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沒錢啊,想著能省點是點,簡單裝修裝修,我聽朋友說他裝修的時候牆面只颳了膩子粉,沒刷乳膠漆,這樣好不好?
1、膩子和漆
首先明確一點:膩子,本就是中國特色的「漆」!掰開揉碎,我們把膩子、漆,都是什麼來簡單說下。
1)膩子
膩子並不是一個通用語,直到他被寫到了標準上。《建築室內用膩子(JG/T 298-2010)》,這是所有這類牆面材料的標準,所有這一類的牆面材料符合了這個標準也就可以被稱為膩子。
ok,上面的話的確有點繞嘴,我再形象的說幾個膩子的別名吧:
如果你來自北京,那你從小就知道牆面上的那個牆皮叫做膩子,這就是這裡的方言。
如果你是東北來的,這個就不叫膩子了,叫大白,做這個的過程叫刮大白。
河北的,一般會叫這個為仿瓷。
河南的,除了叫仿瓷還叫塗料(是的,我最開始見到這兩個字也被震了,好像一個人指著自行車很嚴肅的對你說,這個不叫自行車,叫「交通工具」)
江浙滬一帶,叫老粉。
四川又有一個猛名,叫「剛玉」(一開始我還以為是某種寶石……)
雲貴叫做「磁膏」(我覺得應該是有筆誤,叫「瓷膏」我還能理解,跟「磁」有什麼關係呢?)
廣東叫批灰……
看,上面這一串名字,說的其實都是一個東西——膩子!
在沒有乳膠漆之前,這些東西就是牆面裝修的主打材料,他們是沒有乳膠漆之前的「漆」,是沒有乳膠漆前的「塗料」。
2)漆
中國古語裡的漆,跟現在的漆是兩個概念,古玩裡有一種東西叫「漆器」,大家可以查下,與本文關係不大,不展開細說。
現在,漆在裝修這個領域裡,依然存在誤區。很多人會誤把所有漆都叫做「油漆」,這個錯誤有點類似於世界上有種人叫做印第安人(誤以為是印度人),先入為主以為是油漆,所以就把所有漆叫做油漆。其實,油漆指的是「油性漆」,對應的還有「水性漆」。
乳膠漆,是水性漆的一種,並不是油性漆。我們所說的牆面上刷漆,也就是說的刷乳膠漆,也就是說的刷水性漆。目前在家具用的木器漆領域,還依然有油性漆存在,但也有逐步被水性漆替代的趨勢。被替代與價格和質量無關,就是因為消費者覺得水性的更環保。
2、怎麼理解膩子表面刷漆
看過上面,你應該知道,膩子是可以在不刷漆的情況下起到裝修和裝飾作用的。
那麼,為什麼現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做好膩子之後,還要刷漆呢?
我來嘗試分析一下原因:
3、做了膩子還要刷漆的原因
1)膩子表面不平不勻,而漆則均勻平整。
膩子是膏狀上牆,不具備流平性(液體漆通過控制表面張力可以實現的一種特性),所以很容易出現接茬和抹刀痕跡。沒有概念的同學可以想一下你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牙膏均勻的鋪滿牆而不留接痕,就是這個難度!當然有很多油漆工師傅是可以處理的非常到位,儘可能避免這些瑕疵,但大部分人還是做不了那麼好,而且隨著乳膠漆的普及能做好的越來越少。
乳膠漆是具備流平性的,而且為了便於提高乳膠漆在平整特性上的表現力,刷漆前都會對膩子進行打磨。把膩子表面的瑕疵接痕等,都通過打磨的方式解決掉(打磨方式不當也會出很多問題,挖坑,有空細說)。所以,做好乳膠漆要比不做以前更平整均勻。
2)膩子易掉粉起皮,乳膠漆可以做到不掉粉。
業內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段子:北京西客站建成後領導來視察,覺得哪裡都滿意,但因為牆皮脫落髮了脾氣。此後一年不到,耐水型膩子標準出臺(1998年)。
相信80後90後都有這種經歷,牆看起來挺好,但一不小心蹭一下身上就白了。原來是習以為常的事,但其實只是因為膩子質量差。初期表現是掉粉(蹭一身白),後期表現就是起皮開裂脫落。
膩子標準改進後,直到今天也沒能完全貫徹執行,最關鍵的原因就是乳膠漆來了!即便膩子質量很差,刷了漆後至少不會掉粉了,就算過兩年又起皮,那也能忍了。
3)膩子基本只有白色,乳膠漆顏色選擇極多。
膩子其實也不只有白色,北方有過那種在大白裡加群青(鋼筆水)的調色嘗試,北京還有過加彩砂的膩子。但這些幼稚的調色技術在乳膠漆的幾千種顏色精準調色面前,瞬間崩塌!
乳膠漆的最核心特點,就是顏色!每一個國際乳膠漆品牌進入中國,最開始打的牌都是顏色。從深到淺,從明到暗,各種顏色全面覆蓋!
4)膩子單價太低,乳膠漆可以形成商品附加值。
很多好東西不見得會流行,甚至不被人認為好,主要是商業價值不夠。作為一種商品,能成功必須具備足夠的商業價值。再說直白一點,必須要讓從業者賺錢。
對於經銷商:想一下,一袋膩子賺2塊錢,一家用20袋膩子,賺40元。而一桶漆可以賺100甚至幾百元
對於裝修師傅:來再想,刮膩子一平米收5塊錢,刷漆又收3塊錢,簡單省事多賺錢!
這就是2000年以後乳膠漆迅速擴張的商業基礎!無它,有利可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