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音樂盛會!十二個小時不間斷的全球音樂之旅共分為四大板塊:一路從南半球的澳大利亞出發,經過日、韓等亞洲近鄰,並穿越色彩斑斕的絲綢之路抵達風景各異的歐美大陸,最後回到中國,聚焦疫情期間世界舞臺上的中國音樂家。
令各國籍復旦留學生們驕傲的是:這場音樂盛會的策源地是東方明珠上海!地球日後又是世界讀書日,於是我們在跨國網課中閱讀音樂家!
我率先告知各國留學生們的是:受全球疫情影響,音樂家和歌唱家們目前都隔離在各自城市。北京時間22日早8點整: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與上海歌劇院聯手發起的「用音樂溫暖世界——世界地球日特別直播」拉開帷幕。這一天,全球十多個國家的知名樂團、劇院以及近百位音樂家,共同加入這場十二小時規模空前的音樂接力。
這場環球直播的發起人是世界級的中國指揮家、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音樂是他回饋世界的主流方式。而令他感動的是:他的提議得到了德國柏林愛樂樂團、美國費城交響樂團、法國巴黎管弦樂團、英國皇家愛樂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等世界一流樂團的積極響應,還有很多著名音樂家欣然參與。
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
如在許忠的提議下,澳大利亞交響樂團在雪梨歌劇院奏響了中國著名鋼琴協奏曲《黃河》第二樂章《黃河頌》,而參與演出的五十多名樂手,此前大多從未接觸過這部作品,但他們加班加點完成排練,用中國作品鼓舞彼時疫情下的中國。
可以說,這是一場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古典音樂會!樂手來自世界各地,演出也發生在世界各地。音樂會上:巴赫、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大師的著名作品奏響;《茶花女》、《圖蘭朵》等歌劇的知名選段、《我的太陽》等膾炙人口的名曲一一唱響;具有民族特色的器樂作品、藝術歌曲也大放異彩。其影響力和震撼力,我認為超過了義大利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在米蘭大教堂的個人表演。
網課中,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留學生們紛紛發表感言。我們的共識是:上海連線的這場音樂雲盛會呼喚著人民對生命的熱愛,用樂曲和歌聲凝聚彼此,一起度過艱難的時期。而留學生們還介紹了各自推崇的音樂家,以下就是主要代表:
1
福田瑞希(日本)
黑人著名歌手史蒂夫的故事告訴大家——老師在課堂上承認和鼓勵他的特長,從那一刻起他就開始了新的人生、真正的人生!
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突然失明了,沒有聽覺了,或者四肢動不了了,你會怎麼樣?或者一生下來就有這些「障礙」,你會不會對自己的未來絕望?埋怨上帝?我覺得你聽到這位歌手的故事,你往日的想法會180度大轉變。
我相信沒有人不知道美國著名歌手史蒂夫·汪達(Stevie Wonder)。他是1950年在美國密西根州出生的一位黑人,因為他是早產,所以剛出生就被送進嬰兒暖箱,但他非常不幸,就因為暖箱供氧過量而永遠告別了光明。但他沒有絕望,從小就開始對音樂非常有興趣,他4歲學會吹口琴,5歲開始學鋼琴,11歲就會演奏10多種樂器,而他13歲時出了一曲「Fingertips」奪取單曲排行冠軍3周,震動了整個樂壇。而現在,他被譽為「美國極為成功的歌手和音樂家」。
美國歌手史蒂夫·汪達
他為什麼那麼成功?因為他特別?或者有天賦?應該有這個理由,但最大的理由並不是這個。史蒂夫曾談過一個他少年時候的一個故事,事情發生在他上化學課做實驗的時候,實驗用的老鼠不小心跑走而找不到,老師讓同學們離開教室,對一個同學說:「你能不能幫大家找老鼠?」這位同學就是史蒂夫。老師為什麼讓他找老鼠呢?難道老師不知道他看不到東西?不是,因為老師知道他的聽覺非常好,覺得讓找非常有效。老師沒猜錯,他沒多久找到了跑走的小老鼠。
史蒂夫談到對這個故事的感慨時說:「被老師承認自己的特長,那一刻開始了我新的人生,真正的人生。」沒有殘疾的大家找了一番,也找不到老鼠,有殘疾的他卻一下子就找到了。這個故事講了什麼道理?一個人總會有比別人厲害的特長,這個無論是有殘疾,還是沒有,都沒有關係。第二個是如果周圍的人能發現「他」的特長,跟他表揚,可能讓他的一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他的自信。
所以,我喜歡史蒂夫·汪達。他也是人,甚至比我們更不利,但是他很成功。他不僅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對將來的自信,還給殘疾人帶來了無限的希望!
2
辛雅賢(韓國)
一個邊緣少年通過吉他掌握世界。
這是一個英國歌手的故事。「我是一個很奇怪的孩子」,是艾德·希蘭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他的童年非常特別,小時候,因為口吃的習慣和紅色的頭髮被朋友們疏遠了。甚至耳膜上有了一個小洞,耳朵都聽不清。有一天,他為了課堂上發表舉手;但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時,艾德·希蘭卻緊張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那天以後,對他的排斥更加嚴重,他的同學們嘲笑他是個「啞巴」。
英國歌手艾德·希蘭
為了忍受和克服這些艱難,艾德·希蘭選擇了彈吉他,唱歌。在學習音樂的時間裡,他可以完全專注於自己,這使他的音樂天賦開始開花。後來,他收到父親贈送的嘻哈音樂家Eminem的唱片。也許Eminem的音樂速度快、發音準確,所以他漸漸改了口吃的習慣。而且,Eminem的音樂是促使他進一步成長的催化劑。
後來,艾德·希蘭懷揣夢想前往海外,開始了街頭演出,之後被電影演員傑米·福克斯看中,製作了專輯,並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他20歲那年發行的首張唱片受到很多人的好評。如今在歌壇,他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而且他不只停留在一個體裁上,還挑戰了抒情歌、說唱曲、Acustic吉他等多種體裁,在世界各國進行演出,創造了門票全部售罄的神話。最近,還獲得英國王室勳章。
現在,艾德·希蘭已成為這個時代極受歡迎的男性創作歌手,作曲、作詞、唱歌都是自己完成。小時候被排擠的他,直到登上世界級明星的寶座為止,做了不懈的努力。艾德·希蘭說:「我知道現在還有很多孩子在學校裡被欺負,我慶幸自己是一個成功的『紅色的頭髮』音樂人。因為看到我,孩子們可以獲得勇氣。」 在他的自述當中,雖然透露了小時候的痛苦,但是克服了這些,成為了世界級的音樂家,給我們聽到了好的音樂。這是我為什麼最喜歡艾德·希蘭的最大原因。
一切事情都會好好結束,如果不好,就意味著還沒結束。我相信,無論遇到什麼艱難的時刻,我們都應該抱著希望,做出最後的努力,成為像艾德·希蘭一樣有毅力的人。就是像現在全世界都困難、痛苦,但結局一定要依然美麗那樣。
3
艾詩(法國)
多虧音樂,他找到了跟普通人的聯繫方法。
對我來說,談到自己喜歡的音樂家、唱歌家,跟自己喜歡的事情一樣都屬於重要的感覺和美好的回憶。如我對蕭邦的印象是因為初中時,難過的時候經常聽他的樂曲,讓我放鬆。他那個時代的樂曲很合適現代人們的感受。他的樂曲代表著各故事:文化的故事、愛情的故事,孤單的故事等,從而就突破了語言障礙。
我覺得蕭邦的樂曲是高山流水,能幫我們解釋為什麼蕭邦的夜曲是寶貴的。我特別佩服蕭邦用高級音樂來解釋普通人的感情。無論您來自什麼社會階層,一聽蕭邦樂曲就被感動,根據各自的生活感受到不同事情。
波蘭音樂家蕭邦
值得研究的是,蕭邦怎麼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感覺、讓自己放鬆。1828年,蕭邦愛上一位華沙音樂學院的女生,但永遠沒表白。雖然沒說出來,他那時候寫下來樂曲「降D大調圓舞曲」。這一支圓舞曲沒有夜曲那麼紅,但是對我來說是蕭邦傳神之作,是表達真實的感情的作品。像談戀愛的年輕人,盲目地走來走去,欣賞內心的感覺。
蕭邦的作品引起我思考的是:假設您出生在特權家庭,能肯定跟現在有不一樣的地方嗎?比如:您給世界帶來的影響不一樣嗎?熟悉並和地位高的人相處,會發現不同的目標,就替換您原本目標嗎?這些是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並且我還想問個問題:高層的我比現在的我更會表達感情嗎?跟普通人文化的差別對我的未來會有超大的影響嗎?這樣想的話,怎麼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融合高層和流行的風格。
因此讓我欽佩的是:雖然蕭邦出生於富貴之家,有獨一無二的才能,但是多虧音樂,讓他找到了跟普通人的聯繫方法。所以說,今天音樂依然能夠溫暖全世界!
金海岸工作室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