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學子即將迎來畢業季,江蘇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大四學生吳佰慧卻已在復旦大學碩士學習半年有餘。能收到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山東大學等5所名校保研通知,吳佰慧談得最多的還是自己如何和數學「死磕」的經歷。
首次折戟卻感受到數學之美
吳佰慧從小學起數學考試就穩居第一,中學多次在省奧數競賽、全國學科奧賽等競賽中獲獎……一路走來,吳佰慧的數學之路非常順利。然而,大學入學不久,吳佰慧便第一次體會到數學帶給她的挫敗感。
大一下學期,學校發出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的通知,即便大賽主要面向高年級學生,吳佰慧仍是自信十足。由於與班團事務衝突,擔任團支書的吳佰慧沒能報名參加學校的培訓課程,但她「厚著臉皮」蹭聽了暑假裡20天的集訓課程。
當看到第一道有關「鋼管訂購和運輸」的訓練題時,吳佰慧傻眼了,竟然連讀題都困難。這讓吳佰慧體會到在建模思維和理論基礎上與高年級學生的巨大差距。這樣的實戰經歷帶給吳佰慧深深的震撼,「數學很系統很科學,快速識記是不夠系統完善的。解決實際問題的數學建模為我打開了通向數學新世界的大門,感受到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數學魅力。」吳佰慧坦言。
打開通向數學新世界的大門
參加國賽失敗,反倒讓吳佰慧鐵了心要和數學建模「死磕到底」——她準備參加大二寒假的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四天四夜的比賽,她每天只有凌晨1:00至5:00的睡眠時間,比賽的最後一天更是通宵達旦。對於比賽中一道機場安檢的優化問題,吳佰慧記憶尤其深刻。「多麼有意思又有價值的研究課題!」對新學科領域問題的毫不畏懼,加上調整完善後的知識體系,使她妥善解決了優化問題,獲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受比賽啟發,吳佰慧又針對近年來美國機場安檢擁堵的問題,探索乘客流識別瓶頸,對當前擁堵狀況進行改進優化,在2017年國際創新與教育會議(ICIARE)上獲得了卓越論文獎。
兩次參賽經歷,迅速提升了吳佰慧透過現象看本質、自主探索新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吳佰慧的思路一下開闊了,對數學的感情也「變」了,「上大學後,透過數學看世界,才讓我真正愛上了數學,並沉浸其中。」
一則上海某高校大學生推出校園創新金融小產品「掛科險」引發社會爭議的新聞,再次勾起了吳佰慧強烈的好奇心。吳佰慧立即著手主持了一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考試掛科險和高分險運營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以高等數學考試為例》。通過引入樹指標馬氏鏈,她不斷調整數據、優化定價模型,評估「掛科險」存在的社會價值,並試圖將其推廣到生活中任意一個有風險的領域,如「減肥險」「分手險」等。之後在學院老師的指導下成功發表了1篇SCI論文、1篇核心期刊論文。
不斷擴充知識才能主導未來
吳佰慧大三時赴日本參加了中日韓創新工程設計競賽,通過建模實現與程序編寫,成功設計了一款智能小車,獲得了銅獎;大四時赴泰國參加了第25屆「三國三校國際學術研討會」,與眾多外國研究生們同臺競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交流,更是不同創新想法的碰撞和補充。
豐富的創新實踐、學術交流經歷讓吳佰慧更加堅信未來數學應用的巨大潛力,也進一步引發了她對數學更深層次學習的嚮往。越是走出校門,吳佰慧越是感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獲得了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南大學、山東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5所大學的保研資格,吳佰慧卻選擇了本科時從未涉獵過的復旦大學生物統計學研究方向。「數學給了我探索一切未知的勇氣和底氣,研究生生涯也從不是我學習的終點。我相信只有不斷擴充知識面,未來才有足夠的主導權站在數學的肩膀上選擇前行的方向。」吳佰慧說。(高雅晶古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