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寵物市場上,經常可以看到一種長相奇特,「臉頰」兩旁各長三支羽狀的「角」的小動物伏在水裡,人們常叫它「六角恐龍」。其實,它們的真名是墨西哥鈍口螈(Ambystoma mexicanum)也叫美西螈,墨西哥的特有物種。羽狀的「角」是它們的外鰓,可以在水中呼吸氧(圖一),但它們並不是魚類,而是很有特色的兩棲動物。
典型的兩棲動物在繁殖時將卵產在水中,受精卵孵化後就是蝌蚪,蝌蚪有鰓,在水中呼吸氧,而後逐漸變態,陸續長出四肢,鰓慢慢消失,肺慢慢長出,然後就開始了陸地生活。這種幼年時期在水中靠鰓呼吸長大後在陸地上用肺呼吸的成長過程就是兩棲動物典型的變態發育過程。
鈍口螈屬(Ambystoma)大部分的物種具有這種典型的變態過程。然而作為鈍口螈屬成員之一的墨西哥鈍口螈不是這樣。它們大多數情況下成年後外鰓並不消失,也不能離開水而生活,仍舊保留著幼體的形態,即:童體型或幼態持續型,可以簡單理解為它們「結婚生子」的時候也還長著「娃娃臉」。
只有被注射刺激生長成熟的甲狀腺素或者在極溫暖溼潤的環境中逐漸減少它們周圍的水量的時候,它們就可能變態成沒有外鰓,只靠肺和皮膚呼吸的「真正成年」的蠑螈。但這種受人影響的變態很難成功,就算成功了也會縮短它們的壽命。所以,我們見到的都是長著「娃娃臉」的「六角恐龍」 (圖一)。
墨西哥鈍口螈的出名要追溯到1863年,這一年巴黎植物園(Jardin des Plantes)引入了六隻成年個體(其中一隻是粉紅色的品種)。一次科學家Auguste Duméril在植物園發現了一個奇怪的新物種,而後證實這個新物種就是墨西哥鈍口螈。它的成體被學者們發現還具備3對羽狀外鰓後,便成為研究幼體性成熟的典型。至今大部分寵物市場和實驗室繁育的墨西哥鈍口螈就是它們的後裔。
由於墨西哥鈍口螈的卵大、數量多,容易繁殖,而且具備一定的組織再生能力,現在已經成了科學研究的模式生物,在實驗室中廣泛養殖並用於器官再生等方面的研究。由於有金色、白色、粉紅、橙黃、黑色、虎斑等色彩變異,飼養環境和金魚類似,而且對人沒有毒性,墨西哥鈍口螈成了當前世界流行的兩棲類寵物,目前已有三十多個品種出現(圖二)。
然而原產地的野生的墨西哥鈍口螈,帶有毫不起眼的深棕色夾雜黑色斑點(圖一),分布在靠近墨西哥城的湖泊群中。這些湖曾經養育了很多生物。可惜由於城市的擴張,各產業的發展和防澇抽水等,目前僅剩下霍奇米爾科湖(Lake Xochimilco)和澤爾高湖(Lake Chalco)的溼地和運河系統中還有少量墨西哥鈍口螈存在(圖三)。因此,IUCN認為它們處於極危狀態,快要滅絕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也將其列入了附錄II,限制野生鈍口螈的國際貿易。
來源:中國科普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