應用研究指出, 「人類可識別物體」即生活中最習以為常的元素最容易讓人記住,且色彩豐富的作品比單一色調的更讓人印象深刻、多元素的作品比單一元素的作品更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這篇報導數據的視覺呈現中,使用人臉這一生活中常見的元素作為數據的載體,使用不同的色彩對性騷擾問題的層次進行劃分,給讀者清晰地展現明確的數據統計結果,留下深刻的影響。
1-2經典條形圖——對比分析
涉及需要對比分析的數據,報導以統一的橫向條形統計圖和百分比數據相結合的方式來展示,既表現出了每一個類別的具體數據,又方便讀者對多種類別的數據直接進行比對。
二
邊境牆:你想要的探索方式
The wall: Unknown Stories,Unintended Consequences (以下簡稱The Wall)是一個典型的多技術結合的融合新聞。許多人在瀏覽這篇報導時被其技術的豐富和超前所折服。但在這個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數據新聞的本質和文字一樣是敘事,可視化的表達不是「炫技」,而是內容的一種承載方式。在美墨邊境牆這樣一種新聞主題上, 用巧妙的可視化方式能取得比文字更好的敘事效果, 讓用戶更容易認知複雜的情境。
2-1多重呈現方式結合——選擇權交給你
報導採取文字、視頻、音頻、交互式地圖、虛擬實境多重樣式相結合的方式,表達邊境牆的實況、有關邊境牆的故事等方面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將美墨邊境牆呈現出來。
傳播技術的發展豐富了了解數據的方式,而數據呈現方式的多元化也賦予讀者更多的主動權。形式多樣化也將了解新聞事件方式的選擇權交給了讀者,讀者可根據個人喜好或習慣選擇合適的方式和想了解的內容探索美墨邊境牆。
2-2交互體驗——參與和互動
The Wall的亮點之一就在於不是將數據硬塞入讀者眼中,而是讓讀者自主選擇,數據的表現形式也不僅僅是數字或圖形,而側重於通過用戶對數據的體驗。報導中的數據除了有具體量化的表現方式,還利用交互式地圖,通過點擊地圖就可以觀看相應的航拍視頻的方式將美墨邊境牆直觀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另外,如果讀者對於試聽傳播的體驗還不滿足,還可以通過虛擬實境技術全方位感受。虛擬實境技術有三個特性:沉浸感、交互性和想像性。這種技術不僅使讀者突破空間界限,足不出戶便可身臨其境一般全方位感受邊境牆,讀者也能夠與場景產生更多互動,增強其參與感。
交互式地圖和虛擬實境技術通過人機互動的模式給予讀者更多臨場感,閱讀新聞的同時也在與新聞本身互動,從而獲取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
禁毒之戰:地圖上的數據
Duterte『s war是一組調查類新聞,6篇報導中有4篇都對數據進行了可視化處理,類型包括有動態數據圖、靜態地圖、條形圖等,因其數據動圖、散點圖等大多以地圖為背景而特色鮮明,具體類別及個數統計如下:
3-1數據動圖——動態反映發展
Dead on Arrival,The Boy from Davao和Death of a Schoolboy三篇報導都使用了數據動圖。這種方式將抽象的數據含義用豐富的可視化圖表形式表現得更加具象, 同時也通過動態的形式來反映這些數據發展變化的趨勢,從而展現事件的發展變化。
以Death of a Schoolboy 中的Operations on August 15 這套動態數據圖為例,數據在Bulacan的社區地圖為背景,通過圓點或圓環的浮現、擴大,數量增加,生動形象地展示了24小時內各社區的被逮捕人數和被逮捕人中死亡人數的變化。
此外,在Dead on Arrival中,數據不是簡單的動態呈現,而是根據讀者瀏覽的內容自動改變,呈現的數據圖會自動與內容匹配。
由上圖可以看出,文字內容發生變化時,地圖上的黃點數量和分布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因此,這套動圖不僅反映了每個時刻的被逮捕和死亡人數分布,還通過內容與數據圖自動匹配,便捷讀者的迅速獲知相應信息。
3-2圖文印證——高互文性
「互文性」由法國學者朱亞麗·克裡斯蒂娃提出:「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而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互文性朝著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事件之間相互聯繫得更加緊密,情景內容與數據信息之間也呈現出這樣一種特點。在數據動圖中,數據和文字內容呈現一種相互印證,互為補充的關係:文字為數據提供了相應的語境,數據蘊含了文字無法表達的巨大信息量。這也正是圖文之間吸收轉化、相互關聯的一種互文性的體現。
在The Boys from Davao這篇報導中,為了將Davao地區較高的死亡率展現出來,採用了地圖浮點標識和柱狀圖對比兩種形式,並輔以文字加以說明,將Davao的代表地區Station 6單獨以黃色強調,與其他地區對比,三方信息源相互補充,使結論一目了然。
Dead on Arrival 中,看似簡單的兩個條形圖說明了菲律賓警方為躲避調查,掩蓋禁毒之戰中真實的當場死亡人數。這兩幅圖將警方宣布的死於當場和死於醫院的人數進行對比,又將兩者之間的比例進行時間軸上的對比,發現宣布死於醫院的人數佔比越來越高的特點。看上去毫無關聯的死亡地點和時間之間互文,相互驗證了警方公布的數據造假問題。
為了使新聞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調查類新聞往往會選擇將數據呈現在報導中,信息公開的同時保證新聞的易讀性正是數據可視化處理的主要目的。此外,在分析上述三篇新聞時,還發現了數據可視化的其他效果:更強烈的臨場感與參與感;更高的互動性和互文性。而所有的效果都是為了更好地呈現內容,讀者可以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從而使內容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對於上述三篇數據新聞,其形式的創新與技巧的酷炫往往給讀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但實質上,這些外在的形式或技術不是單純的炫技,而是為傳播內容服務,為讀者服務。技術為傳播形式創造了更多的可能,傳播形式的日漸豐富為內容提供了更好的呈現方式,而這些都是為了使讀者更便捷地獲取資訊,更清晰地了解事件,更深入地理解新聞。
參考文獻
[1]米爾科·勞倫茲, 第一屆國際數據新聞圓桌會議上的講話[R].阿姆斯特丹:歐洲新聞中心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2010年;
[2]劉傑.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初探[J].科技傳播,2013,5(16):26-27.
[3]方潔,顏冬.全球視野下的「數據新聞」:理念與實踐[J].國際新聞界,2013,35(06):73-83.
[4]Borkin MA, Vo AA, Bylinskii Z. What Makes a Visualization Memorable.[DB/OL]
http://vcg.seas.harvard.edu/publications/what-makes-visualization-memorable.
[5]郎勁松,楊海.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可視化傳播的創新路徑[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03):32-36.
[6]《虛擬實境(VR)技術特點介紹與發展歷程詳解》[EB/OL],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5/11/24/151122qjfz_2.shtml.2015年11月24日.
[7]劉傑.數據新聞可視化敘事初探[J].科技傳播,2013,5(16):26-27.
@LiZhiwei
養生少女不服輸
歡迎留言與作者互動
作者 | 李志微
編輯 | 楊逸然
排版 | 王子琪
運營 | 孫新雅
總監 | 郭雨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