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從7700萬公裡外拍太陽,看起來是這樣子的。
北京時間7月16日晚間,歐洲空間局(ESA)發布人類歷史上從最近距離拍攝的太陽圖像,攝影師是今年2月發射的太陽軌道飛行器(Solar Orbiter),拍攝時位於金星和水星軌道之間,與太陽距離大約是日地距離的一半。
在圖像上,我們可以看到類似於篝火的微型太陽耀斑無處不在。它們或許與神秘的「日冕加熱」有關,也有助於科學家理解太陽大氣層到底是怎麼拼合在一起的,從而深入了解太陽活動如何影響到地球的上的飛行、導航和電網。
不得不說,這只是太陽軌道飛行器早6月中旬首次靠近太陽時的小試牛刀。在這趟逐日之旅中,它還會21次飛近太陽,不斷刷新距離記錄。
計劃中的「極限挑戰」為4200萬公裡,在水星軌道以內。屆時,飛行器溫度會超過500攝氏度。
為了在2022年達到這個目標軌道,太空飛行器需要發動三次「引力彈弓」:分別是2020年12月和2021年8月藉助金星引力,2021年11月藉助地球引力。
這樣不僅把太陽軌道飛行器彈向太陽,也會把它彈離原本與太陽赤道大致平齊的黃道面。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在這個平面上圍繞太陽旋轉,也就很難觀測到太陽的南北極。太陽軌道飛行器有望率先一睹真容,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拍攝到太陽極地照片。
太陽上的「篝火」
「第一批圖像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歐空局太陽軌道器項目科學家丹尼爾·穆勒(Daniel Müller)說。「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些以前無法詳細觀察到的很有趣的現象。
這是一項由歐空局和美國宇航局(NASA)合作進行的太空任務,飛行器設計製造方為空客公司。飛行器上共攜帶10套科學設備,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現場探測器,將實時測量航天級周圍的環境,例如電磁場、粒子和波等;另一類是遙感探測器,會遠程拍攝太陽圖像,收集關於太陽大氣層和外射物質的數據。
這第一批圖像上的小小「篝火」就是由極紫外線成像儀(SPICE)捕捉到的。它們比人類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耀斑要小數百萬倍。
科學家們猜測,它們可能與懸疑已久的「日冕加熱」之謎有關。所謂日冕,即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內層為色球層和光球層)。照理說,離開熱源越遠,溫度會越低。然而,太陽的表面溫度約為幾千攝氏度,日冕曾溫度卻高達100萬攝氏度。這中間,必然出現了某種未知的加熱機制。
太陽天氣預報
當然,「篝火」們也有助於科學家更深入地理解太陽活動,最終更準確地預測太陽天氣。偶爾,太陽大氣局部區域會出現猛烈爆發現象,向外輻射電磁波和粒子,從而撞擊地球磁場。
太陽活動可能干擾到航空飛行、造成電網癱瘓,甚至使衛星導航技術失效。最著名的就是1859年的卡林頓事件。當時,地磁儀讀數報表,各地出現電線著火現象,夜空中五顏六色的極光蔓延到了低緯度地區。
但因為對其背後的機制缺乏深入理解,科學家們尚未掌握預測能力。目前,人類的空間天氣預報能力至少落後地球天氣預報50年。
接下來一段時間,太陽活動會呈現活躍上升趨勢。飛行器因此可能會拍到更令人激動的圖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