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剛過去,就已經很遙遠

2020-11-25 騰訊網

1972年,日本,一位水俁病患者

人類發展的歷史,幾乎與災難同行。火山、地震、海嘯或颶風,自然之神的每一次震怒,都在頃刻之間將人類苦苦經營的文明果實打翻在地。災難的形式狡猾而多變,卻無一例外地吞噬著人類的生命。

而每一次「重建」,既是人類智慧與勇氣的證明,也體現了大自然的慷慨與仁慈。也正是在一次次重建中,人們得以回到災難的發端之所,思考這一切到底是怎麼開始的。

從「貓舞蹈病」到「水俁病」

起初,只是村莊裡的一些怪事,最先發出預警的是魚。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水俁灣海面浮起大量死魚和海鳥的屍體。

緊接著村裡出現大量病貓,它們瘋癲狂奔,繼而紛紛跳海自殺,數量超過5萬。這一怪現象,當時被稱為「貓舞蹈病」。但那時,人類寧願相信這是某種詛咒。

很快就輪到人類自己。1956年,女孩田中靜子和她兩歲的妹妹相繼口齒不清、全身痙攣,最後高叫著死去。學者發現水俁灣海水中存在汙染物,並將矛頭鎖定日本氮產量第一的智索公司。

患水俁病的貓

智索在生產過程中,將大量含有有機汞的廢水,排入水俁灣外圍的「不知火海」。水生物食用後,汙染物轉化濃縮為劇毒物質甲基汞,再通過魚蝦進入人體,侵害全身。

同年,「水俁病」被正式確認。超過1萬人罹患此病,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由於工業廢水排放造成的公害病。

但這只是開端,就像一位受害者後來回憶說的,水俁病表面看似環境問題,背後卻是文明的衝突。

起初,智索公司拒不承認排汙致病,政府也不願介入,因為對當時正狂奔在工業化道路上的日本來說,「像智索這樣的大企業一旦停工,對經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1971年,一位母親抱著她患有先天性水俁病的女兒(圖/W. Eugene Smith)

與此同時,另一場看不見的災難正在人們心中蔓延:在水俁市,大量居民是智索的員工,而他們的親友可能就是漁民。受害者與加害者共居。

甚至,在發病之前,他們都是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受益人。政府、企業、患者和市民各有各的想法,人們不知該怎樣面對彼此。

一場環境災難,演變為人類社會內部不同利益集團的博弈。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68年,政府最終認定水俁病的汙染源和致病原因。次年,企業與政府共同啟動了對水俁病受害者的一系列認定與賠償——此時,距離第一例水俁病患者田中靜子去世已經過去12年。

1972年,

智索

化工廠總部示威的人群(圖/W. Eugene Smith)

重建,是從人們願意轉過身來,面對真相的這一刻開始的。

1977年至1990年,企業與政府出資,對水俁灣底層約150萬立方米的淤泥進行清理,並建成生態公園。1990年之後,政府興建水俁病資料館,由水俁病患者直接講述親身經歷。

「重建水俁」逐漸成為市民的共同意願。在這個曾經被稱為「汙染源」的地方,倖存者再也無法下海捕魚,轉而開墾出橘園和紅薯田,嘗試擺脫農藥,有機耕種。他們曾深受其害,因而比任何人都更加渴望向這個世界提供接近自然的安全食品。

此外,以水俁市民為主體,當地制定了20種垃圾分類的規定。全市建成300個垃圾站,針對生活垃圾、易拉罐、廢油、建築垃圾等,實行回收再利用。而曾經以向海洋傾倒毒物出名的智索公司,則研發出了創新的廢水處理技術。

1972年,智索公司董事長和受害者就賠償問題在談判(圖/W. Eugene Smith)

2006年,水俁病發生50周年。人們樹立了慰靈碑,上刻碑文:「不知火海的所有靈魂,這樣的悲劇不會再次發生,安息吧!」

2013年,國際社會在水俁市通過了旨在控制和減少水銀排放的國際公約《關於汞的水俁公約》。這場災難促使日本社會經歷了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法律體系的完善,從一個傳統工業國家漸漸向綠色國家轉型。

但對於當年的受害者和倖存者來說,肉體的折磨和精神的痛楚,始終如夢魘般在一呼一吸之間揮之不去。

十億牡蠣重建未來

相比公害病這類矛頭直指人類行為的災難,面對颶風、高溫、乾旱等極端氣候時,「天災」與「人禍」之間的界限顯得曖昧不清。災後重建也因此更加考驗人類的誠實、勇氣與遠見。

2012年10月30日,颶風「桑迪」橫掃美國東海岸,造成150人喪生、800萬戶家庭斷電,摧毀60多萬套住房。風浪裹挾著海水,灌入平日裡紙醉金迷的曼哈頓。

桑迪也因此成為美國歷史上代價最「昂貴」的風暴之一,紐約地鐵遭受108年來最大的破壞,1.8萬多個航班被取消,造成的損失至少達到700億美元。

可即便如此,這裡是紐約,人類文明的韌性在此得到集中體現。颶風之後的短短幾周,城市基建就恢復運轉,搬遷與重建工作有序展開。

2012年10月29日,英國帆船「邦蒂」號因桑迪颶風被淹沒在大西洋中(圖/Tim Kuklewski)

以上這些,是人們應對災難的傳統方式——單一、快速。但如今,面對越來越頻發的極端天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問: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我們如何用新方式去解決?

於是,恢復地鐵與航班、道路與照明,幾乎成了整個重建過程中最容易的一部分。科學家認為,「桑迪」異常轉向侵襲美國的潛在原因之一,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北極海冰融化,從而改變了大氣的流動。

要解決這背後的整個生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不是單個國家能力範圍內的事。但紐約人打算在自己的城市,從自身的行動開始。

一系列舉措中,最吸引年輕人的項目是「十億牡蠣計劃」。紐約港曾經是890平方公裡牡蠣的棲息地,號稱「牡蠣首都」。風暴侵襲時,牡蠣礁充當水中減速帶,吸收海浪的能量,能夠減少風暴潮對城市的衝擊。

工作人員將牡蠣幼體放入貝殼中並投入海洋

但過去數十年間,水體汙染和過度捕撈使紐約港的天然牡蠣絕跡。

「十億牡蠣計劃」啟動後,年輕人與餐館合作,收集紐約人吃完牡蠣後剩下的貝殼,將牡蠣幼體放入貝殼中並投入海洋,然後它們就會生長為新的牡蠣。

這種令村上春樹和海明威都欲罷不能的海鮮,除了美味之外,還有「生態系統工程師」的美譽。

成年牡蠣每天可過濾50加侖海水,有助於使海水變得清澈,並降低含氮量。這一點對海洋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因為過多的氮,會使海水藻化,耗盡氧氣,演變為一潭死水。

「十億蛤蜊計劃」的志願者合影

此外,與珊瑚礁類似,牡蠣礁的水下部分,能夠為數百種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水上部分則能接納海鷗和鳥類停泊築巢,是整個「海洋城市」中重要的「基礎建設」。

今天,該項目已經在紐約5個行政區的14個礁石場修復了牡蠣。預計在未來20年內,活牡蠣數量將達到10億,為紐約打造一條漫長而具有活力的生態海岸線。

這是一場漫長的災後重建,受災的是人類,重建的是牡蠣以及更多海洋生物的家園。

自然的重建

並不是所有災難都給人類保留了重建的機會。比如,車諾比。

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共和國境內,靠近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交界處的車諾比核電廠4號機組,發生災難性爆炸。目擊者稱,當時天空色彩繽紛,被映射得非常明亮,猶如彩虹般美麗異常。

輻射塵通過大氣雲層擴散到整個歐洲,直至科拉半島,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廣島原子彈的500倍以上,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

美劇《車諾比》的播映,讓接下來的事情變得人盡皆知。一場充滿悲壯色彩的「時間賽跑」開始了,不論是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的消防員、高溫下作業的礦工,還是前往屋頂清理超高放射性石墨的「人肉生化機器人」,都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美劇《車諾比》劇照

之後,為避免反應堆核心內高溫鈾與水泥融化而成的巖漿熔穿廠房底板進入地下,蘇聯修建了一座預計壽命為30年的鋼筋混凝土石棺,將炸毀的四號反應堆徹底封閉。同時,當局將反應堆周圍30公裡半徑範圍劃為隔離區,撤走9萬居民,並獵殺禁區內的所有家畜。「鬼城」車諾比誕生。

至於「重建」,在車諾比4300平方公裡高度汙染的土地上,不是不曾發生,只是這一次,自然不再信任人類。

科學家計算,由於鈽元素的存在,車諾比要恢復適宜人類居住的狀態,至少需要2萬年——在人類的時間尺度上,這幾乎就是永遠。

但離開了人類,大自然的痊癒似乎要順利得多,這片土地逐漸從「生命沙漠」轉變為「綠洲」。

最早,有人發現21頭從隔離檢查區逃出來的普氏野馬生活在無人區,到了2005年年初,其種群的數量已達到64頭。

車諾比內部,工作人員正在檢測核輻射數值

烏克蘭車諾比中心的研究人員謝爾蓋·噶沙克,自2000年開始在無人區內拍攝野生動物,將那些無視輻射的山貓、野豬、灰狼、鹿、馬和水獺等——納入鏡頭。

據統計,在車諾比,狼的數量是其他未受汙染地區的7倍。而作為食物鏈頂端的生物,狼的出現通常也標誌著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態。

儘管今天科學家們對於「車諾比事故造成了野生動物種群的復興」這個論題仍然意見不一,但人類不可承受的輻射,對於動植物來說,顯然並不致命。

它們除了擁有對抗輻射的天然抵抗力外,還擁有DNA變異修復能力。科學家解釋,這是因為在動植物進化的早期,地球表面的自然輻射水平要比現在高得多,因此,禁區內的動植物體內,可能仍保留有遠古時代的適應能力。

在車諾比地區出現的狼

可以說,核汙染對於野生動物最重要的影響,就是幫助它們驅逐了人類。所以,到底什麼才是災難?這一切又是誰的災難?

不可否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憑藉「魯濱遜式」的智慧,一次次地在災難之後存續文明的火種。

直到近年來,災難變得頻發,人們才開始質疑「人定勝天」背後的傲慢與無知,轉而試圖理解自然世界的運轉規律,將目光投向與人類共居於這顆星球的更多生靈。

重建,不再僅限於「人類的家園」,也重建認知,重建面對自然時的敬畏之心。

作者 | 菲力

排版 | 劉夢恬

看世界雜誌新媒體出品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最危險的火山,已經沉寂64萬年,如果爆發將是一場全球災難
    ​自從進入2020年以來,全球多地頻繁的爆發大型的自然生態災難。尤其以新型冠狀病毒的快速傳播為主導,但除了病毒之外,美國200年難得一遇的超大旱情,以及席捲了東非,南亞等多個地區的蝗蟲泛濫之災。似乎都在告訴人類2020年有什麼已經不一樣了。特別是當科學家透露2020年或許不是災難終止的一年,將很有可能是災難開始的一年,才更人細思恐極!
  • 世界末日不再遙遠?4大災難若出現,地球或迎來第6次生物大滅絕
    世界末日不再遙遠?
  • 世界末日不再遙遠?4大災難若出現,地球或迎來第6次生物大滅絕
    對於現在有著安逸生活的人類來說,可能對於世界末日這種話題充滿著不屑和質疑,平時我們也會在電視新聞中看到,地球上發生的小規模的災難,例如龍捲風、洪水、火山爆發、 地震、海嘯等,這些都是大自然不可抗力導致的,雖然對於世界末日有著質疑的態度,但誰也不敢否認其發生的可能性,提起世界末日這四個沉重的大字,大多數人對其感受都是深不見底的恐懼和絕望。
  • 疑似證據表明,在遙遠的20億年前,地球上或存在著另一種文明
    而這一切在大自然面前都顯得非常渺小,一旦人類經歷一些突發性的災難而消失在地球上,那麼只需要數百萬年或數千萬年,那麼我們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將會被大自然通通抹去。我們的馬路會逐漸被塵土覆蓋,鋼筋混凝土蓋成的高樓大廈將會成為一片廢墟。這時候,當有另外一個文明來到這個星球,他們也會和現在的我們一樣,找不到任何上一個文明存在過的痕跡。
  • 未來地球可能的十大災難「預言」
    機器人接管世界經常有報導稱計算機的速度已經達到每秒上億次一些科學報告甚至認為到2030年計算機或機器人將擁有與人腦相同的存儲容量和處理速度甚至可以完全取代人類的思維科學家甚至預測即使是處於無意識狀態的機器人也會對人類構成威脅3.
  • 科幻小說:遙遠的過去,被改變的現在、還未到達的將來
    到現在都還記得熬夜看完《三體》後久久不能平復的心情,心靈受到的衝擊無以言表:葉文潔在那樣的大背景下做出毀滅性的決定完全可以理解;宇宙如黑暗森林一樣,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催眠其實已經讓人實現永生了;在毀滅面前,道德受到巨大的衝擊,人們的選擇仍是情有可原;未來究竟會怎樣?宇宙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作者劉慈欣是不是外星人,怎麼可以寫得這樣精彩?
  • 推薦五部韓國高分災難電影!韓國商業化電影已經非常成熟!
    剛剛還如天國般美好,奢侈華美的大廈瞬間變成殘酷的人間煉獄……大場面效果可以和好萊塢一拼的災難片,影片前半段拍的有點像《情人節》《新年前夜》一樣的浪漫喜劇,後半段急轉直下,大型災難現場!整體完成度非常高,令人眼前一亮。既有災難片的震撼視效和「奇觀」式呈現,又有相對完整的「世態掃描」和「情感」呈現。在敘事方面取得巧妙的平衡,沒有厚此薄彼。
  • 科學家認為,災難或許已經開始
    造成生物大滅絕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氣候的突然變化,火山活動的泛濫等等,還有一些災難會突然降臨,比如「小行星撞擊地球」「超新星爆炸引發的伽馬射線暴擊中地球」,甚至科學家認為,如果黃石火山噴發,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災難,在這些災難面前,人類很難抵抗。
  • 全球變暖愈發嚴重,人類剛經歷「最熱10年」,卻又面臨更熱未來
    已經有 28 兆噸的冰體從地球表面消失但最近英國科學家發現,自1994 年以來,已經有28 兆噸的冰體從地球表面消失。過去認為還很遙遠的地球慘狀很可能提前到近期發生而天氣越熱,冷氣開越兇,又更加劇冰川融化,地球已經陷入嚴重的惡性循環。
  • 科學家作出警告:電影裡的末日求生,離我們已經很接近
    已經有 28 兆噸的冰體從地球表面消失但最近英國科學家發現,自1994 年以來,已經有28 兆噸的冰體從地球表面消失 過去認為還很遙遠的地球慘狀很可能提前到近期發生而天氣越熱,冷氣開越兇,又更加劇冰川融化,地球已經陷入嚴重的惡性循環。
  • 《DNF》災難領域在什麼地方 災難領域攻略
    雪落流年」分享的DNF災難領域攻略,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災難領域攻略 韓服在95版本剛更新時就開放了... 作為國服7.30版本上線的新地下城,不少新手並不清楚DNF災難領取在哪,這裡為大家帶來的是玩家「雪落流年」分享的DNF災難領域攻略,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什麼災難是擁有智慧的人類也毫無辦法的?
    > 人類的喉返神經人類女性骨盆的寬度,在過去的人類不能抵禦的災難在地球過去的46億年裡,地球有過數次的生物滅絕,其中尤以五次最為嚴重,稱為五次生物大滅絕。和過去的生物不同的是,人類是一種可以思考的生物,可以製造工具來預測或者抵禦災難。但終究總有些災難我們無法抵禦,它們大多來自於外太空,我們只能儘可能地減小其帶來的負作用,甚至只能接受現實,比如:颱風,截至目前,人類並沒有阻止颱風形成或者摧毀形成的颱風的工具。
  • 聯合國警告:2021年將爆發全球災難,只有部分國家能熬過去
    2020年被很多人稱作「災難」,因為受到疫情影響「錢難賺」,一連數個月的「休假」讓不少實業面臨破產。但在接下裡的2021年,或許會更難大家要做好準備,不過相對而言中國的內部環境穩定,經濟形勢樂觀,所以可能受到的衝擊比較小,但作為全球化的一員,不可能毫無影響。
  • 人類在未來可能會面臨5大災難,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讓人類終結
    然而,只要給新生的人工智慧時間學習,它很快就會以驚人的速度掌握大量的人類知識。我們需要幾十年才能學會的東西,人工智慧可能只需要幾個小時甚至更少。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地球的生態日益惡化。全球變暖已經成為當前最緊迫的環境問題。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寒冷冰凍的南北兩極不再那麼冷了。2020年,南極洲氣溫將超過20攝氏度,大量冰川將融化。北極西伯利亞部分地區最高溫度將達到38攝氏度。結果,凍土開始迅速融化,凍土中的甲烷等溫室氣體也大量排放。
  • 2021年的六大預言:災難與救贖 有善念才能挺過去
    回顧2020,充斥著災難,尤其是新冠病毒的爆發,在全世界蔓延,導致近200萬人死亡,而關閉措施又讓全球經濟面臨崩潰,再加上火災、水災、蝗災等等,人們都在祈禱災年快點過去。但隨著2021年的到來,災難真的會過去嗎?古今中外許多預言都提到人類將要經歷一場大劫難,在描述大災難慘烈現象的同時,這些預言又都不約而同地留下了自救的方法,也都提到一位來自東方的聖者。由於篇幅有限,本文僅介紹其中六個預言。
  • 世界上最危險的火山,已經沉寂64萬年,如果爆發美國將永無寧日
    自從進入2020年以來,全球多地頻繁的爆發大型的自然生態災難。尤其以新型冠狀病毒的快速傳播為主導,但除了病毒之外,美國200年難得一遇的超大旱情,以及席捲了東非,南亞等多個地區的蝗蟲泛濫之災。似乎都在告訴人類2020年有什麼已經不一樣了。特別是當科學家透露2020年或許不是災難終止的一年,將很有可能是災難開始的一年,才更人細思恐極!
  • 2020國內又一重大交通事故,2020年真的是一個災難年嗎?
    2020年新年剛開始,新冠狀病毒作為突發新病毒,席捲國內外,給人民生活生命安全帶來巨大的災難性後果。好在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共同努力抗擊病毒,取得了明顯的勝利。剛從新冠狀病毒的下馬威中緩過神來,又被這國內的重大交通事故吃力已經,2020年已經過去四分之一,希望祖國安康全國人民幸福,不要再有災難發生!2020年真的是一個災難年嗎?誰能預測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
  • 災難片開山之作,已經消失在影壇的電影,五部洗禮靈魂的大片
    災難片,以對人類造成巨大災難的天災人禍為題材的影片。一般渲染驚心動魄的災難,以刺激觀眾的恐懼感,也有的表現擺脫災難的方法,戰勝或躲避災難的智慧,或宣揚非理性的宗教解救等。其實從頭看到尾,最大的感覺還是疼疼疼疼,Naomi拖著腿上和胸前那兩處大傷往前走的時候;一邊努力往樹上爬腿一邊滴血的時候;被救援者拖著在滿是漁網和尖銳物的水裡前進的時候;醫院裡那一嘔的時候;還有Ewan頭上被劃個口子血直流的時候,我都是手一邊抖一邊咬著牙忍住不把頭轉過去。看過的災難片也不算少,肉體疼痛感被如此完整地傳達給觀眾的還是頭一回,足見兩人的演技之強大。
  • 印度氣候災難是世界的災難
    印度氣候災難是世界的災難  根據印度氣象局發布《印度2018年氣候聲明》報告,研究結果和相關數據表明:從過去100年內呈現出的趨勢來看,印度年平均溫度增加了0.6℃,最高增加約1℃,而全球平均溫度則上升了1.1℃,其中有記錄以來最熱的20個年份全部在過去22年之中。
  • 網絡怪獸電影迭代,怪獸的「春天」已經過去?
    故事的自洽和深度挖掘是如今怪獸電影導演著力要修補的功課,此時有一批有先覺意識的導演已經開始在怪獸電影中挖掘更深的內容。「雖然是豪華陣容,但也掩蓋不了劇本的磨蹭勁,基本到最後三分之一才進入怪物災難的主題。」豆瓣網友如此評價該片,可見暴露了怪獸電影故事老套缺乏可看性的問題。事實上,不只《怒海狂蛛》,近兩年上線的諸多怪獸電影也逐漸步入套路模式,也再難創造出像《大蛇》一樣的的票房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