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心電學試題,你會如何答題?
國外醫學的醫師晉升或階段性資格考核不單設心電學專業,但不少的心電學試題會出現在內科醫師、社區醫師、心血管專科醫師的考試或考核試題中,因為心電學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功、臨床最常用的檢查技術。
熟練地通過心電圖的閱讀與診斷將能獲取心血管病患者最初、最重要的診斷信息,另外,心電圖還蘊含著大量的心血管病相關信息。
再者,其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衰等大量心血管患者的診斷,病情變化,治療效果的評價、藥物的作用或副反應等多方面都離不開心電圖的協助判斷,心電圖與臨床心血管病的橫向聯繫無處不在。正是這些特點使國外心電學相關的試題與國內試題全然不同。
國外的心電圖相關試題絕不會單一地就心電圖而論心電圖,而是內容多元,是和疾病的診斷、藥物治療的選擇,甚至心律失常發生的離子通道機制等內容都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些考點都包含在各試題中。
因此,對中國醫師而言,這些內容更適合臨床心血管專科醫師、心血管專業的研究生考試,或各級臨床醫師的晉升考試等。單純對心電圖醫師或技師而言這些考題難度過高,並要求心電圖診斷與臨床更緊密結合,並為臨床服務。
本文選擇了有限的試題,這些試題並非全是國家正式考試的試題,而更多來自專家教授的個人題庫,但這些形式的題目與內容在美國常見且流行,這些試題要考察受試者的知識面、基本概念和基本功。從這一角度考慮,這些試題將對中國心血管醫生有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提高綜合能力的作用。
試題一
例l:一例Ebstein畸形患者的心電圖(圖14-3.1),顯然患者有預激症候群的心電圖表現,其房室旁路位於右房室之間。
試題內容:本例擬做導管消融旁路治療,導管消融成功後,患者心電圖最有可能(>90%)出現的改變是:
A.RBBB
B.LBBB
c.V5、V6導聯的T波記憶
D.房室阻滯
正確答案:A
答案分析:本題正確答案顯然是A,即患者的右側旁路有效消融後,術前的預激心電圖圖形將消失,而原來被掩蓋的右束支阻滯的圖形將顯露,出現右束支阻滯的心電圖。
1.Ebstein畸形
Ebstein畸形因1866年德國醫師Ebstein首次報告而得名,其又稱「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心臟最主要的異常為三尖瓣(前瓣、後瓣與隔瓣)的某些瓣葉附著位置下移。
正常時,三尖瓣的三個瓣均附著於右心房與右心室之間的三尖瓣纖維環上,但Ebstein畸形患者的三尖瓣環儘管正常,但三尖瓣葉卻未能正常附著其上,而有的瓣葉卻下移附著在三尖瓣環下面的右室心內膜上,最多見的是隔瓣或後瓣的附著異常(圖14.3.2)。
有些病例除瓣葉附著點下移外,還伴有瓣葉的發育不全等畸形,這些異常都能引起三尖瓣的關閉不全繼而引起右心房明顯擴大。
2.Ebstein畸形患者的心電圖
(1)幾乎都合併右束支傳導阻滯:國內心電圖書中未能強調這點,但在《周氏實用心電圖學》中闡述到:「右束支阻滯幾乎見於所有Ebstein畸形的病例,但有時其圖形不典型,又因QRs波的振幅較低(47%),而常呈多相波」(圖14.3.3)。
本試題是問90%以上的機會出現的心電圖表現,其答案一定為右束支阻滯圖形。
(2)合併存在右側預激旁路的概率高:近10%~20%的Ebstein畸形患者合併預激旁路存在,而其中34%~52%的患者合併室上速(包括房顫)或室速。另外,在右側房室旁路的整個人群中,則有7%~25%的Ebstein畸形患者,可見患者合併預激旁路的發生率高。
3.本題陷阱
在回答這一問題時,不少比例的人會選擇C,即導管消融旁路術後將在V5、V6導聯出現T波記憶,這正是本題的一個陷阱,即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發生該錯誤有兩個原因:
對Ebstein畸形患者幾乎均合併右束支阻滯的情況了解不深;
對T波記憶的認識尚有一定誤區。
心電圖ST-T改變常分成三類:
(1)原發性ST-T改變:其指患者心室除極正常,而因心肌缺血引起心室復極的ST-T改變,稱為原發性ST-T改變。
(2)繼發性ST-T改變:其指患者心電圖存在著心室除極異常,如束支阻滯、預激症候群等,在此基礎上繼發出現的ST-T改變。
(3)假性原發性ST-T改變:又稱T波記憶、T波電張性調整等。其心電圖表現為對稱性T波改變和動態演變,T波常由倒置逐漸變淺及直立。發生這種T波改變時,患者心電圖心室除極的QRS波正常,因此符合上述的「原發性復極異常」的定義。
但與真正原發性ST-T改變不同,這些患者發生T波改變前的心室除極QRS波存在異常,如左、右束支阻滯,預激症候群,室速等,隨後心室除極的異常情況消失(例如預激旁路被有效消融後),而原來的繼發性ST-T改變常記憶性存在,引起T波記憶性心電圖改變的出現,實際這是一種假性的原發性ST-T改變,是對原來心室繼發性ST-T改變的一種記憶,一種假性的原發性ST-T改變。
此外,這種T波記憶應當在有除極異常時就有的繼發性sT-T改變,而除極變為正常後,原來的繼發性ST.T改變將被保留和記憶。但本例心電圖在預激性心室除極異常時,在V5、V6導聯根本不存在繼發性ST-T改變,也就根本談不上消融術後出現T波記憶了。
試題二
例2:患者男,45歲,看望在美國讀書的女兒3周回國後感到疲勞、頭暈,關節和肌肉疼痛。體檢發現下肢環狀紅斑,心電圖見圖14-3—4。
試題內容:本例患者房室阻滯的部位為:
A.房室結(AV node)
B.希氏束內(in昀-His)
C.希氏束以遠(infra.His)
D.心室肌內(ventricular mvocardium)
正確答案:A
1.二度房室阻滯
本例心電圖的最大特徵是全幀心電圖一直存在2:1房室傳導阻滯,體表心電圖診斷房室阻滯的優勢是對阻滯程度能迅速判斷,例如本幀心電圖應診斷為二度房室阻滯。但其診斷房室阻滯的軟肋是對房室阻滯的部位多數為推測,常要依靠前後多幀心電圖做對比分析後或結合臨床症狀而診斷。
二度房室阻滯有文氏或莫氏兩型,文氏型多見,莫氏型少見。文氏型二度房室阻滯的心電圖特點是PR間期逐漸延長,直至脫落。其阻滯部位大多數為房室結,少數發生在希浦系。
Narula的資料表明,在竇律伴二度文氏型房室阻滯中,70%患者的阻滯部位為房室結(AH阻滯),另外30%的阻滯部位為希浦系,屬於HV阻滯,在這30%的希浦系阻滯患者中,阻滯位於雙側束支的佔21%,在希氏束內阻滯者僅佔7%。二度文氏型阻滯的PR間期逐漸延長的機制主要是房室結存在的遞減傳導。
在病理性情況時,房室結的電生理特點是相對不應期明顯長(圖14.3.5B)。因此,當竇性心率較快,其PP間期短於房室結的相對不應期時,一定有P波落在該相對不應期內而引起PR間期的延長,隨後下一個P波將落在相對不應期更近處,使該PR問期進一步延長,並形成PR與RP間期的反變規律,直至一次P波脫落。
對於二度莫氏型房室阻滯而言,其特徵是PR間期固定,直至脫落,這是因希浦系的主要電生理改變為有效不應期延長(圖14.3.5c),使其傳導特徵表現為全或無現象,能下傳的PR間期固定,均落在其興奮期而正常下傳,一旦落在有效不應期內時將發生傳導阻滯使P波不下傳,表現為傳導的全或無現象。這型房室阻滯的阻滯部位幾乎全發生在希浦系。
Narula的資料表明,其30%發生在希氏束內,另70%發生在雙側束支水平。本例心電圖表現為2:1下傳,屬於特殊的二度房室阻滯。
2.2:l房室阻滯
如上所述,文氏或莫氏型二度房室阻滯者都有各自常見的阻滯部位,而對於2:l房室阻滯者,其可能為文氏或莫氏型的變異性,僅根據2:l房室阻滯的心電圖表現不能做出分型診斷,而阻滯部位也不好確定。
Narula的資料表明,竇律伴2:1房室阻滯時,阻滯位於房室結者約30%,位於希氏束內者為20%,位於雙側束支水平者為50%。因此,有70%的機會阻滯部位發生在希浦系。此外,就2:1下傳的QRS波寬度而言,窄者佔47%,寬者佔53%。
本例患者心電圖特徵除2:1房室阻滯外,就是下傳的QRS波時限一個正常一個增寬。增寬時QRs波形態為完全性右束支阻滯。
QRS波正常時伴PR間期為480ms;而右束支阻滯時的PR間期為180ms,兩者差別300ms。提示房室阻滯發生在房室結(表14.3.1)。
由於希浦系細胞的動作電位特徵,希浦系病變時發生緩慢傳導的變化範圍要比房室結細胞(鈣通道依賴的動作電位)要窄得多。
也就是說,即使存在希浦系病變的情況下,從希氏束到心室的傳導時間不太可能緩慢到300ms。PR間期180ms時伴右束支阻滯的機制是因房室結傳導的加速而發生了裂隙現象。此外,通過病史及體檢可以診斷患者存在萊姆病(Lyme disease)。
萊姆病是一種以蜱為媒介的螺旋體感染性疾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該病可累及房室結並導致房室傳導阻滯。早期診斷萊姆病和及時使用抗生素可迅速恢復患者的房室結傳導。房室2:1阻滯時心電圖鑑別阻滯部位的方法見表14.3.1。
試題三
例3:患者男,18歲,反覆發作暈厥,靜息12導聯心電圖見圖14.3.6。
試題內容:因患者拒絕IcD治療,下面哪種抗心律失常藥物是給患者的最佳選擇?
A.胺碘酮
B.美託洛爾
C.奎尼丁
D.普羅帕酮
E.美西律
正確答案:c
答案分析:從圖14-3-6容易看出患者心電圖存在廣泛的J波及V2導聯的Brugada波,又結合患者有反覆暈厥的病史,因此,診斷患者為J波症候群並不困難。因J波的心電圖改變是跨心肌細胞膜的Ito電流增強引起的,因此,在選擇抗心律失常藥物時,應選擇有抑制Ito電作用的奎尼丁。
1.J波症候群及危險分層
J波症候群於2004年在我國首次提出,2013年由世界三大心律學會的專家共識首次確認為「原發遺傳性心律失常」。
J波症候群與心臟性猝死關係在2016年世界四大心律學會的專家共識中得到進一步的闡述。與無J波心電圖的人群相比,有J波的人群發生心臟性猝死的風險增加了3~10倍(圖14—3.7)。因此,積極有效地從有J波心電圖的人群中篩選出猝死高危人群,進而有效地防治猝死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目前,對有J波心電圖改變人群的危險分層中,除看患者本人有無室速、室顫、暈厥、猝死病史,以及家族有否年輕成員發生不明原因的家族史外,臨床常根據心電圖J波的特徵進行危險分層,包括:
J波幅度≥0.2mV;
J波分布導聯多;
J波幅度有明顯的動態改變;
J波態為切跡型或頓挫型;
J波後sT段形態為水平或下斜型等預警指標。
2.本例可預警為心臟性猝死高危者
從圖14.3.6可以看出,本例患者具有多項猝死高危預測指標,包括:
J波幅度≥0.2mV,在本例12導聯心電圖上多個導聯的J波幅度≥0.6mv;
J波分布的導聯多:在下壁Ⅱ、Ⅲ、Ⅳ導聯,胸導聯的全部前壁、側壁(V1~V6導聯、I導聯)均有明顯的J波,因此,本例屬於J波症候群Ⅲ型,而且在V1 、V3導聯尚有明顯的Bmgada波,即患者兼有早復極症候群和Bmgada波症候群;
J波和Bmgada波均有明顯的動態變化,並有明顯的慢頻率依賴性。
圖14.3.6中一直存在房早二聯律,並形成了RR間期的明顯不等。比較後表明,短RR間期時J波的振幅低,長RR間期時J波振幅高,其振幅在短時間內就有明顯變化,提示其心電十分不穩定。
圖14.3.8為本例患者暈厥發生時記錄的心電圖,圖中可見在心電圖一次「短長短現象」後誘發了室顫,證實了本例患者的上述診斷。
3.其他藥物
不宜選擇本題中列出的其他4種藥物分別為I、Ⅱ、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分別阻斷Na+、K+離子通道和B受體,但無特異性阻斷lTO電流的作用,故不宜選擇。
試題四
例4:患者女,67歲,無任何不適症狀,圖14.3.9為患者每天正常活動時的心電圖。
隨後患者做了平板運動試驗,運動試驗時患者訴氣短,記錄的心電圖見圖14.3.10。圖中可見P波頻率上升到150次/min,但心室率無明顯變化,房室呈現3:1下傳,已進展為高度房室阻滯。
試題內容:下列4種描述中,哪個正確?
A.房室結阻滯
B.運動能改善房室傳導
C.希氏束以遠阻滯
D.希氏束內阻滯
正確答案:D
答案分析:本例心電圖又是一例規律的2:1房室阻滯,但基礎竇率不同,本例與例2相比,基本心率一個為67次脅,一個為93次脅,結果2:1下傳後的心室率一個為33次脅伴有症狀,一個為46次腦無症狀。兩例第三個不同的是,在QRS波時限正常時,本例PR間期也正常,而例2的PR間期為480ms。
此外,本例患者做了平板運動試驗,使心房率從93次,min升高到150次,IIlin,房室下傳比例也從2:1進展為3:1下傳,並出現了氣短症狀。
我們在例2中已經討論過,2:1房室阻滯是二度I型或Ⅱ型的變異型,其阻滯部位30%位於房室結,20%位於希氏束,50%位於雙側束支水平。
面對2:1房室阻滯的心電圖時,常可用各種方法使其暴露為文氏型或莫氏型,常用的方法有:
更長時間連續記錄心電圖,期待能記錄到下傳比例變化的情況,觀察PR間期有否延長;
給予異丙腎上腺素、阿託品增加心房率,觀察下傳阻滯程度減弱還是加重,加重者提示浦系阻滯,減輕時提示為房室結阻滯;
運動試驗:心率加快後觀察房室傳導情況,藉此協助判斷阻滯部位。
本例患者做了運動試驗,使原來心房率從93次,min增加到150次,min(增加了57次/min),而房室之間的傳導比例由原來的2:1變為3:1,屬於房室傳導阻滯有進一步加重的表現。
本例最終診斷為希氏束內阻滯:從表14.3.1列出的鑑別2:1房室阻滯的6條線索中,可以看出:
QRS波形態:當QRS波時限正常時,支持房室結阻滯,QRs波時限增寬時,支持束支水平的阻滯,支持希浦系阻滯;
對運動的反應:運動後傳導改善時支持房室結阻滯,而傳導惡化時支持希浦系阻滯,而本例在上述特點中各佔一票,而從表14—3-1下面列出的注釋中我們可知,當2:1房室阻滯下傳時的PR間期正常,又伴窄QRs波時,支持希氏束內阻滯。因此,本例最終診斷為希氏束內阻滯,這種情況佔2:1房室阻滯的17%~20%。
試題五
例5:患兒女,2歲,診斷為LQTS合併有並指(趾)症(圖14.3.11),平素心電圖有2:1房室阻滯及T波電交替等異常(圖14-3—12)。
試題內容:如何為患者選擇適當的抗心律失常藥物?
A.美託洛爾
B.奎尼丁
C.美西律
D.利多卡因
正確答案:C
答案分析:本例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正確選擇為美心律。
1.Timothy症候群
本例患者臨床診斷為Timothy症候群,屬於第8型長QT症候群(LQT8)。該症候群是認定的第一個L型Ca2+通道病,為1992年德國最早報告。
Timothy症候群是遺傳性基因突變引起L型ca2+通道選擇性拼接變異,其臨床表現為多器官受累,最初該症候群又稱心手症候群,所謂手是連指或連趾,而心的病變包括QT間期延,2:1房室傳導阻滯,T波電交替等改變。這是因為基因突變存在於患者體內多器官,故除心和手之外,其他器官也常同時受累。
患者的心律失常主要因L型Ca2+通道的Cavl.2突變通道,其使鈣依賴和電壓依賴的兩種表達都喪失,結果L型Ca2+通道幾乎不能關閉,使2相平臺期一直存在持續不斷的Ca2+內流,引起動作電位延長和長QT的心電圖表現,本例圖14.3.12中有明顯的ST段延長則屬這種結果。
此外,心肌細胞內Ca2+負荷的加重使之容易發生繼發性遲後除極,引起心律失常和心臟猝死,這類患者很少能活到成人。心電圖的QT間期可視為心室肌總不應期時間,當心室不應期過度延長時可產生或表現為2:1房室阻滯(見圖14.3.12)。其本質是心室肌不應期延長,使竇性激動下傳到心室肌時,其仍處於有效不應期而無任何反應,心電圖表現為房室傳導阻滯。
2.美心律治療的機制
美心律是一種純粹的鈉通道阻滯劑,尤其發現其能抑制晚鈉電流(圖14.3.13)而明顯縮短QT間期。此外,美心律應用後可使心肌細胞Na+內流明顯減少,而細胞內Ca2+的增多可激活NCx,結果向外泵出1個Ca2+,交換進3個Na+,使心肌細胞內Ca2+負荷減少,QT間期縮短,並使2:1房室阻滯消失(圖14.3.14)。
而T波電交替也是細胞內Ca2+負荷過大而引起,因此,當ca2+在心肌細胞內減少後,也使Ca2+負荷過重引起的T波電交替消失。
美心律的有效性治療使該患兒臨床情況一直較好,未發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
嚴幹新 郭繼鴻
中國心律學
轉自:朱曉曉心電資訊
~~~~~~~~~~~~~~~~~~~~~~~~~~~~~~~~~~~~~~~~~~~~~~~~~~~~~~~~~~~~~~~~~~~~~
歡迎大家提出寶貴意見,您的需求,是我們最大的追求。轉發是最大的支持!
免責申明
本站所提供內容均來自網友及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覺得好看點個【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