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惠東同鄉總會在香港東區筲箕灣、柴灣舉行一年一度恭賀譚公寶誕大型民間民俗巡遊活動。香港惠東同鄉總會的巡遊隊伍陣容龐大壯觀,一路彩旗飄揚,舞龍、舞獅及武術隊表演等,吸引了沿街兩側民眾駐足觀看。活動邀請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惠東稔山長排蓋仔獅參加表演。惠東稔山蓋仔獅傳承人陳志豪當天展演了蓋仔獅和醒獅、武術等民間藝術,為活動助興,增添了惠東鄉情文化元素。
舞獅作為惠東縣稔山鎮長排村傳統民間藝術形式,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其中以長排村紅額青面的「蓋仔獅」歷史最長,被當地群眾尊為「獅王」。蓋仔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逢年過節、喜紅慶典或有重大活動,都用獅班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目前,稔山長排蓋仔獅已進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眉宇間寫有「王」字 在獅班地位最高
陳志豪介紹,據考證,蓋仔獅源於明清時期,叫法甚多,古稱「金獅」,臺灣同胞稱作「感仔獅」,香港同胞稱作「貔貅」,由福建傳入陸豐、海豐、惠東稔山、港臺地區,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被尊稱為獅王。蓋仔獅造型古樸,與其他獅最大的不同是其紅額青面,頭部狀似鍋蓋,因而得名「蓋仔獅」。細看其面部,口闊目大鼻短,眉宇間寫有「王」字。「雖其貌不揚,但蓋仔獅在獅班中地位最高。」陳志豪說,其他獅隊與之相遇,必須向蓋仔獅行參拜大禮,繞側而過。在粵東地區有「紅額青面,獅班免掠」之說。「免掠」是「不用比」的意思,可見其武藝高強、地位崇高。比如,不論哪個村若有蓋仔獅在表演,其他獅類是不敢進村的,只有等「獅王」表演結束離開方敢進村。反之,其他獅類在一個村裡表演,如果「獅王」突然闖進,只有自覺中止表演,選擇離開。其他種類的獅班與之相遇,要偃旗息鼓,乖乖地站在旁邊讓道等候「獅王」通過,有的乾脆改道避之,可見蓋仔獅地位特殊。
上半場「行獅」 下半場「打拳」
據介紹,長排蓋仔獅以憨直拙樸、粗獷自然見長,在高亢粗獷的銅鑼皮鼓伴奏下,抑、揚、開、合、滾、躍、搶……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表演方式, 舞獅表演分兩部分進行,上半場「行獅」,進行獅舞表演,下半場「打拳」,即武術表演。通常以農村的曬場、空地為表演場所,由一人舞動獅頭、一人牽動獅尾。在大鑼、大鼓、大鏟的伴奏下開始舞獅,先朝天拜三下,接著繞圓場和朝場地4個角落覓食,然後在場地中間舞弄,表演內容分為大小門、參神、踏七星、踩八卦、打四門、瞌獅、睡獅等,動作風趣,伴有喜怒哀樂的情緒。
長排人稱舞獅為「打虎獅」,打者,武也,由此可見長排人對武術的重視。下半場的武打表演先後表演單人打拳、雙人對打表演,也有單人棍術、雙人對打棍術、搬刀、舞尖串、尖串對鐵尺、輾藤牌,最後是集體持棍對打,隨著吹、打樂節奏的加劇形成表演的高潮,場面異常激烈、逼真。以上表演項目每個班子不一定樣樣都有,但起碼要有5項,故叫「搬五彩」。每次表演以班裡師傅再次舞起獅頭鳴炮參拜結束。
目前,這種融合了舞蹈和武術動作的「蓋仔獅」也成了不少長排村村民娛樂休閒、強身健體的一大法寶,村中很多人熱衷於學習舞獅打拳。
勤學苦練獅藝 堅持傳承推廣蓋仔獅
1981年出生的陳志豪是惠東縣稔山鎮長排村人。他七八歲時就對蓋仔獅產生了興趣。每年春節期間,哥哥姐姐們忙著討紅包時,陳志豪卻在獅隊屁股後面,從早跟到晚。14歲那年,一位老師傅見陳志豪那麼有學習熱情,便把他吸收到蓋仔獅隊伍中。陳志豪訓練非常刻苦,每晚的練習基本都是第一個到。後來基本功紮實了,就練拳、對打。半年後,就可以舞獅、空拳或棍術對打。一次廟會上,獅隊被邀請到鄰村表演,陳志豪舞獅尾。一場二三十分鐘的表演,他一個人堅持完成了。
此後,無論是當兵還是工作,陳志豪總不忘為家鄉這個傳統文化項目做推廣。1999年陳志豪入伍。在部隊,他所在的營參加文藝活動時是舞醒獅的。擅長武術的陳志豪正好有了用武之地,開始教自己的連隊舞獅,後來還成了多個連隊的舞獅教練。
退伍後,陳志豪先後在深圳、惠州等地工作。工作間隙,他一直不忘舞獅。2011年,在長排村理事會贊助下,蓋仔獅隊一行10多人到肇慶參加廣東省傳統龍獅麒麟錦標賽。共有100多支隊伍參賽,陳志豪所在的蓋仔獅在場上威風凜凜,最後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此後,長排村蓋仔獅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
2013年,陳志豪在陳江上班。只要村裡有蓋仔獅演出,他都會回鄉幫忙。春節時,陳志豪會帶領獅隊到各家各戶、文化廣場、文化站參拜,祈求國泰民安。後來,他還創辦了醒獅團,多次帶學員參加省、市比賽並獲獎。為了讓蓋仔獅能被更多人所知、接受,陳志豪近年來帶領獅隊勤奮苦練,參加比賽和表演,推廣蓋仔獅。
「長排蓋仔獅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希望蓋仔獅能得到更多人的重視,讓更多人把這個傳統民間藝術傳承下去。」陳志豪說。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宮曉磊 通訊員子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