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國產喜劇電影只要跟包貝爾掛鈎,十有八九會命運多舛,成為爛片的可能性也突然猛增。
我不是個迷信的人,也看到了包貝爾的努力,但內心總有一種莫名的衝動——包貝爾好像有點「方」票房。
作為一名演員、導演兼製片人,對包貝爾來說,這可是大忌。
不過,那部翻拍自韓國經典影片《老手》的《大人物》,多多少少為包貝爾挽回了些許顏面,至少,比《胖子特工隊》在口碑上略好一些。
許是受到了某種感召,包貝爾趁熱打鐵的加盟了《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這部翻拍自郭在容執導的2008年日本電影《我的女友機器人》,似乎也希望在七夕檔之後,再次掀起一輪觀影熱潮的樣子。
上映八天之後,4250多萬累計票房基本上是這部作品的天花板,很難再前進一步的原因,除了領銜主演包貝爾的口碑之外,毫無意義的本土化翻拍與毫無樂趣的串燒式劇情,都讓這部作品歸類為評價票房雙敗北的影片。
為何這些年的國產電影中,有那麼多翻拍之作呢?
這當然與翻拍影片的整個創作和拍攝過程會被大大縮減(成本也會相應減少)的原因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翻拍的決策更趨向於商業性的考量,在資本的角度看來,是趨於相對穩妥的投資行為,至於滿足觀眾對某個特定類型片的觀影需求,以及進行本土化的再創作,都被歸為次要原因。
說白了,這類影片中的大多數,都是為了炒一波IP、賺一波快錢的產物,當然也有例外,比如翻拍自好萊塢經典《十二怒漢》的《十二公民》,由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改編而來的《誤殺》,但能夠在適合觀眾口味、適合市場需求中表現較好並獲得不錯的口碑者,幾乎少之又少。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包貝爾是一位全才,自2003年參演電視劇《別動我的抽屜》之後,演員、導演、監製一肩挑,資源一直不錯,也主演過像《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這類影視劇,但近年來猛攻喜劇和輕喜劇類型片之後,參演甚至客串的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基本上都是死的死、殘的殘。
這次,包貝爾在《我的女友是機器人》中,飾演了一個善良單純的二次元青年方元,職業雖是導遊,卻不是那種愛玩愛鬧的性情,屬於在人生與感情上都比較木訥、被動的那種人。
對於這個老實巴交、沒什麼特點的普通青年,包貝爾使出了他最拿手的喜劇人物路數——賤兮兮還有點悶騷。
在實際表現上,這個人物被包貝爾嚴重帶跑偏了,雖然包貝爾確實儘可能克制他那略顯張揚的表演風格,在形象、氣質上也儘量往上靠,卻並沒有讓觀眾信服這個角色。
包貝爾其實至始至終沒弄明白,這個角色之所以設計成如今的性格和狀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和辛芷蕾飾演的未來女機器人初一的性格與狀態形成鮮明對比的,從而形成一對反差萌式的歡喜冤家。
這在2008年的日本原版中,就得到了較好的貫徹,再加上原版加入日式小清新與溫情細節,讓這對歡喜冤家的戲份更加可信,反差萌帶來的笑料也更加真實。
在人物塑造上,辛芷蕾控制的恰到好處。
其實從辛芷蕾的外在形象上看,她並不是那種典型的亮眼美女,而是屬於那種比較耐看的類型,因此,與日本原版中相貌可愛的治癒系女演員綾瀨遙相比,她在形象與年齡上,並不一定是《我的女友是機器人》最合適的人選。
但靠著相對豐富的表演經驗,努力向天真爛漫的少女上形象上靠的辛芷蕾,對這個人物的整體把握依然比較準確,不動聲色之間就輕易把戲搶過來,顯得包貝爾飾演的男主,在形象與表現上狼狽不堪、毫無亮點,也只有小動作不斷、眼神迷離的魏翔,才能在她面前過上兩三個回合。
或許,怪只怪包貝爾的人設包袱太重,人們看到包貝爾,就會想到他以前塑造的那些腦瓜靈活、表達欲強的人物形象,大家根本不相信,他演得這個角色就是一門心思學修家電、熱愛二次元的平凡青年。
如果說,包貝爾那張笑起來賤兮兮的臉,就讓觀眾一下子出戲,那麼,整部影片的劇情,也讓很多觀眾愛不起來。
《我的女友是機器人》給人的印象是,這是一個情節與人物的邏輯關聯度不高、故事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電影。
強烈的撕裂感,還是來源於主創們試圖儘可能的按照原著的故事主線去,卻在本土化的在創作上相對乏力,哪怕讓主角說方言、加入更多重慶地方景觀,也很難讓觀眾覺得可信、有趣。
特別是片尾發生大地震,初一捨身救男主的劇情,完全是照搬照抄日版,問題是,人家日本常年地震海嘯,你非要把這個情節也直接拿來,用於宣洩感情、升華主題,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總之,這是一部改編爛尾、水土不服的作品,既沒有繼承和發揚原著的特色,又在翻拍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個性與表達,兩頭不靠的之下,過於平庸的評價是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