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球上的大多數人們正在為氣候變暖,塑料泛濫,豬肉價格,橘發小丑,英國脫歐,兒女教育等各種各樣的麻煩打破腦筋、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小群人悄悄地把目光對準了深邃的太空。他們致力於回答一個與現實毫不搭噶的問題:在這個宇宙裡,地球是否孤獨?
(圖源:參考資料[1])
撰文 | 武延慶(多倫多大學)
圖1. 德雷克公式(圖源:sites.psu.edu)
本文要說的是,以現在的技術,我們可以在幾年內找到地球2.0並測量η地球。更讓人興奮的是,中國的空間技術,或將幫助人類找到這個答案。地球2.0與生命的偶然?
生命在地球上起源,然後產生智慧,說起來好像順理成章。可是用哲學的名句刷一刷:存在是合理的,但不一定是必然的。現在的科學研究讓我們認識到,地球生命的產生,或許只是一些偶然事件的積累。
圖2. 地球軌道正處於太陽類恆星的宜居帶裡(藍色)。這裡,溫度合適,行星表面可以有液態水存在。宜居帶隨恆星大小而遷移:恆星越小,宜居帶就越靠主星。目前,受技術限制,不少天文項目都只在質量較低的恆星周圍尋找宜居帶行星(如NASA的TESS任務)。但是,這些行星可能由於自旋同步,恆星耀斑等原因,環境太惡劣而不適合生命起源。生命可能偏愛太陽類恆星的宜居帶。(圖源:參考資料[3])
再講地球的質量呢,也不大不小,恰到好處。假設地球質量再大一點,重力增大,我們的化學火箭不足以發射衛星。除非有原子能,航空航天將無從而來。天文學也只能停留在地表。假設地球的質量小了一點,重力減小了,大氣裡的水分子卻又容易被太陽風颳走。我們的大氣日漸稀薄,環境會變得像火星一樣惡劣。地球的大氣層和海洋,也是調節得非常完美。大氣裡的二氧化碳濃度太高了,全球會變暖得比阿拉伯酋長國的沙漠還熱;濃度如果太低了,地球又會變成一個冰封萬裡的白色星球;地球的大氣,如果不是由透明的氮氣和氧氣組成,太陽光穿越不到地表,也就不會有光合作用。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0%面積。生命在海洋裡順利演化成功,才登上陸地。可如果海洋太大,沒有了陸地,也就沒有了生火做飯的爐頭,人類智力的進化會遲滯許多,當然也就沒有了蒸汽機和集成電路……締造出人類智慧的這些偶然事件,在系外行星上是否會再次出現?沒有人知道。但是如果我們能找到第二個地球,科學驗證就成為了可能。受現在的技術限制,我們不可能找到與地球一模一樣的行星。所以我們退一步而尋找所謂的地球2.0——一些與地球大小相似,軌道相似,主星相似的行星。在所有的系外行星中,它們的環境最有可能孕育生命。克卜勒計劃:2009-2013
就算不那麼了解天文的讀者可能也知道,尋找系外行星不是一件新鮮事。我們現在已確認了4千多個系外行星。可是,這裡面,居然沒有一個長得像地球!
圖3. Mayor & Queloz(圖源:nobelprize.org)
這20多年來,地面望遠鏡已找到了近千個系外行星,這些大多也是通過徑向速度法(走Mayor&Queloz的老路),也就是觀測恆星在隱形行星的引力下來回搖擺而找到的。這樣找到的行星大部分與木星一樣質量龐大,離我們要找的地球2.0相差甚遠。幸好,這不是人類唯一的魔法。早在1984年,當我們對地外行星還一無所知時,William Borucki,時任NASA工程師的一個傳奇人物,就已經先知先覺地在籌劃另一種尋找辦法了。他的想法很簡單。每當水星凌日(太陽-水星-地球三體聯線),水星把太陽的極小一部分擋住,太陽就變得暗了點。一個位置合適(而且足夠聰明)的外星人也可以通過觀測地球凌太陽,來發現我們的地球。當然,凌星事件發生的概率較小,要找到地球2.0,必要觀測大量的恆星,並且要不眨眼地凝視很長的時間(幾年)。另外,我們的測光儀器要足夠精確:地球凌太陽時,只遮住了太陽光碟的萬分之一。圖4. 自從1995年的第一紀錄至今,每年發現並證實的系外行星數目。克卜勒衛星的入場(2009年),使凌星法(綠色)主導了近十年來的發現空間。外星世界的豐富性正在我們眼前快速展開。(圖源:參考資料[6])
所以雖然這個辦法很淺顯,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卻不買帳。從1992年Boroucki第一次提議,這個項目接連五次都被NASA用技術不夠成熟的理由絆倒。幸虧William Borucki這個人不僅先知先覺,更有超於凡人的毅力。他不洩氣,耐著性子在地面上發展探測器和探測技術,把技術難關一個個克服,最後終於說服NASA,在2009年把望遠鏡送上了天空——這就是NASA的克卜勒(Kepler)計劃。圖5. 克卜勒任務發現的小型行星在半徑和軌道周期的分布。絕大多數這些行星屬於所謂的「超級地球」或「亞海王星」,它們在日地距離以內圍繞主恆星運行,其大小為1到4個地球半徑。現在普遍認為它們代表了一代行星。克卜勒沒有找到地球2.0(綠色框),但是找到了一些不在宜居帶的類地行星,並且逼近綠色的宜居區域。(圖源:參考資料[11])
克卜勒計劃成就了整個行星科學領域輝煌的十年(也讓不少人成功拿到教授職位)。可是輝煌中,又有一個未言的遺憾。克卜勒計劃的初衷,是尋找像地球一樣的行星。但是它找到的幾千個行星裡,居然沒有一個長得像地球!地球2.0與中國空間計劃
2019年12月3日,一場答辯會正在中國空間中心緊張地進行中。上海天文臺和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各提出了一個尋找地球2.0 的空間計劃,十幾個評委正在聽取報告,頻頻發問,⼤展科學家的「刁難」招式。
圖6. 上海天文臺提出的ET衛星計劃。七個廣角望遠鏡分別凝視著克卜勒已觀察過的天區及其鄰居區域, 通過仔細測量二十多萬個恆星四年中每刻的光度,捕抓到小型行星凌星時的微弱信號。即使每十個太陽中只有一個有地球,ET也能在4年內找到十幾個地球。除此之外,ET可以找到成千上萬個不同種類的系外行星,包括地球的遠親近戚。
在四年內,一個比克卜勒更小的衛星怎麼就能完成克卜勒未盡的業績?除開這十年來的技術進步外,還可以這麼解釋。設想你在一個嘈雜的酒吧裡跟人聊天,你的聲音太小,對方聽不見,你得說多幾次才有效果。我們要尋找的地球,其實可能已經在克卜勒繁浩的數據裡有了蹤跡,我們只需要再認真聽幾次,就可以把它們捕抓到。克卜勒留下的其實不是遺憾,而是一個淘金窟。世外桃源
找到地球2.0,可不是指望移民到那兒。這些充滿異星情調的世界,動輒離我們幾十甚至上百光年。不過,地球人類正在建設各項空間和地面的巨大望遠鏡,準備耐心地盯著這些小星球(特別是那些凌星的地球),遠距離地勘測它們是否孕育生命。下一場的好戲將更加精彩!
往期回顧
· 關閉四十年的「新窗口」,由誰打開?
· 入選世界遺產的天文臺,有啥特別的?
· 搞清太陽系的年齡需要幾步?
· 甚大望遠鏡,究竟有多大?
· 破缺的宇宙:墨西哥帽中的終極秘密
· 太陽系中的皇冠,一億年後或將不復存在
· 木星上的絢麗條紋是怎麼來的?
· 愛因斯坦的望遠鏡
· 從星光中攝取宇宙奧秘的觀天利器
· 三十米望遠鏡建設又雙叒叕遇阻撓,為什麼?
· 從燈泡到超級計算機,如何模擬浩瀚星空?
· 尋找宇宙中的「流浪地球」
· 「觀天」也需「地利」,望遠鏡如何選址?
· 「當你老了,我終於聽懂你的心跳」
· 當藝術大師仰望星空 | 賽先生天文
· 圍剿暗物質
· 望向宇宙深處的「日本製造」是怎樣煉成的?| 賽先生天文
· 世界首張黑洞照片出爐,中國科學家有啥貢獻?
· 陰差陽錯:他探測黑洞未成,卻意外解鎖WiFi關鍵技術
· 群星璀璨的國產大片,帶你找到遺失的天空 | 賽先生天文
· 恆星考古筆記:如何發掘宇宙中的珍貴化石?| 賽先生天文
· 探秘中國現代光學天文的搖籃
· 命懸陀螺儀:從哈勃望遠鏡故障談起 | 賽先生天文
· 破譯來自宇宙深處的神秘電波 | 賽先生天文
· 失去暗夜的我們,要如何看到燦爛星空?| 賽先生天文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asa.gov/ames/kepler/earths-bigger-older-cousin-artistic-concept
[2] 德雷克公式:https://baike.baidu.com/item/德雷克公式
[3] 宜居帶:https://en.wikipedia.org/wiki/Circumstellar_habitable_zone
[4] 尋找系外行星的現有技術: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thods_of_detecting_exoplanets
[5] 2019年諾貝爾物理獎: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19/advanced-information/
[6] 系外行星資料庫:https://exoplanetarchive.ipac.caltech.edu
[7] William Boroucki的故事: https://www.nasa.gov/feature/keplers-borucki-retires-after-five-decades-at-nasa
[8] 克卜勒反作用輪故障: https://www.nature.com/news/the-wheels-come-off-kepler-1.13032
[9] 恆星閃爍對克卜勒的影響:https://ui.adsabs.harvard.edu/abs/2011ApJS..197....6G/abstract
[10] 30% 的恆星有小型行星:https://ui.adsabs.harvard.edu/abs/2018ApJ...860..101Z/abstract
[11] 超級地球和亞海王星的血緣關係:https://ui.adsabs.harvard.edu/abs/2017ApJ...847...29O/abstract
[12] 系外行星的研究未來(歐空局):https://sci.esa.int/web/exoplanets/-/60657-the-future-of-exoplanet-research
[13] 系外行星的研究未來(NASA):https://nightsky.jpl.nasa.gov/news-display.cfm?News_ID=692
啟蒙·探索·創造
如果你擁有一顆好奇心
如果你渴求知識
如果你相信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歡迎關注我們
投稿、授權等請聯繫
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