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的智慧型手機,如果說有什麼明顯的創新點,那估計就是正面的全面屏和背面的雙攝像頭。
智慧型手機以屏幕作為主要交互載體,屏佔比越來越大是發展趨勢,但雙攝像頭的用處呢?手機廠商的目的是為了讓拍照畫質更好。
原因在於,大部分人都知道,拍照傳感器的大小決定了傳感器的進光量,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照片的素質。手機不像是單反或者相機,有較大的結構空間,所以在手機上,1.12 μm 的像素尺寸已經是接近手機極限了,而為了讓手機保證輕薄且控制攝像頭凸起,就要控制整個攝像頭模組的尺寸。這時候雙攝像頭其實是通過維持原有攝像頭高度的情況下,通過增加一個攝像頭,來獲得更大進光量,從而獲得更大效果,並且通過後臺的算法,來獲得更多應用,這些功能是單攝像頭比較難做到的。
然而在前段時間 DxO 公布的手機鏡頭綜合評分排名中,單攝像頭的 Google Pixel 2 以 98 分的高分拿下第一,算是打了三星 Galaxy Note 8 和蘋果 iPhone 8 Plus 的臉。
而根據知名安卓垂直媒體 Android Authority 的一次投票,近 70% 的受訪網友表示,他們對手機是單攝還是雙攝毫不關心,只有 24% 的用戶稱,只考慮雙攝手機。
消費者對廠商的努力越來越不買帳了。
目前的智慧型手機差不多有三種主流的雙攝像頭方案。第一種是類似於 iPhone 上的「廣角+長焦鏡頭」,拍近景用廣角鏡頭,拍遠景用長焦鏡頭,從而實現光學變焦的功能。第二種是類似於華為上使用的「黑白+彩色鏡頭」,黑白鏡頭負責拍細節,彩色鏡頭填充色彩,為了優化照片解析力和夜景素質,這個方案是用的最多的一種。還有一種是最早用在 HTC M8 上的「不同像素主副鏡頭」,高像素鏡頭負責成像,副鏡頭測量景深。
最直觀的是三種鏡頭都可以模擬出類似於大光圈鏡頭照出的景深效果,但是都是通過算法合成的,且目前來說,算法拍出的景深照片,都比較假,而雙攝像頭在原理上可以用來 3D 建模的功能,目前還沒有什麼比較好的落地實現,技術還不是很成熟。
雖然確實雞肋,但是對普通用戶來說,手機的拍照素質確實是越來越好了,而且隨著深度學習功能的引入,手機的拍照算法會越來越真實。
舉個例子,iPhone 8 憑藉著仿生晶片和全新的圖像信號處理器,可以為人臉進行 3D 建模後套用預設光影模板模擬打光效果。這些在傳統攝影領域上,都是需要攝影師進行人工補光的。而這樣的模擬打光功能,想必也會被別的廠商迅速跟進。
也希望國內一些手機品牌,別老成天喊著雙攝吊打單反,好好搞搞算法,也別因為手機上掛個合作 logo 就覺得自己產品德味十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