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奇妙的朋友》劇照,普通遊客請勿模仿。
「動物園通過賞心悅目、令人信服且意義深遠的方式,給遊客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在這裡,他們可以去感知世界,去感受野生動物的生存危機。」「我們無法預言地球上的生物會因為人類活動而產生什麼樣的變化,但動物園將記錄這個過程。」
飼養員被熊群咬死、獅子於水池中「離奇」死亡、猴子在被綠藻環繞的小土坡上蝸居…… 這不是什麼魔幻電影中的場景,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2020動物園悲劇。 近日連連出現的新聞,炸出了動物園血腥的一面。我們差點就忘了,這兒本該是個男女老少皆宜,充滿歡聲笑語的地方。
問題出現的時候,只有人類能為自己辯解把猴子圈養在綠藻汙水池中央的動物園解釋: 是因為今年雨水較多,旁邊磚頭廠大坑與猴坑相連,這才導致積水滲入。園方抽了半個月水,用壞了三四臺水泵也無計可施。 這個水中土坡,還是給猴子建的新園區呢。
就在不久前,這家動物園的一頭非洲獅還被發現泡在水中一動不動。 網傳錄音中工作人員最初的回覆是:「它趴著休息呢。」後來獅子被證實死亡,該動物園又有負責人表示,是這頭獅子長期處於病態,曬太陽時跳進水池,因體力不支溺亡。
要麼強調自己已經盡力做了好事了,要麼把帽子甩天上去,給太陽扣上,翻譯過來不就是,我養的動物都與我無關。 西安一家野生動物園,也被人拍到馬戲團馴獸師用針扎黑熊,強迫其表演。 事後,動物園回應稱,那不是「針」,而是訓練用的「指揮棒」,用以「點撥」黑熊。目前他們已責令開除當事人,暫停黑熊行為展示項目。 一套話術下來,仿佛挨扎那都是紫薇的錯,至於接下來點撥誰,那還是容嬤嬤說了算。
我們總結出動物園回復質疑的一些慣常手段,即便是在有照片、視頻為證的科技社會,他們也總有法子為自己「脫罪」。 比如被發現把動物養得「皮包骨」,他們往往會回「天生體型清瘦」,或是「拍攝角度問題」。 比如有小動物被發現腿部大面積結痂,疑似被虐,那它們大概率是「因為玩耍、打鬧,不慎受傷」。 比如有肩負表演、服務等多項「工作」的動物猝死,一句「心臟病」便可以解釋一切。 甚至要是有網友發現飼養員用棒子敲打動物,那也是因為「員工在面對處於發情期的、攻擊性強的動物時,採取了自衛行為」。
我們該如何看待動物園殘忍的一面?/圖蟲創意
這不就是在欺負遊客不了解動物,動物也沒長一張會說話的嘴嘛。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原因羅列幾條,告示一發,什麼「虐待」「致死」的悲劇也就告一段落。 至於園區設計時為何沒有考慮到積水問題?生病的動物為何沒有送去治療,而是繼續營業?已經上崗工作的飼養員,怎麼可能不知道發情動物的危險係數到哪?為什麼這麼多動物園,都要等到遊客拍的視頻成為熱搜了,才開始整改? 或許嚴重一些的時候,園區還會關停修整一段時間,飼養員也趁機放多了兩天假,等到重新開業那天,門票照收,動物又得「打卡坐班」,太陽升起,綠藻是猴王閃閃發光的護城河,氨氣和腐爛的食物味依舊環繞在獅子老虎左右…… 在這樣的環境中,動物會焦慮,會抑鬱,會出現攻擊傾向,也有可能無聊到出現刻板行為,重複地晃腦袋,或是來回踱步,但它們無法表達。 是我們應該思考,究竟是要維持這種為一時的娛樂目的,繼續將它們「強行關押」;還是去找尋一種「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動物園運營模式?
昆明一家動物園發現有遊客強行與孔雀合影、拔孔雀毛的現象。除了管理者,遊客尊重動物的意識也需要養成。
我們可以為動物改變些什麼?人物雜誌去年的文章《去動物園散步才是正經事》中提到:中國34個行政區劃裡擁有至少200家動物園,每年都有1億以上的遊客到訪。這些動物園內至少有643個物種,大約10萬隻動物生活在其中。 這些動物,有不少都是孤獨地生活在一個水泥或瓷磚搭建的逼仄空間內,又硬又冰冷。
廣州長隆野生動物園行動「迅猛」的考拉,可以看到它的一身腱子肉
它們的每一天都在這形如廁所的地方,完成吃喝拉撒睡——事實上,即便是把人類整日關衛生間裡,他也做不出什麼富有創意的行為來。 在此基礎上,它們還被360度地暴露在遊客面前,那些生性膽小愛躲藏的小動物,就此被迫要「逆天改命」。 原本是獨居動物的老虎,也被普遍按群居動物來展示,男女老幼共享一座山頭。 最「經典」的場館設計,還數「猴山」「熊山」這類「大坑式」。據《動物園設計》一書作者張恩權介紹,「大坑」是從蘇聯學來的結構,動物被置於坑內,遊客在周圍俯視參觀。 他指出:「這是看馬戲表演的形式,不尊重動物,而且會鼓勵遊客擊打、投餵動物。」
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的水豚出浴
後來,當動物園終於意識到不同動物各具萌點的形態特徵,於是動物們生活的家又被改裝成了犀牛的蹄子、熊貓的竹子,史裡芬見到估計都會立馬拍視頻的那種。 究其原因,我國至今沒有出現針對動物園設計的學科,而這項工作實操起來,又是一項要兼顧動物飼養、建築設計、景觀設計等方面的複雜任務。 直到近年,參考過國外一些動物園的場館設計後,國內才開始出現如何讓狍子回歸密林,如何給巖羊製作假山,從而營造一種「生活在老家」的既視感。 科普作家花蝕亦認為,只有與動物相稱的環境,才能帶來合適的自然行為。
西藏阿里日土的巖羊。沒錯,有些羊喜歡爬山,有些猴子只喜歡爬樹。/圖蟲創意 最近國內動物園的另一個趨勢,是遷址郊區。這些動物園往往佔地面積更大,名字裡還喜歡帶「野生」二字,至於它們留在城中的原址,往往都變成了房地產或商業大廈。 這時候,國內動物園也因此衍生出兩種類型來。城裡的動物園,是城市動物園,歸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屬於中國動物園保護協會的下屬單位;郊外的野生動物園則歸林業部主管,對應的也有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不同的管理體系,以及地方政府撥款的差異,自身營收狀況,都影響著一家動物園中動物生存環境,以及遊客觀光體驗。 但花蝕又指出,「窮不會導致爛」,動物園經營,關鍵還得看「人幹事」。 他曾在自己的視頻中推薦過黃山野生動物園。這是一個縣級公立動物園,行政級別低,經費和人手都明顯不足,但它選擇充分保留了原有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當地原生動物的生存,也能為管理者節省不少資金。
黃山野生動物園裡的揚子鱷,可以在草地上曬太陽,也可以到泥裡打洞。/花蝕 動物園設計中最重要的一環,還在於有效防止遊客投喂。 有時候小動物們水汪汪的眼珠子一轉,遊客就容易慈母心泛濫,恨不得把自己手中的蛋糕零食都塞進去分它們一口。不知從何時起,還有人專門從家裡帶包掛麵,從通風口內給動物投餵碳水的,真是操了一顆當姥姥的心。 他們不知道的是,只能吃樹葉粗纖維的金絲猴,一個麵包便能致死;塑膠袋會堵住反芻動物胃與胃之間的通路。張恩權還記得自己聽過最慘的案例,一隻河馬誤食了風箏線,結果醫生解剖的時候發現風箏線把它整個消化系統都鋸爛了。
一家動物園中遊客用花生餵食動物。/圖蟲創意 還有一種開在大型購物商場裡的迷你動物園,四處有空調,餐廳下樓任選,展出的動物更能萌死人。這種一聽就很「以人為本」的動物園,在不少大城市中都頗受歡迎,來參觀的男男女女都不忘拍一張美顏照片發朋友圈,拍照的時候還記住手插口袋,十分浮誇與傲慢。 那真正「動物友好」的動物園該是怎樣的? 《動物園設計》中提到,將「沉浸式」作為主要的展示形式,不是「讓遊客進入展區」,而是使他們產生「來動物家裡做客」的參觀體驗。 這才有利於他們對動物產生足夠的尊重與情感。
希望這樣的失智行為不要再發生。
正經動物園該是什麼樣的?科普作家花蝕曾用4個月時間,走訪全國56家動物園。跟著他的《逛動物園才是正經事》一書打卡,是國內不少愛好者的出行願望。 我曾去過備受好評的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 剛走進園區便能感受到這裡真的是更符合動物生長習性的「山」,而非更受人類青睞的平地。
可能因為是疫情之後,動物科普欄更新了一些不能食用的信息。還有針對動物個體、朋友一般的留言。
長長的階梯旁,還細心裝飾有幫助大家在亂木中發現動物的提示。
自帶強烈「別碰我」氣場的昆蟲旅館,是其他動物園很少見到的。
中國動物園協會設計組組長馬可繪製的細尾狐獴的場館剖面示意圖
狐獴的家底下有地道,是給人鑽的。當遊客以一種謙卑的鞠躬姿態前行,可以來到場地中間的玻璃頂下,近距離觀察到一枚可愛又敦實的臀部。
圖/花蝕 而在靈長類動物、貓科動物區,連接不同空間的空中通道,幸運的遊客能看到猴子和大貓們上下班的身影。 另一家很多人想去的西寧野生動物園,它憑藉著從上世紀80年代一直努力到4年前才誕生的人工繁育雪豹「傲雪」,以及十分具有當地特色的兔猻孫思邈等網紅,開啟了「非大熊貓」動物的粉絲業務。 在花蝕看來,動物園作為一個「有原罪」,剝奪了動物自由的地方,其對珍稀動物的保護,對公眾進行動物、自然方面的教育,才使這裡成為現代社會必不可少的一個地方。
如今野生動物的紀錄片拍得越來越高清,甚至還有科學家研究出動物壓根無法辨別的機器間諜來深入記錄它們的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動物園就不被需要了,我們只需要在屏幕前看看《動物世界》2.0版本就好。 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是全球第一家嘗試開放空間展示的動物園。它在儘量模擬動物原生環境的前提下,幫助許多小動物逃過滅絕的命運。 這裡的研究項目之一,是「冰凍動物園(Frozen Zoo)」,全球1000多種瀕危動物的細胞都儲存在其中。 倫敦動物園的工作人員認為,優秀的動物園是為那些在野外面臨嚴重威脅的物種提供安全避難的地方。在眾多來自人類或疾病的威脅面前,廢除動物園,而放動物自由的保護主義,可以說是無稽之談。
克裡米亞野生動物園的「拖鞋訓獅術」讓其成為B站上的網紅。
這家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園裡,飼養員曾在德軍的炸彈朝倫敦襲來的時候,仍然拿起鏟子清理河馬館;在它面臨食物短缺的困難時,倫敦的市民也四處收集橡子,捐給小動物們。如今,倫敦動物園也正在愛心人士的捐款扶持下,努力緩緩走出疫情的陰霾。 動物園就是這樣,一個每天在與糞便、用作飼料的雞架和死老鼠打交道的地方,卻能滋生出最為直白的浪漫來。 正在武漢動物園做志願者的花蝕,剛剛給「女兒」呵呵(一隻貉,一丘之貉的貉)和鄰居乾脆麵收拾出兩間具有動物丰容效果的房子。他也在視頻中表示,這是最容易得到正面反饋的一種工作。 被譽為動物園「行業聖經」的文章《如何展示一隻牛蛙:一個動物園人的夢》,由紐約動物學會會長在1968年創作。 文章中的幾句話可以這樣詮釋: 城市人口膨脹得如此迅速,乃至整整幾代人都在與野生生物隔絕的環境中成長。而恰恰是我們這些格子間動物,決定了森林、荒原命運的走向。 動物園通過賞心悅目、令人信服且意義深遠的方式,給遊客提供了一種新思路,在這裡,他們可以去感知世界,去感受野生動物的生存危機。 我們無法預言地球上的生物會因為人類活動而產生什麼樣的變化,但動物園將記錄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