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小芳
「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春城昆明的冬季依然是暖陽一片,呈現花紅草綠的盎然之景。站在烏龍古漁村俯瞰滇池,睡美人山安眠側畔,從西伯利亞遷徙而來的紅嘴鷗在波光浪影間翩然起舞。而距此600餘公裡的騰衝和順古鎮和300多公裡的大理古城,同樣是山花爛漫、春色旖旎。
「雲南只有一個景區,這個景區叫雲南。」雲南氣候立體、環境多樣,是中國野生生物種類資源和生態系統最豐富的地區,也是中國民族最多的地區之一,被譽為中國最美省份。2017年,應雲南省推動全域旅遊之勢,華僑城集團戰略入滇,深度參與旅遊大開發。「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華僑城在雲南12個州市布局77個項目,涵蓋文化旅遊、美麗鄉村、特色小鎮、文化演藝、康養旅居、景區景點、城市更新、旅遊交通、基礎設施提升等方面,項目規劃總投資超2200億元,目前實際完成投資超700億元。」華僑城雲南集團總經理葛寶榮說。
走進烏龍古漁村,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建築散見于田間,這裡不僅有昆明傳統的「一顆印」建築,以及「三合院」「走馬轉角樓」等民居,還有清代、民國的古建築等共計270餘棟,被攝影愛好者稱為昆明的民居博物館。記者走訪之時,施工隊正在忙著修整村貌,電鋸、挖掘機的轟鳴聲此起彼伏。「烏龍古漁村是一個擁有六百多年歷史的村落,為了保護滇池,村民已經整體搬遷出去。」據華僑城雲南集團副總經理、昆明華僑城美麗鄉村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忠介紹,華僑城秉持保護性開發的原則,以滇池生態保護、古建築風貌再現、歷史文化傳承為核心,對村容村貌進行修繕和保護性提升,通過挖掘當地自然人文資源,以自然景觀、鄉村文化為重點打造特色農耕田園風光,在保存原鄉原貌的同時賦予其新的生命力,未來將再現「漁浦星燈」裡的昆明記憶,呈現田園牧歌式的美麗鄉村消費新場景。
呈貢烏龍古漁村。
昆明世博園位於東北郊金殿風景區,植被覆蓋率達76.7%,曾培育移栽植物2,551種,200多萬株(叢),其中珍稀瀕危植物112種,創下展示植物種類、園林精品、柏科植物移栽、斷崖塑石等8項世界吉尼斯之最,一度是昆明旅遊的名片,承載了一代人美好生活的集體記憶。從1999年至今,伴隨城市發展和旅遊消費的變化,昆明世博園逐漸顯現出資源業態單一、觀賞性有餘參與性不足等問題,迫切需要轉型升級。
「把世博園還給市民。」雲南集團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程大厚介紹,華僑城提出「打開大門、融園入城」的改造理念,在保持生態原汁原味、延續城市獨特文脈的基礎上,以特色商業、旅遊休閒、文化創意、生態康養4大產業功能為導向,帶動世博園文化、環境、內容、運營全面提升,打造集觀光、休閒、康養、娛樂為一體的「主客共享」旅遊目的地。目前世博園管線遷改、建築物拆除、植物移植等工程正有序推進,首批文旅項目將於2021年對外亮相。
「世界各地『沉睡』的花博園、世博園、綠博園往往存在虧損經營情況,如何對這類項目創新升級可以說是世界難題。」程大厚表示,華僑城介入昆明世博園改造,把郊野型觀光公園變成城市會客廳,讓它成為老百姓享受美好生活的載體,將使沉寂的世博園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此舉也將為其他展會園區舊址的改造升級提供解題思路和參考路徑。」
昆明世博園。
大理是雲南旅遊的招牌目的地,楊麗萍大劇院正成為新晉網紅建築和文化藝術地標。該劇院建築概念來源於「水印蒼山」,輕柔漂浮的屋頂宛若蒼山映於洱海的倒影,呼應著周圍連綿的地形,交織的網格狀造型構成巨大的樹冠形建築。整體設計中有意結合當地地形和氣候,使高原特有的充足陽光透過劇場前廳巨大的斜屋頂造型照射下來。入夜後,劇院璀璨燈光則像星辰亮起,閃耀著大理夜空,劇院內上演的民族音樂劇《阿鵬找金花》由楊麗萍領銜主導,講述白族青年男女質樸純真的愛情和白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如今已是大理夜間旅遊新亮點。
「大理+楊麗萍+舞蹈作為不可複製的經典組合,已經成為當地文旅新IP。」華僑城集團企業文化部總經理蔣坤堯表示,作為華僑城雲南集團聯合楊麗萍打造的雲南省文產辦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楊麗萍大劇院充分發揮雲南民族文化優勢,構建起大理特色旅遊載體,2020年9月開業首演後迅速成為雲南旅遊熱門打卡點,將成為大理集表演、展示展覽、藝術空間、娛樂休閒為一體的大理文化藝術高地。
由華僑城運營管理的大理古城。
「雲南開展全域旅遊推動轉型升級,瞄準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和智慧化目標,提出大企業引領、大項目帶動、大資金介入。」程大厚表示,華僑城戰略入滇以來,以文化+旅遊+城鎮化、旅遊+金融+網際網路的創新實踐,沿著「昆大麗」、滇東南、滇西等經典旅遊線路,以及「昆玉紅」「昆騰瑞」等新興線路落子,串點成線、連線構面、聯面成域,不斷延伸產業鏈,豐富業態,提升競爭力,推動雲南文旅實現全天候、全季節、全時段、全區域、全民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