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的宇宙學爭議

2020-09-20 原理



我們都知道,宇宙正在膨脹。它的膨脹速率是由一個重要的常數給出的,那就是哈勃常數。自哈勃(Edwin Hubble)在近100年前提出以來,關於哈勃常數的精確數值就爭議不斷。


如今,宇宙學雖然已經步入了精確宇宙學的時代,但天文學家仍舊無法對其數值達成一致的意見,因為不同(但同樣精確)的方法會給出兩個不同的數值。一種解釋這種差異的可能性,是已建立的宇宙學標準模型(即ΛCDM)或許有「裂縫」。根據ΛCDM,宇宙由5%的普通物質、27%的暗物質和68%的暗能量組成。



為了儘快破解哈勃常數值的差異之謎,目前天文學家已經在使用不同的方法(包括引力波)開始測量宇宙的膨脹率。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由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天文學家希爾德布蘭特(Hendrik Hildebrandt)所帶領的一個宇宙學團隊,一直致力於理解宇宙中包含了多少質量,以及分析這些質量是均勻的分布在空間中,還是會聚集成簇。


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希爾德布蘭特的團隊通過弱引力透鏡,分析了由天文項目Kilo-Degree Survey(KiDS)收集到的約3100萬個星系之後,發現了一個新的差異:宇宙比ΛCDM預測的更加均勻。宇宙中的星系、其他和其他物質並沒有像它們預期中的那樣聚集在一起。


為了確定宇宙中物質的聚集程度,研究人員通過帕拉納爾天文臺的KiDS數據,分析了數千萬個星系的分布。在所有KiDS數據中,最遠的距離我們有100億光年之遠,這意味著望遠鏡接收到的光,其實是星系在宇宙還不到現在年齡一半的時候就發出的。圖中黃色表示宇宙中密度較大的區域,粉色表示密度較低的區域。| 圖片來源:B. GIBLIN, K. KUIJKEN KIDS TEAM (SKY SURVEY); Y. BELETSKY/ESO


更確切地說,這一爭議被稱為Sigma-8爭議,這一參數反映了宇宙中物質的密度,以及物質聚集的程度。然而,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卻給出了不一致的值。


Sigma-8(S₈)參數的定義。



宇宙學家會應用引力透鏡效應來給天體稱重。


引力透鏡效應指的是,當一個遙遠星系發出的光線經過介於地球和星系之間的大質量天體(如星系團)時,光線會因為大質量天體的巨大引力而發生偏折;中間天體的質量越大,光束的偏折就越大。因此,當一個星系所發出的光因引力透鏡效應而發生偏折時,天文學家觀測到的星系位置其實是有別於它的實際位置的。如果能夠測量到偏折,就能推算出天體的質量。


但要做到這一點,宇宙學家必須克服一些障礙。


除了我們可以看到是已經發生了位置移動的星系,而不知道它實際位置在哪裡這一難題之外,研究人員還需要知道如何計算出發出光的星系、途中偏折了光線的物質與地球之間的距離,而這是很難的,因為我們只能看到天空的二維圖像,很難估計天體在視線方向上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不過,對於這些難題,天文學家們並非完全無計可施。他們會對這樣一個事實來加以應用,即有大質量天體造成的引力透鏡效應,並不會像完美的透鏡那樣使光線發生偏折,而是會造成畸變,使得星系的形狀發生改變。如果知道星系的原本形狀,然後計算引力透鏡效應下的星系形狀與原本形狀的偏差,就能判斷畸變的程度。


天文學家會利用引力透鏡效應來對遙遠星系進行觀測,從而確定宇宙的物質密度。來自這些星系的光在抵達地球的路上會經過大質量天體,比如包含大量暗物質的星系團,導致光發生偏轉,使得從地球上看,星系的圖像會出現畸變。| 圖片來源:Agentur der RUB



但是通常情況下,當所涉及到的天體數量眾多時,研究人員就無法將這種方法應用於每一個天體,而是要對大量星系進行平均計算,計算出它們的平均畸變,這被稱為宇宙切變。利用統計學方法,研究人員確定了天空大範圍內數千萬個星系的畸變。在這些結果的基礎之上,並在知道這些星系與地球的距離的前提下,物理學家就能得出光的偏折,以及使光發生偏折天體的質量。


在計算星系離我們多遠時,天文學家會用到星系的顏色來確定它們的距離。我們知道,當來自遙遠星系的光到達地球時,會向光譜中紅色的部分偏移。宇宙學家會在不同波段下拍攝下星系的圖像,例如分別在藍光、綠光、紅光,以及紅外光範圍內進行拍攝。然後,再分別確定星系在不同圖像中的亮度。希爾德布蘭特就是進行這類分析的專家,並將這種方法應用到了KiDS項目上。基於KiDS所收集的數據,研究人員計算出了宇宙中的物質密度和聚集趨勢的綜合值。


然而,希爾德布蘭特等人利用的為引力透鏡效應所求得的Sigma-8的數值,卻與另一種測量方法所得到的結果截然不同。第二種方法來自於普朗克衛星測量的宇宙微波背景(CMB)。CMB是可觀測的最古老的光,產生於大爆炸約38萬年後,至今仍然遍布在空間各處。


由普朗克衛星觀測到的宇宙微波背景,圖中不同顏色代表微小的溫度漲落。| 圖片來源:ESA & 普朗克合作組


宇宙學家通過CMB來計算早期宇宙Sigma-8的值,接著通過ΛCDM,他們可以推算出今天Sigma-8的值。這一方法給出的值為0.81,而通過宇宙切變得到的數值為0.76。



之所以會出現這一差異有幾種可能性,或許是因為在計算中隱藏著統計誤差,又或許是因為ΛCDM出了問題。


如果是後者,那麼問題就嚴重了。ΛCDM是現有的對宇宙的最好描述,它是以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描述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大量天文學研究都需要依賴於這個模型來對觀測數據進行解釋。


雖然現在就否定宇宙學的標準模型顯然還為時過早,因為從統計上而言,KiDS的數據仍然有概率和普朗克衛星的數據重疊。不過在希爾德布蘭特的研究中,他們嘗試了用一些標準模型的替代模型來對數據進行解釋,並找到了一個能解釋這種數值差異的模型。


在替代模型中,標準模型中被用於描述了引力的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數被暗能量所取代。這種替代模型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的暗能量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希爾德布蘭特認為這或許是一個合理的假設,因為CMB起源於大爆炸不久之後的年輕宇宙,而引力透鏡效應測量的是一個年長得多的宇宙,在這段時間裡,宇宙中的暗能量可能發生了變化。


希爾德布蘭特表示,要更好地這種差異,或許還需要以更高的精度來對數據進行全面評估,以此來確定宇宙的物質密度。如果更精確的測量仍不能解決這種差異,物理學家或許就需要更認真地考慮修改標準模型的方案。


參考來源:

https://news.rub.de/english/2020-04-28-cosmology-how-much-does-universe-weigh

http://kids.strw.leidenuniv.nl/pr_jul2020.php

https://arxiv.org/pdf/2007.15633.pdf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a-new-cosmic-tension-the-universe-might-be-too-thin-20200908/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how-heavy-is-the-universe-conflicting-answers-hint-at-new-physics/


封面圖來源:A. Tudorica/ESO

相關焦點

  • 一個新的宇宙學爭議
    它的膨脹速率是由一個重要的常數給出的,那就是哈勃常數。自哈勃在近100年前提出以來,關於哈勃常數的精確數值就爭議不斷。如今,宇宙學雖然已經步入了精確宇宙學的時代,但天文學家仍舊無法對其數值達成一致的意見,因為不同的方法會給出兩個不同的數值。一種解釋這種差異的可能性,是已建立的宇宙學標準模型或許有「裂縫」。
  • 一個新的宇宙學爭議:宇宙正以什麼樣的速率在膨脹
    它的膨脹速率是由一個重要的常數給出的,那就是哈勃常數。自哈勃(Edwin Hubble)在近100年前提出以來,關於哈勃常數的精確數值就爭議不斷。 如今,宇宙學雖然已經步入了精確宇宙學的時代,但天文學家仍舊無法對其數值達成一致的意見,因為不同(但同樣精確)的方法會給出兩個不同的數值。
  • 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受到新的測量結果的質疑
    【內容簡介】:利用新的宇宙距離測量方法,天文學家改進了他們對哈勃常數的計算。新的測量結果促使科學家們考慮著手修正這一重要數據,並為「標準宇宙學模型」的觀點提供了有力支持。新的測量方法使科學家能夠改變哈勃常數,並改變我們對不斷膨脹的宇宙的感知。
  • 宇宙學的「標準模型」受到新的測量結果的質疑
    【內容簡介】:利用新的宇宙距離測量方法,天文學家改進了他們對哈勃常數的計算。新的測量結果促使科學家們考慮著手修正這一重要數據,並為「標準宇宙學模型」的觀點提供了有力支持。 「測試宇宙學的標準模型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需要對哈勃常數進行有史以來最好的測量,」 哈佛大學和史密森尼大學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研究員
  • 愛因斯坦提出的宇宙學常數,為暗能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個多世紀以前,愛因斯坦提出了一組方程,稱為愛因斯坦場方程,這個方程成為了廣義相對論的框架,它解釋了物質和能量是如何扭曲時空的,在當時,愛因斯坦認為,宇宙是固定不變的,並且星系之間的相對空間位置是不會改變的。當他將廣義相對論應用於整個宇宙時,他的理論預測到宇宙會膨脹和收縮,為了迫使宇宙處於靜止狀態,愛因斯坦在他提出的方程中加入了宇宙學常數。
  • 20世紀:宇宙學的一個世紀
    該書將20世紀現代宇宙學的誕生與一步步發展的過程詳盡地勾勒出來,討論了現代天體物理學各個分支的觀測和理論過去一百年的發展。  《宇宙的世紀》的作者朗蓋爾是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在他的研究生時代正好趕上1960年的天體物理學大發展時期,同時也是大爆炸宇宙學和穩恆態宇宙學爭論最激烈的時代,朗蓋爾的一位導師就是穩恆態宇宙學代表人物、英國天文學泰鬥霍伊爾。
  • 另一個宇宙入侵的產物!天文學家:它違背了宇宙學原理
    如果宇宙學原理是對的,那麼一個驚悚的候選理論是:在更高維度的空間裡,另一個宇宙與我們的宇宙相遇,產生了這些橫亙幾十億光年的神秘物體。  在星羅密布的星系團間,一個直徑20億光年的巨型空洞;  由巨大的類星體構成,橫亙40億光年的弦;  由高能的伽馬射線暴構成,佔據可觀測宇宙6%的巨大的環……  隨著我們對宇宙的觀測變得更加清楚,天文學家發現了一系列巨大的結構,它們比我們以前所知的任何天體都要大。關於這些結構的問題只有一個:它們原本都不應存在。
  • 一種新的宇宙學理論,或許表明人類正陷於孤立無援的宇宙邊緣!
    一種新的宇宙學理論,或許表明人類正陷於孤立無援的宇宙邊緣!隨著科學家們探索外星人的智慧生命,一種新的宇宙學理論很可能將人類困在孤獨和絕望的邊緣。長期以來,我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有數以千計的星系組成一個更大的星系。這個星系團,室女座超星群,有著幾億光年的直徑。在室女座超星系,我們的銀河系只是一個微弱的亮點外面,更遑論我們的太陽和我們的地球!室女座超星群是宇宙的中心嗎?科學家們說,像室女座超星群這樣的超級星團更為豐富。
  • 三分鐘帶你了解宇宙學
    簡介:宇宙學是對宇宙的歷史、結構和動力學的天體物理學研究。有關其第一個問題通常是宇宙何時開始?何時結束?目前宇宙學剩下的挑戰是確定宇宙膨脹的速度、擴張持續時間以及擴張是否會停止或逆轉。 宇宙學是研究宇宙的歷史、結構和動力學的天體物理學。
  • 新哈勃常數值挑戰現有宇宙學標準模型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4日報導,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團隊藉助全新方法,對哈勃常數開展了最新測量,結果73.9(km/s)/mpc(百萬秒差距),與宇宙學標準模型預測的值有較大差距,為修改宇宙學標準模型提供了佐證。
  • 宇宙學中的悖論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當代宇宙學中存在的悖論。宇宙膨脹的悖論宇宙學中最為重要的悖論,則來自宇宙在不斷膨脹的事實。宇宙在膨脹的證據,來自於幾個不同的觀察結果。首先是遠處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因為來自這些星系的光存在著紅移,而且星系離我們越遠,紅移越嚴重。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是因為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離開我們的速度就越快。
  • 宇宙學中的超光速
    物理宇宙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儘管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對茫茫宇宙充滿了猜測和幻想,但是將我們這個浩瀚宏大獨一無二(?)的宇宙作為一個物理系統來研究,繼而形成了一門現代科學,卻只是近100年左右的事情。這個推動力來自理論和實驗兩個方面: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哈勃的天文觀測結果。
  •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提出宇宙學新模型
  • 中國創世神話VS印度創世神話,哪一個對現代宇宙學更有啟示意義?
    對於當代的主流宇宙學理論,估計沒幾個人會喜歡。現代宇宙學從20世紀初發展至今,作為一門天文學與物理學的交叉學科,現代宇宙學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從最初的「穩恆態宇宙模型」到今天的「大爆炸宇宙模型」和「暴脹宇宙模型」,沒有一個理論能真正地令人滿意。但話說回來,主觀上的喜歡與客觀上的正確與否其實並無關聯,你不喜歡的未必是錯誤的,你喜歡的也未必就是正確的。
  • 現代宇宙學的開端
    而現代宇宙學的這一切,都要始於愛因斯坦在103年前寫的一篇題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中的宇宙學思考》論文。要進行宇宙學思考,必須要有廣義相對論對吧,我們在這簡單了解一下廣義相對論。在廣義相對論問世之前,描述引力的理論一直是牛頓爵爺的萬有引力定律,在其發表之後的兩百多年間無人能撼動它的地位,直到火車上一個年輕德國人的冥想打破了夜的寂靜,由此引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概念。
  • 宇宙學中有哪些未解決的問題?
    宇宙學是一門研究宇宙的學科,它被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所困擾。從歷史上看,這些未解決的問題促使物理學出現了新的發展,從而使物理學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但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宇宙學家們發現了新的問題,並提供了較少的相應解決方案。
  • 類星體宇宙學距離:光學幹涉測量
    一直以來,靜態宇宙的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以致愛因斯坦在他的引力場方程中加上了一個代表斥力的宇宙常數項來平衡引力,期望得到宇宙的一個靜態解。哈勃定律的發現使愛因斯坦意識到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錯誤」,於是將宇宙學常數驅逐了出去,但半個多世紀後它將以全新的面目回歸。
  • 宇宙學「基本悖論」的三種樣式
    一種宇宙學常數項是愛因斯坦定義的,他在宇宙引力的場方程中引入了一個常數項,由於該常數項的功能是抵消宇宙物質引力的塌縮作用,整個宇宙得以維持了愛因斯坦和其它宇宙學家所期待的恆穩態、或靜止態。宇宙的和諧和穩定被古希臘和現代哲學家認為是宇宙的重要法則,一些宗教宇宙學家和神職人員甚至認為上帝的和諧和穩定確保了宇宙的恆定和完美,或者上帝與宇宙的和諧和穩定符合哲學完美論論的「等效原理」。
  • 宇宙的擴張比我們想像的要快,這就造成了宇宙學的一個危機
    「這種不匹配的情況已經在增長並且現在已經發展到了確實不能作為一個僥倖而忽視的重點,這種差異不可能只是偶然發生的。」亞當`裡斯,他是一位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也是四月份所發表的一項研究的作者,這是他在當時的新聞發布中所說的。他有了額外的發現「也許那就是在宇宙學數十年的發展中最令人激動的事情。」
  • 宇宙學基本理論之一出現問題,如被推翻,宇宙學的很多理論將落空
    波恩和哈佛大學的研究引起了人們對宇宙學基本理論的懷疑。無論我們在哪裡看,相同的規則都適用於太空中的每一個地方,無數天體物理學計算都基於此基本原理。但是,波恩和哈佛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使這一原則受到質疑。如果測量值得到確認,這將使有關宇宙性質的許多假設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