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與艦載機的關係,並不像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那麼複雜。可以說,艦載機早就有了,航母也早就有了,只不過,當飛機在艦上起飛,她就立刻擁有了艦載機的美麗稱呼。
初期的艦載機,十分輕盈,既不需要彈射起飛,也沒有很大的作戰半徑和載彈量。只要艦船夠大,就可以改裝成航母。但隨著戰鬥機的迅速發展,曾經的戰機已不適應今天戰爭的需要,而曾經的航母也不堪重任。
原因何在?首先,艦載機對材料要求極高。二戰時期是螺旋槳飛機,如今是高速飛行的噴氣式戰機,一般的鋼板會被戰機噴出的尾焰瞬間溶化。但要造出能抵擋超高溫的特種鋼,全世界卻只有極少數國家能做到。
其次,艦載機對人員要求極高。準確的指揮,縝密的操作,絕不能有任何閃失,沒有豐富的經驗積累,艦載機著陸技術連門都摸不到,所以也被譽為「刀尖上的舞蹈」。艦載機在著陸時,並不是減速而是加速,這是因為在艦上停不下來,就隨時準備再飛上去。
再次,艦載機對裝備要求極高。海風很潮溼,海水易腐蝕,電磁環境雜,艦載機每天都在經受「血與火」的考驗。艦載機降落與陸基飛機「漂」上去不同,它是完全屬於加速「撞」上去的。「皮膚」太柔弱,經不起海上的風吹雨打;「身體」不堅固,也經不住反覆的劇烈撞擊。
除此之外,艦載機不僅自身重,它搭載的相關燃料和彈藥也很多。航母當然是帶的艦載機越多越好,但越多管理就越難,需要空間和載重就越大,艦載機對航母的要求就越高。
世界上最危險的機場在哪裡?毋庸置疑,絕對是航空母艦上的飛行甲板。世界上最「燒錢」的裝備是什麼?毫無疑問,絕對是航空母艦。像這種「燒錢」的裝備,不僅考驗的是軍事實力,還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僅從艦載機的角度,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航母難造了。
對於艦載機,很多人第一反應,往往是美國F/A-18E/F超級大黃蜂,俄羅斯的蘇-33,中國的殲-15……這些是艦載機裡的「利劍」。
其實,只要能在航母上成功起飛的飛機,都算是艦載機。從這個角度說,艦載機還有反潛機、預警機、偵察機和電子對抗飛機等「兄弟姐妹」。只不過,殲擊機這個「老大」光芒實在太耀眼,讓我們忽視了其他人的存在。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