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越」攜四臺大戲赴港商演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三天接連上演
《流花溪》《西園記》
《新獅吼記》《一縷麻》
21日晚上開始,至23日,杭州越劇院帶著他們的四臺大戲《流花溪》、《西園記》、《新獅吼記》、《一縷麻》,在文化中心進行商演。這是杭州越劇院近年來首次較大規模的赴港商業演出。
終場謝幕,很多香港觀眾都紅著眼眶,拍著巴掌,與這個「寫得忒狠」的催人淚下的故事告別。
記者 潘寧/發自香港
面朝大海的香港文化中心,每天,人群熙攘往來——走進大廳,隨時能遇到大小不等的攝影展、畫展的簡單開幕式、各種演出的新聞發布會。這兒,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演出,來自香港本土、來自內地、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形式的劇目, 他們帶來的節目宣傳冊,顏色各異,尺寸不等,整齊、有序,碼在大廳的一個角落,第一眼望去,有一種身處書店的錯覺。
在演出的海洋中演出。
21日晚上開始,至23日,杭州越劇院帶著他們的四臺大戲《流花溪》、《西園記》、《新獅吼記》、《一縷麻》,在文化中心進行商演。來自香港元朗區的觀眾陳琪,一個星期前在元朗大會堂的代理售票點,買了一張第5排的《流花溪》門票,票價175元港幣,陳琪今年62歲,香港文化中心規定,年滿60歲觀眾可享受票價的5折。
這是杭州越劇院近年來首次較大規模的赴港商業演出。
據杭州越劇院院長侯軍介紹,「四臺劇目的售票情況都比較理想,出現在香港戲迷面前的演員陣容也很強大,有金派花旦謝群英,範派小生陳雪萍、徐銘,王派花旦陳曉紅,還有優秀演員石惠蘭、陳瑞紅等。」
已經執教於浙江職業藝術學院的優秀演員、江浙滬越劇舞臺界為數不多的丑角演員荊芳,也重新歸隊,回到《流花溪》劇組,飾演「三太婆」這個貫穿全劇的配角。
「起初,我們接受到香港方面的反饋,似乎有人對《流花溪》、《一縷麻》能不能在香港賣座表示遲疑,因為,這兩個戲,是清裝戲,沒有水袖。」
頭一出亮相的劇目,是21日晚上由謝群英、徐銘、陳雪萍聯袂主演的《流花溪》,也就是事先香港方面擔心的「沒有水袖」的清裝戲,香港文化中心演藝劇場的上座率達到將近8成。演出前,大廳內四處可聞軟綿綿的上海話——仿佛瞬間時空轉換,回到了淮海路附近的美琪戲院。香港觀眾陳琪說,來看演出的大都是上世紀50年代隨父母來港定居的上海人,他(她)們幼年大都有跟隨父母看越劇的經歷,「80年代我回上海看過徐玉蘭、王文娟演的《紅樓夢》,雖然在香港生活多年,但所有的愛好還是停留在越劇上,香港的文化,還有廣東粵劇,始終影響不了我,在香港,有一大批像我這樣的越劇迷。」
《流花溪》的演出時間長達三個多小時,謝群英、徐銘等主要演員的狀態,隨劇情的深入,愈戰愈勇。謝群英在業內向來有「金嗓子」的美譽,而剃平頭的青年小生演員徐銘,近年來,也憑藉惟妙惟肖的「範派」唱腔和紮實的演技,俘虜了大量江浙滬戲迷的心。在由著名編劇包朝贊老師執筆、楊小青、展敏執導的這部經年演繹的劇目中,謝群英與徐銘,均有大量華麗而近乎詠嘆的唱腔,她們的嗓音,像早上最清冽的空氣,像山野最動情的那些回聲,逼近我們的耳膜,繼而深入內心。
一個香港女孩子說,「感覺上,她們唱得似乎都要把玻璃震碎了。」
《流花溪》是杭州越劇院許久未演的劇目。這個戲首演於2004年,講述清末民初「闞家」三代女子的坎坷命運,她們都深陷於「多年媳婦熬成婆」的狀態,迷局般,看不清自身的宿命與悲劇,濃墨重彩地演繹了一場「女人何苦難為女人」的「戲劇版」。包朝贊的寫戲風格以樸實見長,但架構錯疊,寫人性,又狠又準。最初,《流花溪》在杭州首演時的版本長達5個小時,從傍晚六點,要演到深夜11點,中場休息,杭州越劇院要向觀眾派送盒裝牛奶和西式點心。後來,經楊小青和展敏兩位導演壓縮到三個多小時。
終場謝幕,很多香港觀眾都紅著眼眶,拍著巴掌,與這個「寫得忒狠」的催人淚下的故事告別。
「杭越」的演員們,似乎從沒有經歷過特別的大紅大紫的階段,她們一直像螢火蟲那樣,渾身有星光閃耀,但那些亮光,從不來自高遠的天際,始終散發於大地之間。就在我們幾乎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個季節、乃至一年,都不曾想起她們時,她們卻不經意似的,又從你眼前掠過。你嚇了一跳,以為有豪華的流星雨襲來,定睛一看,發現是螢火蟲,從容地從你眼前飛過。
杭州越劇院院長侯軍解釋得比較準確。她說,我們的女演員,是和劇目生長在一起的,她們越演越老辣,越演越接近戲劇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