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話,叫作「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國內父母普遍認為對於下一代的培養與教育要從小做起,贏在起跑線上。實際上不僅是教育培養領域從娃娃抓起,最近在生物科學領域,研究人員還發現,對衰老的防治工作甚至同樣也可以從「出生前」就開始。
11月12日,芬蘭科圖爾庫大學研究團隊在權威期刊《生物·通訊》上發表論文,向野生捕蠅鳥(Collared Flycatchers)的卵中注射甲狀腺激素可使其剛出生後的雛鳥,擁有更長端粒,經預估約能使其年輕4歲。該研究作者Antoine Stier認為,「鳥類的端粒生物學機制與人類更為接近」,換算成人類計算,相當於延長8年。
眾所周知,母體是幼兒的營養供給來源,健康的母體對新生命的孕育、生長和壽命有著重大影響。作為甲狀腺分泌的激素,該物質幾乎作用於人體全部細胞,是胚胎發育過程尤其是前5個月內的重要調節分子。
研究人員在給鳥類受精卵注射甲狀腺激素後,剛出生雛鳥的端粒長度明顯更長,年輕約4歲,這表明在產前攝入該物質將起到「降低生理年齡」作用。長期以來,端粒被學界稱為「生命時鐘」,是存在於染色體末端的一小節蛋白質複合體,保證著細胞分裂時基因組的穩定。
端粒長度與生物年齡存在著密切關係。一般來說,隨著生物年齡的增大端粒長度會損耗縮短,且在某些特殊時期,較短的端粒水平還預示著生命體可能面臨多種風險。因此維繫端粒長度保持穩定,是學界認為實現抵禦老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早在1996年,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UT)研究團隊就在《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雜誌上發表研究,通過生物技術更改端粒長度,可改變細胞預期壽命。13年後,伊莉莎白、卡羅爾和傑克等三位美科學家通過發現「端粒酶與衰老」的內在聯繫,共同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產前攝入甲狀腺激素被證實能夠使鳥類在出生時便「年輕4歲」,但在人類身上使用該類技術用作基因治療,在學界還頗具爭議。
鳥類的端粒生物學機制雖與人類更為接近但在物種上已屬於不同綱,更多是作為端粒延長在動物模型中的影響。目前是否存在從端粒層面突破年齡束縛的相關研究呢?答案是肯定的。
近年來,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國際抗老研究學者辛科徠爾發現一種名為維生素B3衍生物的人體內源性物質。在實驗中該物質從微觀層面出發,攝入後可激活Sirtuins蛋白家族,提高細胞與受損線粒體內在聯繫,進而維繫端粒長度保持穩定。該研究已發表於《自然》雜誌。
動物實驗階段取得成功後,教授帶領包括兩條狗在內的家人們一起嘗試該物質。戶外探險類電視節目《Go,Go,Go》上,他80歲的父親像一個青少年一樣四處歷險:風雪中徒步、騎車過雨林、高空滑索。「我超越了我的朋友,他們常抱怨年紀大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種物質,我很少疼痛且不太疲倦」老人如此表示。
動物實驗的成功以及其父親的親身經歷,使該物質還未走出實驗室便獲得了高淨值人群的密切關注,大量名人致電索求該物質令其不勝其煩。
2019年辛科徠爾實驗室在《細胞》雜誌發表聯合論文,文章首次披露實驗所用維B3衍生物均來自於基因港,該論文聯合作者為其創始人、港中文大學教授王駿。今年11月,京東研究院數據顯示基因港官旗在線上表現較為亮眼,開局60秒達成百萬成交額,在單品、店鋪上排名前列,更獲「年度十佳」榮譽。
「所有真理都會經歷三個階段:首先,被嘲笑;第二階段,被激烈地反對;第三階段,被理所應當地接受」,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曾在著作中寫下這樣一番話。正如他描繪的那樣,有關致力於延長健康壽命的生物科技也經歷了嘲笑與反對的過程。不過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群體進入了「理所應當地接受」階段了,這其中就包括了港島李姓富豪、國際股神等富豪階層。
此外,據美媒公開報導,在維B3衍生物研究上辛科徠爾教授已經獲得了5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預計在今年年末再進行超1億美元的C輪融資,進一步挖掘該物質在實際應用中的隱藏功能。他表示,這將為社會提供更多健康的、活潑的、富有生產力的老人。
隨著甲狀腺激素研究推進至人體試驗階段和維生素衍生物等相關技術的普及,人類正從多方面打破年齡的桎梏,而這一次,我們能擺脫衰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