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歲末時,又到了進行盤點的時刻。2017年,P2P行業經歷了什麼,2018年,P2P行業又將迎來什麼?不知你信不信,答案或許就在本篇文章裡。
2016年末,筆者曾對P2P行業進行盤點,斷言道
展望2017年,「亂」字漸去、「變」字當先、「難」字依舊。
隨著網貸新規落地,網貸行業的亂象將慢慢銷聲匿跡,投資者購買網際網路理財產品遇雷的概率將大幅下降。
與此同時,對於這個加速分化的行業而言,企業唯有主動求變,才能更好地生存,營銷思路要變、業務模式要變、品牌形象要變;最後,依然是「難」字當頭,絕大多數企業都難以擺脫平庸的結局,最終以「變」突圍的應該只有寥寥數家罷了。
當時的「斷言」是否靠譜?答案也在本篇文章裡。
2017年P2P行業過得怎麼樣?
截止2017年,從數據情況看,跑路平臺數量大幅下降,行業潛在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對行業而言,7月份是個分水嶺7月以後,行業的成交量、投資者人氣、資金淨流入等均出現增長乏力甚至下降的情況;從市場格局上看,行業加速分化趨勢明顯,集中度有了明顯提升,TOP30平臺的成交量佔比在短短一年內提升近30%,接近60%。
接下來進行具體分析:
2017年以來,正常運營P2P數量繼續下降,從2016年末的2448家降至2017年11月末的1954家,共有494家平臺退出行業。
其中,問題平臺數量得到有效抑制,2017年1月~11月,共有204家平臺出現問題,為2014年以來的最低值,表明行業中最為惡性的跑路風險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受7月份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做好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中「採取有效措施確保整治期間轄內網際網路金融從業機構數量及業務規模雙降」等政策因素影響,從P2P行業月度成交量數據來看,2017年7月達到階段性峰值2537億元後,便開始呈現回落態勢。
從行業待還餘額來看,截止2017年11月末為1.2萬億元,行業持續保持資金淨流入。不過從環比增速看,2017年下半年以來,環比增速呈現明顯的逐月下降態勢。而與2016年相比,2017年整體增速都處於低位,表明資金淨流入趨勢明顯放緩。
從行業人氣來看,2017年8月,借款人數量首次超過投資人數,之後差距逐步拉大。借款人數量的飆升某種程度上與現金貸的整體火爆環境有關,隨著現金貸新規的出臺,借款人數量會大概率回落。8月份以來,投資者數量增長乏力,表明行業在獲客層面遇到了瓶頸,需要拓展低風險偏好的大眾投資者,儘快擺脫汙名化標籤就顯得至關重要。
用頭部平臺成交量佔比來反映行業集中度情況,不難發現,2017年的行業出現明顯的集中化趨勢,2017年11月,TOP30家平臺的月度成交接近60%,較1月份時提升接近30個百分點。
2017年,P2P行業都在忙啥?
從重要性、關注度等方面綜合考慮,在筆者看來,2017年P2P行業的發展主要圍繞以下五點展開:
行業整改延期,合規整改仍是年度主線
2017年6月,央行等1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整改須在2018年6月底完成,變相承認了整改延期。事實上,按照《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相關部署,僅為整改預留了4個月時間,低估了相關問題整改的難度和複雜度。
以銀行存管的上線為例,便非4個月時間可以搞定,也成為大多數P2P平臺合規整改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4日,共有879家正常運營平臺宣布與銀行籤訂直接存管協議,約佔同期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量的44.98%,其中有663家正常運營平臺與銀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佔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量的33.93%。
整改延期本身對行業最大的影響在於汙名化標籤難除和整改期間的「雙限」政策,站在投資者角度,行業整改一日未結束,行業風險便一日未清除,對行業的有色眼鏡也就摘不下來;而站在平臺角度看,只要仍在整改期,就會受到「雙限」政策限制,難以放手追求規模增長。
交易所產品下架,大標模式終結
2015年7月《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初步明晰了網際網路金融小額普惠的監管定位,2016年8月出臺的網貸行業《暫行辦法》進一步做了明確規定:
同一自然人在同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的借款餘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20萬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組織在同一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的借款餘額上限不超過人民幣100萬元;同一自然人在不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借款總餘額不超過人民幣100萬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組織在不同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平臺借款總餘額不超過人民幣500萬元。
不過,由於行業整體處於整改階段,所以這一規定並未得到嚴格執行。與地方金交所、股交所合作的定期理財產品一度仍是主流模式。直至2017年6月30日,《關於對網際網路平臺與各類交易場所合作從事違法違規業務開展清理整頓的通知》出臺,明確要求各網際網路平臺在7月15日前,停止與各類交易所場所合作開展涉及違法違規業務的增量,並妥善化解存量,小額普惠的定位才真正落地。
下架金交所產品的影響是巨大的。64號文的出臺一度在業內掀起軒然大波,受傳言影響,陸金所出現了罕見的擠兌事件。而代表性平臺紅嶺創投則做出了逐步退出網貸行業的「沉痛」決定。以7月份為分界點,行業的成交規模、投資者人氣、資金淨流入等數據開始增長乏力甚至出現下降,行業開始進入到適應「小額普惠」定位的轉型期,至今仍然受其影響。
赴美上市潮起,爭搶機遇窗口
繼宜人貸2015年上市後,2017下半年以來,行業再掀上市潮,信而富、和信貸、拍拍貸等平臺相繼赴美國上市,一度成為輿論的熱點話題。
上市的好處自不必提,一方面可以擴大品牌效應,提升知名度,一定程度上緩解行業當前面臨的種種負面新聞;另一方面,打開了融資渠道,為後續發展奠定了資金基礎。
不過,輿論對於仍處於整改期的互金平臺上市潮,仍然提出了不少質疑,搶佔時間窗口成為主流的解讀。在《關於互金平臺「搶跑」上市,這些都是典型的誤讀》一文中,也對此作了解讀。金融風險具有滯後性,隨著強監管的來臨,上市平臺面臨最大的難題便是如何保持IPO初期的高估值水平,之後,隨著現金貸新規落地,上市平臺紛紛破發,一言成讖:
問題是,國內的消費金融市場,會越來越規範,監管的強力介入也不可避免,當前的盈利模式可持續性存疑,規模增長空間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從而影響其估值模式。
若隨著監管的趨緊,有一天網際網路金融平臺也面臨與銀行業一樣的監管架構,其估值模式也必然要向傳統銀行靠攏。屆時,天價的估值怎麼延續下去呢?所以,保住當前的高估值水平,對平臺而言是個極大的考驗。需要規模增長,更需要不斷地進行模式創新,確保自己能一直享受新興企業的估值紅利。只不過,這有點太難了。」
轉戰現金貸,遭遇行業整頓
2016年下半年,P2P平臺開始布局現金貸業務,額度偏小的現金貸剛好符合監管方向,而市場空間和利潤空間巨大,成為P2P行業轉型布局的一個重要方向。事實證明,現金貸是個很好的資產類型,不少平臺靠著現金貸成功實現扭虧為盈,IPO時估得一個好價格;行業借款人數也出現了快速增長,甚至超過了投資者人數。
不過,該來的總會來的,
2017年12月1日,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下發《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在放貸資質、助貸模式、利率定價、槓桿率、收費模式、催收、借貸群體等多個方面,主流的現金貸業務模式都面臨違規和被取締的風險,平臺只要觸犯一條,便要涉及到合規整改。所以,新規之下,不受影響的平臺寥寥無幾,其中便包括從事現金貸業務的P2P平臺。
新規之後,現金貸的暴利模式結束,P2P行業不得不重新走上轉型之路。在小額普惠的框架下,除了現金貸,便是場景分期和小額供應鏈金融業務,這兩條路,都不好走。
發力金融科技,把握未來風口
金融科技是2017年當之無愧的熱點詞彙,我們看到了五大網際網路巨頭與五大行的強強聯合,也看到了人工智慧的全民風行。當然,P2P行業也不甘落後,金融科技幾乎成為所有「有點追求」的平臺的轉型關鍵詞。
單從幾家上市平臺來看,都不約而同地在公司年報或招股說明書中提到金融科技在公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並表示未來將繼續在技術平臺、機器學習、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等領域加大投入,加強與第三方數據源的合作。打開未上市平臺的官網,金融科技一詞不會缺席。
金融智能化是大趨勢,P2P行業的智能化也是大勢所趨。在強監管限定的業務框架下,金融科技對業務流程的重塑或許會成為行業轉型突圍的關鍵布局。所以,雖然不少平臺的金融科技仍處於畫餅階段,但我仍然真心祝願大家儘早在金融科技上有所建樹,為未來增添更多的確定性。
2018年,P2P行業走向何處?
回顧2017年,P2P行業仍未擺脫「坎坷」二字。展望2018年,「大分化」和「大突圍」或許會是兩個重要的關鍵詞。
所謂大分化,是從行業層面看,平臺之間將加速兩極分化。如上所述,TOP30平臺的成交佔比在過去一年中提高了30個百分點。在2018年上半年,這一趨勢還會加速。至整改結束時,大量的尾部平臺會因為監管及經營原因不得不退出行業,平臺數量進一步萎縮的同時,強者恆強效應會凸顯。屆時,行業「汙名」洗去,備案後大平臺或苦盡甘來。
所謂大突圍,則是對當前的頭部平臺而言,在享受「大分化」紅利之前仍有一戰。現金貸新政之後,槓桿率監管成為融資類金融業務的常態。這意味著資本制約下,網際網路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難以做大,資產驅動盈利的業務模式不再奏效,要想獲得高盈利,唯有走輕資產運營模式,靠交易量驅動盈利,而P2P無疑是最靠譜的交易量驅動盈利的模式之一。
所以,新的巨頭已然跨界而來,屆時,當前的這些頭部平臺,還能否繼續保持「頭部」地位呢?還大有看頭。
總之,在P2P行業,2018,應該會是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