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探月系列文章(五):帶有科幻色彩的月球

2020-12-06 網易科技

(原標題:A BRIEF HISTORY OF THE MOON)

編者按: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經過26天,600多小時的飛行,完成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壯舉,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嫦娥奔月」的故事歷來讓人嚮往,而人類探月的腳步從未停止……

近期,網易科學人欄目推出「探月」系列文章,不僅涉及多年來關於月球的「瘋狂「猜想,更有人類在探月徵程上留下的歷史壯舉。

本期科學人上線第五篇「探月」系列文章,一起乘著時光機看看人類對月球的探索是從何時開始的?對月球的想像又是如何豐富多彩……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卡麥拉

微信|公號ID:WYKXR163



觀測月球

月球是人類最熟悉的天體,最早開始研究月球的是古希臘人,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50年,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意識到月球並不能自行發光,它的光亮來自於反射太陽光。另一位觀察研究月球的古希臘人是阿里斯塔科斯(公元前310-230年),他測量了太陽和月球的相對距離,還嘗試測量月球相對於地球的體積,但結果顯示他明顯高估了月球體積,因為他認為月球體積佔地球的二分之一,而實際上它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大約公元前150年,一位叫做塞琉西亞的希臘人意識到月球會引起地球潮汐。

然而,在科學家發明望遠鏡之前,人們無法精確地獲得關於月球的更多信息。


伽利略將自己的望遠鏡對準月球,他認為月球是光滑的,通過望遠鏡能夠看到月球表面實際是凹凸不平,存在山脈和隕坑。隨著望遠鏡的發明,人們開始繪製月球圖,1647年,波蘭天文學家約翰內斯•赫維留斯(Johannes Hevelius)發表了一本月球圖集《Selenographia》,Selene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1839年,路易斯•達格雷(Louis Daguerre)拍攝了第一張月球照片。

帶有科幻色彩的月球

公元2世紀,一位名叫盧西恩的人撰寫的書中講述了一艘船被海上龍捲風帶到了月球上。著名天文學家約翰尼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寫了一本書——《夢》,講述了關於月球旅行的故事,他死後於1634年才發布這本書。之後17世紀法國劇本家西拉諾•德貝爾熱拉克(Cyrano de Bergerac)撰寫了一個關於月球的劇本——《月球旅行》。

關於月球旅行第一個最真實的故事是《從地球到月球》,是由「科幻小說之父」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於1865年出版的,在20世紀後期,關於人類殖民月球的科幻小說變得很普及,並且深受讀者喜愛。

當時拍攝了許多月球主題的電影,其中包括1969年拍攝的《預警月球》(Moon Zero Two),在這個電視節目中月球被炸出原本的運行軌道,在太空中漫遊。

阿波羅探月時代

1959年1月,前蘇聯發射了第一個太空探測器——「月神1號(Luna I)」。 Luna是羅馬神話中的月亮女神。「月神1號」最終抵達距離月球表面5000英裡,同時,1959年「月神2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發生碰撞。1959年10月,「月神3號」探測器首次拍攝到月球陰暗面一側的照片。最終,1966年「月神9號」首次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表面。這是前蘇聯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表面。

美國在太空探索領域也不甘落後,1961年美國總統甘迺迪提議「十年之內」實現人類首次登陸月球。第一次嘗試是「阿波羅8號」飛船,它於1968年12月21日發射,搭載3名太空人,該飛船繞月球軌道轉了10圈,之後安全返回地球。1969年,「阿波羅9號」和「阿波羅10號」做了更進一步的準備工作。

「阿波羅11號」任務有3位太空人,分別是: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埃德溫•奧爾德林(Edwin Aldrin)和麥可•柯林斯(Michael Collins)。阿波羅11號飛船於1969年7月16日發射升空,7月19日進入月球軌道,7月21日,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在月球上行走的人,最後太空人於1969年7月24日返回地球。1969年11月,「阿波羅12號」飛船著陸在月球「風暴海」。

「阿波羅13號」於1970年4月發射升空,然而在氧氣罐爆炸之後,該任務被中止。之後的登月任務是1971年2月的「阿波羅14號」,1971年5月,「阿波羅15號」緊隨其後,此次太空任務攜帶著一輛月球漫遊車。「阿波羅16號」於1972年4月登陸月球,「阿波羅17號」於1972年12月登陸月球。

本文來源:網易科學人 責任編輯:王鳳枝_NT2541

相關焦點

  • 探月曆程紀實人類零距離觸摸月球腳步緩慢而艱難
    僅僅是幻想    在古老傳說和科幻小說中,金色的月球,是誘惑人類的迷宮,是賜予人類力量的天堂。    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首先從舉頭望明月時的翩翩浮想開始。嫦娥奔月、吳剛折桂……不但中國有許多關於月亮的美妙傳說,西方人也同樣對夜空中的這個銀盤充滿了想像。
  • TAG Heuer泰格豪雅《探索》致敬「人類探月」
    TAG Heuer泰格豪雅助力中國探月工程 彰顯人類航天史上屬於中國的裡程碑泰格豪雅發布《探索》影像短片致敬人類探月曆程中的重大突破!2019年1月3日10點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經歷了26天8小時3分鐘的飛行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 「長五」送「嫦五」 月球去「挖土」!
    原標題:「長五」送「嫦五」,月球去「挖土」!   北京時間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同時也是中國目前技術難度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此次任務將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人類探月史之三,「嫦娥一號」繪製月球全景圖,美國探尋礦產氦3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不知你是否覺得?因為嫦娥五號成功從月球採樣並返回,近段時間的月球顯得格外明亮。二、1998年1月6日,美國發射了「月球勘探者號」,這是1972年的阿波羅17號後美國發射的第一個探月器。與以往的阿波羅登月任務不同,這是一個在100千米上空對月球進行全面勘察的衛星,為人類未來建立基地以及星際探索的跳板提供全面的數據。勘察的任務就是找水、找空氣、找礦,月面上大量存在的「完美能源」氦3就是勘探任務之一。
  • 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伴隨著巨大的火箭轟鳴,肩負著億萬中華兒女的探月飛天夢想,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嫦娥四號探測器後續將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 專訪 |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嫦五的新挑戰和探月的新徵程
    中國探月「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嫦娥五號擔負的是第一階段的收官任務。記者|王 煜「長五」送「嫦五」,探月夢更圓。今天的「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就此與探月結緣。月球採樣返回的技術難度很高,迄今為止只有美國和蘇聯兩國曾實現。而人類最近一次月球採樣是蘇聯1976年的月球24採樣任務,距今已經過去了44年。如果嫦娥五號任務成功,中國將成為人類第三個實現月球採樣返回的國家。
  • 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電 題:「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要保證採樣過程中具有最佳測控狀態,我們希望在地球的深夜、月球的白晝去完成。這個時候也相當於我們所說的滿月狀態,滿月時對月球具有最佳的觀測條件,也具有最佳的測控條件,受到這些條件約束,我們經過軌道計算反衍出最佳發射時間是在凌晨4時30分左右。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
  • 2020中國探月x麥當勞MISSION MOON探月系列正式發布
    )工程攜手全球知名餐飲品牌麥當勞,聯合發布「中國探月x麥當勞MISSION MOON探月系列」。該系列特別邀請中國獨立設計師CHEN PENG設計,於今日在麥當勞官方微信小程序「i麥當勞」正式發售。點亮童真夢想,飛得更遠更高探月,是人類浪漫的夢想。2004年,中國探月(CLEP)工程項目正式開啟,從「嫦娥一號」第一次月球探測到「嫦娥五號」即將升空,中國人對月球的探索從未止步,從繞月、落月到採樣返回,中國探月事業穩步向前。
  • 嫦娥四號將首次到達月球背面,帶你回顧人類探月徵程
    月球是離地球最近的一個星球,所以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對它很感興趣。在這一過程中,全球月球探測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 1958~1976年的美蘇空間競賽引發的首次探月高潮階段。當時蘇聯和美國展開了以探月為中心的空間競賽,發射了上百個形態各異的月球探測器,蘇聯有3個系列月球探測器,美國有5個系列月球探測器等。此外,美國還進行過6次載人登月。其主要目的是進行太空爭霸,開展空間探索。
  • 「嫦五」為何探月、如何探月?這裡有答案
    由於月球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所以月球表面的月壤是月球巖石在受地外星體的撞擊,以及受到宇宙射線輻射和太陽風轟擊等空間風化作用後形成,基本上是一些細碎的石沫。通過研究它們能進一步了解月球的狀態、物質含量、地質演化歷史,深化對月壤、月殼和月球形成與演化的認識;也可以為了解太陽活動等提供必要的信息,並突破一系列關鍵技術,為以後的載人登月和月球科研站的選址提供有關數據。
  • 「長五」送「嫦五」,去月球「挖土」!
    北京時間11月24日凌晨,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同時也是中國目前技術難度最大、系統組成最複雜的航天任務之一;此次任務將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月球或成人類的殖民地?各國瘋狂爭奪資源,西方竭力阻止中國探月
    自從人類第一次知道月球上面有著豐富的水資源以及稀有金屬開始,人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月球的探測。但是唯獨月球背面,一直以來鮮有國家涉足,因為每一個登陸過月球背面的國家都遭遇不明物體,同時通過衛星傳回來的圖片也發現不明物體。霍金曾經警告人類不要去探索月球背面,因為那裡是外星人的基地。
  • 人類月球日|回顧中國探月之路 了解這些關於月球的知識
    2020年7月20日是第51個人類月球日,數千年來,人類對月亮充滿了無限遐想,中國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故事。51年前的今天,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邁出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步,這是人類探索宇宙道路上的閃亮時刻,也因這一刻,7月20日被定為「人類月球日」。
  • 你好,月球|中國人探月的故事
    在對月球放飛詩意幻想的同時,古人探月還得出了不少硬核成果哦!大家知道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記錄月食的國家。早到什麼時候呢?不提「嫦娥奔月」「吳剛折桂」那些充滿浪漫色彩的神話故事,不提「月有陰晴圓缺」那些寄託情思的精彩詩篇,只說1克月巖,美國贈送給中國的禮物,只有指尖大小。這顆月球上不起眼的「小石頭」投入中華民族的大湖,泛起了一圈又一圈,越來越激烈的「漣漪」。
  • 中國探月工程收官之旅開啟,時隔 44 年將再創人類月球取樣壯舉
    九天攬月星河闊,十六春秋繞落回早在 1994 年,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就開始了探月活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隨後的 1996 年和 1998 年,我國先後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衛星關鍵技術研究。在長達 10 年的研究過後,2004 年我國探月工程立項實施,最終確定中國整個探月工程分 3 個階段進行,即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戰略。
  • 探月絕密檔案!可能在月球背面生存的外星人
    美國阿波羅號在月球,發現三眼女外星人!大家好,我是問號,有問號,就有聊。文章內容有同款視頻,喜歡看視頻的小夥伴,可以點擊頭像觀看視頻呀。視頻主要記錄了,阿波羅20號登月時經歷了一系列的離奇事件,官方為避免人類恐慌,才隱藏了這個秘密。據說遠古城市,飛船殘骸,三眼女外星人,都拍攝到了。前些天查資料的時候,在YOUTUBE上找到了這個帳號的信息,只是之前的視頻都被刪除了,甚至視頻中留下的備份網址也無法訪問。帳號名稱中Retired翻譯過來是退休的,afb是Air Force Base美國空軍基地。
  • 「胖五」就位嫦娥「五妹」將奔月:出發,去月球「挖土」
    「胖五」就位嫦娥「五妹」即將奔月出發去月球「挖土」任務難度大完成「2+2+2+1」探月飛行:兩次發射、兩次著陸、兩次封裝、一次交會對接實現四個我國「首次」:首次在月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千米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
  •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收官:「胖五」送「嫦娥」奔月,再從月球...
    11月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圖源@中國探月工程編者按1978年,從月球帶回的380千克月巖石樣品中,美國拿出了小指尖大小的1克贈送給中國。
  • 50年前人類就開始探月,如今仍一無所獲,月球究竟有什麼魅力?
    審核-小文自古以來,人類對月球嚮往已久,不少東西方的古人都表達了對月球的憧憬。直到人類擁有能力去探索月球時,才發現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原因很簡單,月球上的自然環境比地球環境還要差得多,那裡既沒有神話故事中的仙境,也沒有生存所必須的條件。
  • 嫦娥四號探月進入科學探索階段,人類離月球建房還有多久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嫦娥四號」「月球背面」等成了最近科技領域的熱門詞彙。自2004年立項以來,我國先後實施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嫦娥四號等5次任務,實現了「五戰五捷」,2020年前探月工程也將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