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真人版的《平凡的世界》
這裡有你看不到的人生
可以給你無形的力量
給你啟發和安慰
這本書讓你感悟
即使你對生活再多抱怨
也有人比你活得更艱辛
但他們還是那麼努力地活著奮鬥著
《也許今生不再相見》
讓作者帶你領略平凡中的震撼
李元程,工人日報社高級記者,長期深入一線採訪,擅長發現普通人物身上的閃光點,作品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生動感人,發人深省。
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韓秀雲的推薦詞
讀了《也許今生不再相見》的書稿,合上書,激動和興奮讓我徹夜未眠。清晨起來,寫下這篇推薦詞。這是一本講述真人真事的書,書中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讀罷,在我的腦海裡湧現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
這本書講述了跨越半個世紀不同年代的人,讓我看到了他們的精神面貌和奮鬥模樣。作者是《工人日報》的記者,她叫李元程。20多年來她走過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她去過被稱作生命禁區的羅布泊鐵路的施工現場,工人們稱她為「沙漠玫瑰」,她是第一個進到羅布泊採訪工人的女記者,寫下《只有雲知道》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她用了30多個小時跋涉,到了川藏北線「鬼門關」的雀兒山,這是世界第一海拔的特長隧道,這裡讓她無法呼吸,但寫下《也許今生不再相見》的報導;她坐著悶罐車下到煤礦,在掌子面上採訪礦工,寫下《生命之花在大地之下綻放》。她在北京6號線親眼目睹了地鐵是如何修成的,寫下《我們決不當逃兵》;她看到青藏鐵路養護工的生活,寫下《我們也有常人難以體會的幸福》;她到過中國海拔最高的哨所,寫下《冰山之子》……沒有李元程的辛苦付出,就沒有這本書的問世。沒有她對生活工作在基層人們的深切關懷,親臨一線的採訪,我們就不知道高山隧道是怎樣鑿出來的,地鐵是怎樣建成的,「蛟龍號」潛水器是怎樣下水的?北京鳥巢又是怎樣鑄成。我想代表讀者,向她致以崇高的敬意!
她20多年來,執著寫各行各業的普通人物,不畏路途艱險,把她看到和感悟到的都見諸於筆端,寫成了這本書。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宏大的畫面,展示了當今時代的中國人。小時候我們都看過蘇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也許今生不再相見》展現給我們的是「大國工匠」精神。它是一部中華民族崛起的縮影,是小人物的大故事,是普通人的大時代。
今天的中國,我們從綠皮火車走向飛馳高鐵,從書信走向微信,從鄉村小路走向高速公路,從餓肚子走向小康社會,從大國走向強國。所有這些變化,都是由這些普通人每天的點滴努力鑄成。他們是中國崛起和騰飛的身影,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
這本書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讀著讀著讓我走進了書中人物的心裡,讓我產生共鳴而感同身受。書中描述的人和事,既不遙遠,也不陌生。但這些小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正是中國人樸素的原始的本能的民族精神;它是凝聚在我們血液中的精神。
過去的中國是世人憧憬和仰望的地方,我們是文明古國。近代我們落伍了,經過了70年的努力,中國又在世界上脫穎而出。新冠疫情最先影響到了中國,但我國是第一復工復產的,我們努力衝出疫情,浴火重生。眼下的中國人和書中的人物有著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不屈不撓,不畏艱難,勇往直前。中華民族最有希望在我們這代人的手裡走向偉大復興。
這是一本非常難得的書,書中的每一人都代表了一個行業,一個職業,一個家庭,一個個體。但是,就是這些普通人構成了大國崛起的眾志成城。
我為這本書點讚,我被這本書感動,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自己。在書裡,你可以依稀看到自己的身影,看到民族的身影,看到國家的身影。書中沒有豪言壯語,但它的故事足以打動你。就算今生不再相見,我們也有故事和精神留傳於世。
我由衷地推薦這本書,讀過一定會對你產生震撼,給你鼓勁,讓你找到信心。
韓秀雲
2020年4月29日8:30,於北京香山
作者在新疆援疆採訪
即使飄搖是我們的人生……
(自序)
作為本書的開篇,我想講的是這樣一個人: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老工人,他的一生似乎就這樣濃縮在記者隨行採訪的半個小時、濃縮在這短短的200米路上,只是這條路不在平地,它懸在距地面50多米的高空中,是一段「天橋」——那一天剛下過雪,1米多寬的鋼索橋面滿是積雪和薄冰,寒風如刀,跟隨他翻越23度的高空斜坡,不用探身,僅用眼角的餘光就能瞥見橋下滾滾奔流的黃河,稍不小心就有可能從高空墜落,葬身魚腹……
這個人叫師敬瑞,55歲,在黃河上幹完這個工程,他就能如釋重負地退休了。這個人一生平凡,也一生艱辛,到退休時只有一句值得欣慰的總結:「我幹吊車司機34年,從來安全,沒有發生過一起事故。」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因為風太大,師敬瑞從高空吊車上下不來,只能獨自坐在飄搖不定的吊車裡,等著風停,等了一天一夜。白天還可以偶爾給熟人打個電話,夜深人靜風聲呼嘯的時候,他坐在岌岌可危的「空中搖籃」裡,只有一陣陣死亡的恐懼。
……
這樣的人生,估計連師敬瑞的兒子都想像不到,更甭提那些身處華堂的人們了,甚至有人即使看到了這樣的報導,也會以「失敗的人生」或是「糟糕不幸的際遇」而一筆帶過,仿佛這些人跟他的生活完全不搭界。
現實的社會,人們更願意將目光投向成功和享樂,迴避那些勞苦的場景,因為沒有人願意自討苦吃,因此少有人自覺走進這些苦難的深處。
但是,哪個人沒有深陷過痛苦的泥潭?哪個人的心裡只落滿了陽光?痛苦本來就與快樂相生相伴,如果你還不曾體會,那只能說明你還沒有走到深處。
作者在羅布泊工地
我曾經兩次走進生命禁區羅布泊採訪那裡的築路工人,至今我仍然記得一位80後青年工人問我的話:「你們記者是不是永遠要從這些苦難啊、痛苦中找出意義?」我被這個問題一直追問到了今天,追問到了現在,在我看想來,苦難和痛苦是有意義的,或者說,我願意賦予它們意義——因為即使像吊車司機師敬瑞那樣,飄搖漂泊地過了一生,我們的人生仍然有它的光彩,哪怕這種光彩不為大眾所稱讚所羨慕,但堅忍地活著、堅守地盡職,飄搖中自見堅定,我覺得這是人性善的本色。
做記者20多年,我到過海拔5000米的高原、走過被成為「死亡之海」沙漠、下過兩三百米的煤礦,更去過數不清的艱苦荒涼的地方……採訪報導了各行各業最樸素也最頑強的勞動者,他們悲歡離合的經歷、他們堅韌勇毅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正是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匯聚成我們這個時代的滾滾洪流,造就了中國速度,創造了中國奇蹟。他們是中國崛起的縮影和力量源泉。
作者在雀兒山隧道
《我們也有常人難以體會的幸福》是我採訪青藏鐵路養護職工的報導,多年後當我像一個普通讀者一樣重讀它的時候,讀到後邊我哽咽了;之後,我又讀給同事聽,結果她也感動得紅了眼圈……我知道,這就是故事本身具有的生命力,故事裡的人有著打動人的力量。
我最終下決心將這些故事集結成書,我想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平凡卻打動人心的人們,並從中看到我們自己的身影。
這本書是真人版的《平凡的世界》,我希望書中的人物能夠陪伴你我走過或快樂或悲傷的路程——人的一生都在做著自己的功課,最優秀的人永遠在超越自身,奉獻他人。在生命本質的最高層面上,工人和哲學家沒有差別。
不管你身在何處,不管你是成功還是失意,我但願您能翻翻這本書,這裡有你看不到的人生,有讓人共鳴給人力量東西,有「我路艱辛,我心安寧」的安慰與安詳。
這樣的故事需要重溫
——《也許今生不再相見》編後記
(作者為河南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
多年沒有遇到這樣優質的作品了,編輯這部書稿時我用了三種顏色的筆,紅筆用來改稿子中極個別的錯字及句子的規範用法,鉛筆畫出文章中能用來當座右銘的句子,用黑筆在旁邊寫下自己的評點或者是感想。
看這部稿子時,內心充滿矛盾,一方面文章強烈的故事性及每篇主人公的命運讓我有一口氣讀完的衝動,另一方面我內心受到的震撼及感動,又讓我時不時停下來,喘息一下,任熱淚橫流,陷入對人生意義的追問與思考。
乍看書名《也許今生不再相見》覺得有點悲壯,又有點矯情,但當你讀完書稿的寫作過程及內容時,不得不驚呼,太真實了,真實到令人難以置信,太偉大了,偉大到了悲壯。
這些文章雖為以前的舊章,但至今讀來仍能感受到作者創作時的激情,故事所散發出來的氣息,令人心身受到莫大洗禮,一定程度上改變著我們對生活的認知,不禁感嘆,這樣的故事需要重溫,也希望本書的出版能有更多的受眾了解到書中的人和事。
這是工人日報社女記者李元程以「上刀山下火海」勇氣,以超越多數男性的膽識,以獨特的視角塑造了一群特殊的普通人。
說她「上刀山下火海」一點不誇張,她到過室外溫度在六七十攝氏度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白天溫度在40多攝氏度,鋼軌上的溫度到了70攝氏度的羅布泊;她體會過太行山裡的寒冷,五六分鐘,腳就會凍得像踩在冰上似的又僵又疼;她曾經在「生命禁區」的羅布泊深夜前行,如陷入地獄般的黑暗、恐懼讓她以為到了生命的邊緣,有著也許今生不再相見的嘆惋……
李元程女士憑著高尚的職業道德操守,有一種「壯士斷腕」的決絕,用得來的第一手材料,描畫出了這群意志堅強,勇於拼搏,刻苦鑽研,勤奮創新,不屈從命運的安排,有情又有愛的硬漢與巾幗形象。
不用為本書的營銷撰寫任何的宣傳語,摘取書中主人公質樸又富含哲理的話,足以讓人潸然淚下:「世間的道理往往就是這樣,無路可退的時候,人要麼被徹底擊潰,要麼頑強面對,蘊藏在生命深處的勇氣和力量,會像種子發芽一樣,拼了命地從大地之下破土而出,頑強地生長,開花結果。」「磨難是人生的考題,也是人生的饋贈。」「在個體選擇機會豐富多元的年代,誰的內心世界平靜,誰就活得強大。」「要是在戰爭年代,遇到侵略者,我就是打不過他也要咬他一口。」
作者以細膩的文筆不但刻畫出主人公的困苦與磨難,也寫出了他們的樂觀與浪漫,這會更深地觸動讀者心中的柔情。
每個故事的採訪手記也會將我們的閱讀拉向很遠。
另外,語言的優美,節奏的張弛,都讓我們的閱讀欲罷不能。
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韓秀雲親力推薦
——也許今生不再相見
盡二十餘年之力 傾心用情之作 曲折而耐讀
【在售價】48.00 元
複製下方連結在網頁中打開即可購買
https://s.click.taobao.com/jX33V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