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是釣魚人無法避免的問題,魚類對腥的需求一年四季都存在,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無非用量多少的問題。釣魚人在餌料裡加入腥時多數會選擇蝦粉或者聞著很腥的餌料,這是一個常識,但就在這些常識中,很多人不清楚或者搞錯了一個本質問題,就是腥到底是什麼成分,市場上那麼多腥味餌料,到底如何加才有效?本文主要就是從根本上討論一下,腥味餌料如何使用才是真正有效的,希望能給您帶來一些啟發。
腥的分類,動物和植物都存在
一說到腥,大多數釣魚人馬上會聯想到動物腥上的,其實腥有很多種,就釣魚人常見就包括動物內臟(這裡簡單舉例,不做詳細分類,實際上很龐雜)、豆腥、藻腥、蟲腥(這裡和動物內臟的腥有所區別,主要是指活餌或其產生物)、土腥(這個和釣魚關係不大)等。還包括人工合成的腥味劑餌料,這些就是釣魚人經常接觸到的腥。
相信很大一部分釣友在氣溫低時使用的腥,多數是類似藍鯽、大野戰918,蝦粉,紅蟲粉之類的腥味餌料,直至到活餌。大家回想一下,一旦覺得香味餌料魚口不好時,無論是自己的思路還是旁邊釣友的建議,都是讓加腥,那麼加的是不是上述這類?其實很多人都只關注了動物腥而忽略了植物腥,而目前多數地區,尤其是中部和南方,植物腥可能效果更好些。
腥味劑餌料這裡特指的是,所有聞起來味道特別腥的餌料,無論什麼品牌都會加入腥味劑,無非是程度和高級不高級的區別,但在合理程度範圍內,使用高級腥味劑的餌料不在此列。
藻腥這裡指的是自製的原生海藻成分餌料或者丸九的海藻一公斤。這類餌料在夏季我使用的比比例甚至達到40%。
腥味到底是什麼類型的一種體現
魚腥是常見的腥,更是釣魚人息息相關的,哪怕不是釣魚人也知道,市場上售賣的鮮魚也會聞到腥,其實這只是一種蛋白質代謝物,氧化三甲胺、δ-氨基戊酸等的呈味表現。這也是很多商品餌料模擬,專業術語叫仿香出來的腥味餌料氣味,讓很多釣魚人覺得很腥,那麼自然就下意識地認為效果會很好。其他腥就不一一詳細介紹成分,否則就顯得太枯燥,畢竟釣魚人有時候只要了解到特性就可以了。
那麼本文的重點其實是植物腥,最常見的就是藻腥,而且我個人認為藻腥更適合針對垂釣,畢竟植物腥是水生動物比較敏感,比較「親切」的,因為藻類就是來自於水中,無論是淡水還是海水。海藻的成分很多,對於釣魚我認為只需要知道它含有蛋白質、多糖、牛磺酸就可以了。
針對釣魚人來說,如何製造不是重點,我們下面來詳細對比一下最為常見的兩種餌料,藻腥和腥味劑餌料的不同應用,我們在使用任何餌料時,不是去否定某一種,而是要正確認識,合理的使用,正如沒有不好用的餌料,只有不會使用的釣魚人。
植物腥和腥味劑餌料如何用效果最好
標題這裡我使用的是如何用效果最好,而不是什麼時候用最好,這兩者區別很大,如果有人諮詢藻腥餌料什麼時候好用,我真回答不上來,就如同有人問我,炒菜放多少鹽一樣,做什麼菜,給習慣什麼口味的人吃都不知道,如何回答?這裡就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釣好魚的重點,當你了解到面對的魚情是什麼樣,才能知道如何針對去搭配餌料。請務必切記這一點,而不是沒有任何前提的問,藻腥餌料什麼時候好用。
為了更通俗易懂,我們用水肥水瘦來區分,不能簡單用季節來介紹,這樣會讓一些釣友只注意了季節,而忽略了水質水情。當瘦水的時候,腥味劑餌料效果是最明顯的,因為這時候魚類的感知器官相對遲鈍,需要高刺激的餌料進行刺激,這就是為什麼到了寒冷的冬天,要使用活餌的原因。當瘦水的時候,蝦粉、腥味劑餌料往往效果明顯,哪怕某些餌料燒手,但效果確實很突出。
當水肥的時候,也就是水體藻類大量繁殖,魚類本身就可以以此為食物,同時感知器官此時也非常靈敏,再使用高刺激的腥味劑餌料就效果大減,這也是為什麼藍鯽、紅色風暴、蝦粉之類的餌料在夏天釣大體型魚不理想,而且更愛找小魚的原因。這時候藻腥餌料的效果就比較突出了,首先它來自水體本身,魚類熟悉並且警惕性低,尤其是大體型魚表現明顯。常見的案例就是夏天用藍鯽+918+速攻釣的雖然數量可能多,但個體偏小,用超誘+速攻+海藻一公斤(假設搭配)釣得少但個體要大。更常見的是遠遠不如玉米釣得多,釣的大。
寫在最後
可能很多釣友覺得很枯燥很囉嗦,但如果只是簡單說搭配思路沒有意義,因為不講清楚本質,只知道配方,當魚情變化如何處理呢?只有當你了解了本質,了解了魚需要什麼,才能針對性地去調整,例如夏天在武漢使用藍鯽效果普通,但到了西藏效果就會很好,這不是季節的事情,是水情的問題。
所以,哪怕很枯燥,甚至覺得很囉嗦沒有關係,本身這類文章的受眾人群就很小,願意耐心的看完的就不多,如果您能看到這一段,那麼您可能在以後釣魚的時候會主動去思考,如何去適應當前魚情,而不是永遠都是老三樣。
如果您覺得我所說的內容對您有幫助,請關注我,一起聊聊釣魚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