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北美洲是恐龍界的「紅人」——霸王龍的故鄉。其實,早在霸王龍出現之前,就已經有許多大型食肉恐龍在這裡生活了,可以說它們都是霸王龍的「前輩」。在這些「前輩」之中,有一種恐龍與霸王龍長得很像,但是體形比霸王龍小一些,這就是今天的主角——懼龍。
在距今7500 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當時的加拿大地區可比今天要溫暖得多。充足的陽光和充沛的降水滋養出茂盛的植物,在森林環繞的廣闊平原上,一大群恐龍正在覓食。
300 多隻短冠龍從遠方遷徙而來,打破了這裡的寧靜。每一隻短冠龍都有大象那麼大,它們聚集在一起發出響亮的「嘎嘎」聲,似乎在交流著什麼。這裡食物充足,它們打算逗留一段時間再離開,於是分散開來,開始各自尋覓食物。
幾隻短冠龍在啃食灌木叢上的嫩葉,它們站在那裡,嘴巴不停地咀嚼著。幾隻河神龍走了過來,從外形上就能看出它們屬於角龍類——腦袋後面長著巨大的頭盾,鼻子上面還有一個小角。河神龍是這裡的「常住居民」,它們發現新來的短冠龍竟然在搶自己的食物,於是怒氣衝衝地走過來,想要將短冠龍趕到一邊去。儘管短冠龍比河神龍高大,但卻沒有河神龍壯碩,更沒有河神龍那堅硬的頭盾,所以只好乖乖地走開了。
被驅逐的短冠龍打算去森林邊緣尋找食物,不想卻看到一隻懼龍從森林裡走了出來!懼龍看到獵物後,立刻邁開大步向短冠龍群衝了過來,嚇得短冠龍紛紛高聲大叫。短冠龍的報警聲傳遍整個平原,幾百隻短冠龍開始奔逃,場面一片混亂。不過,懼龍並不擔心獵物跑掉,因為它們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
發現懼龍
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擁有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古生物學家很早就在這裡進行挖掘了。1921 年,著名的化石獵人查爾斯·斯騰伯格在這裡發現了一具大型食肉恐龍的化石,其中包括巨大的頭骨、脊椎以及前後肢的部分骨骼。由於新發現的化石與蛇發女怪龍很像,因此斯騰伯格認為這具化石也是一隻蛇發女怪龍。
時間轉眼來到了60 年代末,古生物學家戴爾·羅素在博物館的庫房中翻出了斯騰伯格發現的這具化石,經過仔細比對,羅素發現這隻恐龍明顯不同於蛇發女怪龍,而是一種全新的恐龍。1970 年,羅素髮表了論文,正式將斯騰伯格發現的恐龍命名為懼龍,意思是「令人恐懼的蜥蜴」。
小了一號的「霸王龍」
懼龍是一種體形較大的食肉恐龍,體長可達9 米,高約2.5 米,體重超過4 噸。懼龍在分類上屬於著名的暴龍家族,與霸王龍是近親,所以它們的外形比較相似。
懼龍的頭部碩大,長度超過1 米。不過,懼龍的頭部長有大型開孔,可以有效減輕整個頭部的重量,方便行動。懼龍的脖子短而粗,非常有力量,不僅能夠很好地支撐頭部,而且還為懼龍提供了強大的咬合力。和霸王龍一樣,懼龍也長了一對「小短手」,這是頭部變大所付出的代價。與短小的前肢不同,懼龍的後肢異常強壯。在全力衝刺的時候,懼龍奔跑的速度每小時可達35 公裡,在恐龍家族中名列前茅。總的來說,懼龍就像是小了一號的霸王龍。不過,它的兇猛程度可一點也不遜色於霸王龍哦!
白堊紀的「小霸王」
懼龍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西部,活動範圍包括今天的加拿大和美國。儘管從今天的地圖上看,發現懼龍化石的地方都位於內陸地區,但是在白堊紀時期,這裡卻屬於沿海地帶。當時一片海洋將北美大陸一分為二,懼龍就生活在海洋西面的陸地上。
懼龍與許多著名的恐龍生活在一起,比如鴨嘴龍類的格裡芬龍、副櫛龍;角龍類的河神龍、野牛龍;甲龍類的厚甲龍、埃德蒙頓甲龍;獸腳類食肉恐龍斑比盜龍、蜥鳥盜龍;同屬於暴龍類的蛇發女怪龍等。
懼龍是其生存時代的頂級掠食者,它兇猛、強大,能夠獵殺任何獵物。古生物學家曾經在懼龍化石上發現了同類的咬痕,有的咬痕甚至在腦袋上。看來懼龍不僅會對獵物「痛下殺手」,對於同類也絕不手軟。
關於懼龍的新發現
2001 年, 古生物學家在美國蒙大拿州發現了一些特殊的化石——懼龍面部軟組織化石。通過研究,古生物學家在懼龍鼻子周圍的鱗片上發現了三叉神經分支,這和鱷魚面部的神經結構類似,是非常敏感的感覺器官。對於這一神經結構,研究人員認為它有三個作用。
三叉神經分支的發現,為我們了解懼龍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也豐富了我們關於懼龍生活場景的推理。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兩個兇猛的龐然大物依偎在一起,傳遞著對彼此的友愛之情,該是一幅怎樣有趣的畫面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