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 快門 感光度 曝光 曝光補償 色溫 景深······」 面對這些專業術語,有沒有小夥伴和我當初一樣傻傻分不清楚,感覺攝影真的好難學,無從下手。
鄙人不才,整理了一些比較常用常見的攝影術語,用我自己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光圈:是由光圈葉片組成,這個光圈葉片可以控制鏡頭通光量的小孔,也叫光孔。簡單來講就是控制光通過鏡頭的一個裝置,用f值表示,f值越小,光圈越大,進光量就越大;f值越大,光圈越小,進光量就越少。
快門:是控制光線照射到感光元件時間長短的裝置。我理解就是鏡頭上一扇門,門關的速度越快,進光量就越少,門關的越慢,進光量就越多。
感光度:也就是iso值,可以理解為是衡量底片對於光線感知的靈敏程度,一般來說,感光度越低,圖像成像質量越好,感光度越高,圖像成像質量越差,會出現一些顆粒噪點。
以上三個是控制曝光量三大核心,可以通過組合不同的參數獲得各種不同的效果。
曝光:就是各種光源通過鏡頭照射到感光元件的光量。
曝光補償:在準確曝光的前提下進行加減曝光量,已達到預想畫面的效果。大家經常說的」白加黑減「其實就是在做曝光補償。
白平衡:就是讓相機拍出的物體顏色和它的實際顏色一致,如果實際上是一個白色的物體,你拍出來卻不是白色的,就說明相機的白平衡出問題了。現在很多數位相機都有了自動白平衡的工具,大多數情況下都比較準確。
色溫:單位為開爾文(K) 是指光源的顏色,色溫越低,顏色越暖(偏紅),色溫越高,顏色越冷(偏藍)。通常早晚色溫比較低,2000k-3000k左右,中午色溫教高,達到6000k左右。
噪點:很多人會說,你拍的照片噪點太多了。那什麼是噪點呢?就是由於拍攝時感光度數值太高,在圖像上留下很多小的顆粒。當然,很多人會覺得這些噪點有時會很好看,就會有意把感光度數值調高。
景深:就是被攝物前後位置上一個清晰的範圍,景深的大小和光圈,焦距,攝距有關。那些所說的前景背景虛化,其實就是說景深小。拍人物怕背景太雜亂,可以嘗試小景深,把背景虛化;風景照通常需要大景深。
多重曝光:就是曝光兩次或更多次的獨立曝光,然後再把它們重疊起來組成單一照片的一種技術手段。簡單來講就是利用多重曝光將兩張或者多張照片合成一張照片。
P檔:就是程序自動曝光,相機會自動快門速度和光圈值以適應被攝體的亮度,這個模式下只需構好圖按下快門即可。
AV檔:就是光圈優先自動曝光,這種模式下,可以自由設定光圈值,相機會根據被攝體的亮度自動設定快門速度以獲得標準曝光。大光圈可以獲得淺景深的畫面效果,拍人像是經常用到;小光圈可以獲得大景深的效果,拍風景是經常用到。
TV檔:就是快門優先自動曝光,這種模式下,可以自由設定快門速度,相機會根據被攝體的亮度自動設置光圈值以獲得標準曝光。高速快門可以定格瞬間,低速快門可以記錄物體運動軌跡。
M檔:就是手動曝光,根據傳需要參考曝光量標尺自由設定光圈快門感光度的數值。聽說M檔是」大神「的最愛,誰要說不會用M檔,那能說懂攝影嗎?其實不管哪種曝光模式都可以,沒有說是用自動擋怎麼了,用手動擋又怎麼了。哪種最方便,最合適當時的拍攝情況才是最重要的。
曝光鎖:一個可以鎖定曝光參數的功能。我自己用到比較多的是在快門優先或光圈優先的曝光模式下,真的非常方便。
B門:長時間曝光,就是持續的完全按下快門按鈕時快門一直處於打開狀態,知道鬆開快門按鈕時快門關閉,這種攝影技術成為」B門曝光「。通常會配合快門線或者遙控器,三腳架使用,在拍攝天體,煙花,光繪,流水等題材時非常適用。
脫焦:是指鎖定焦點後,主體或者相機離開了原來的位置。比如我拍一個人,一般都是對著眼睛進行對焦,但最後因為我移動了或者被攝主體移動了,那拍出來的照片就是糊的。光圈小的話,只要移動幅度不大,一般也不會有什麼影響,但如果時大光圈的話,影響就會很大。
跑焦:相機自動對焦模式下,在按動快門的一瞬間,相機的電腦判斷失誤,有個很小的鏡頭驅動動作,導致焦點漂移,離開了原來的位置。一般出現這種情況,自己不會弄的話,拿到店裡面重新校正一下就好了。
前(後)簾同步:特指閃關燈與快門同步的方式。前簾同步通俗來講就是先定格運動物體一個清晰的影像,而後再記錄物體運動的軌跡;後簾同步就是先記錄運動物體的軌跡,最後再定格運動物體一個清晰的影像。其工作原理就是閃光燈曝光和持續光曝光組合方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具體效果可以參照下圖:
反光鏡預升:在按下快門之前預先把反光鏡升起,從而可以減少反光鏡反彈動作導致的相機抖動,以減少相機抖動導致的模糊。在拍攝特寫(微距攝影),使用超遠攝鏡頭,以及低速快門速度拍攝時,十分有用,通常配合快門線和三腳架使用。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歡迎大家下方留言,我們一起探討交流吧!
關注攝影成長季,定期分享攝影小知識和感悟。一起學習,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