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時節,白鶴南飛,緯度最南到江西鄱陽湖越冬,從未在福建被記錄到。11月17日,本報記者在石獅溼地公園拍攝到了白鶴。氣質出眾、自帶仙氣的白鶴被譽為鳥類「活化石」,全球不到4000隻,是瀕危鳥類之一,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詳見11月18日《石獅日報》一版)
仙鶴來石,全城矚目。上周,有關「白鶴首度造訪石獅」的新聞,經《石獅日報》獨家報導後,引發各級媒體及眾多攝影家的關注。福建日報新聞客戶端、新華網客戶端等媒體轉發或跟進報導,其中新華網客戶端近70萬次的閱讀量,讓各地讀者領略了石獅的候鳥之美與生態之美。
石獅的冬天,總是孕育著奇蹟。前有西伯利亞候鳥「石獅之約」進入第五季,現有「靈鳥」白鶴首度造訪石獅。這似乎也應驗了宋代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在《水調歌頭·盟鷗》中所寫的,「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其釋義為,「鷗鳥啊,你既和我締結盟好之後,就應常來常往,不要再相疑猜。還有那白鶴在什麼地方呢?請你也邀請它一起來。」
石獅與西伯利亞候鳥有緣。從2016年冬首次被本報報導算起,以黑腹濱鷸、黑尾塍鷸、環頸鴴、金斑鴴為主的西伯利亞候鳥,每年秋冬季節,都趕赴石獅赴「一年之約」,五年如期,從未失約。而到了今年,被民間譽為「仙鶴」的白鶴,也來到石獅溼地公園。巧合的是,白鶴南下的「動身地」也在西伯利亞,因此把屢屢到石獅「赴約」的黑腹濱鷸們比作辛棄疾筆下的「鷗鷺」,並不為過。或許,是它們作媒,引來了白鶴……
白鶴是「不好請的客人」。它是瀕危鳥類、全球不到4000隻,屬我國一級保護鳥類;每年冬天,98%的白鶴都到江西鄱陽湖,此前在福建從未被記錄。白鶴對「居住環境」要求是「豪宅」級別的,能被白鶴看上的棲息地或越冬地,必然是水草豐茂、魚蟲充足、氣候溫和、溼地面積較大等自然環境優良的地區,石獅溼地公園能入得了白鶴的「法眼」,頗值得驕傲。
這不得不令石獅人更加珍視這座溼地公園,從建設之初到如今風光無限,它從未令我們失望。可是,白鶴首度訪石,會否曇花一現?驚嘆之餘,我們不免心懷忐忑。石獅「不負」候鳥,候鳥「不負」石獅!每次寫到西伯利亞候鳥,筆者總喜歡用到這句話,其表達更是一種願景!這樣的因果關係,候鳥已不僅僅是指候鳥,亦「借代」整個生態環境。能夠「與鳥為鄰」、年年「候鳥赴約」,何樂而不為呢!基於此,關於溼地公園的後續規劃建設是不是應當更加審慎?保護管理是否應當更加系統完善?個別人非法捕鳥的行為是否應當嚴加懲處?答案是肯定的。
白鶴給予了石獅驚鴻一瞥,那是靈犀一瞥。只願來往莫相猜,年年還復來!
(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