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高三那年,我們為了高考,複習了整整一年。當時只是覺得時間過得飛快,教室裡的倒計時牌昨天還是三位數,今天變成了兩位數,明天就變成了個位數。
然而現在,面對考研,同樣是備考一年,學生們每天身處在痛苦與煎熬之中,有人甚至直接中途放棄備考,放棄考研。那麼,導致學生對到高考和考研如此不同態度的原因是什麼?
作為經歷過高考和考研的人,小編以自己和高中、大學時的同學為例,分析了在這兩個階段的學生的不同心理,而這些心理就是學生難以在考研中堅持複習一年的原因。
從眾心理和習慣
之所以把這兩個原因放在一起說,是因為從眾心理和習慣的養成都有來自外部的因素。
先說從眾心理,當周圍的人都在做同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地注意這件事。當大腦注意到這件事的時候,我們就會收到心理暗示,進而也開始從事這件事。高考就是如此,班上的同學都在複習,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也會產生複習的欲望。
在從小學到高中的階段,學生的自律意識尚不成熟,因此,習慣的養成大多依賴於外界的強迫與引導。小升初、中考、高考,考入初中、考入高中、考入大學,學生在家長和老師的敦促下進入大學,但是之後呢?老師和家長不會再跟在學生身後催他們考研,是否要考研這件事的決定權全部都在學生自己的手中。
「不是必須要考研」這個想法一旦產生,就會對學生的複習產生影響。他們在長期的複習中會不斷受到影響,這個念頭每出現一次,他們考研的想法就會動搖一次。久而久之,再加上身邊不斷有人放棄考研,學生自然無法堅定地繼續複習。
競爭心理和對比效應
高中時期,班上所有人的目標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考上大學。學生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自身的競爭意識就會受到激發。為了不被其他人落下,學生會提高個人的努力程度。一個班所有學生你追我趕,學習起來自然既有動力又時間過得飛快。
對比效應在本質上其實和競爭心理一樣。高三時,班級A如果取得了更好的成績,或者得到了老師的表揚,那麼班級A的學生就會產生優越感和成就感。其他班看到了A班學生的得意樣子,就會在心裡產生對比:如果我們班也包攬個年級前十,我們就也能被老師表揚,也能在A班面前嘚瑟。
獎勵效應
高三那年,各科幾乎每天都有小測驗,比如語文課默寫詩詞,英語課默寫單詞。學生的小測成績無論好壞,都能得到老師的反饋。考得好就得到表揚,考得不好就得到老師的指點。學生可以及時地根據小測的成績反饋知曉當前複習的結果,並及時對複習模式和進度做出調整。
考研則無法及時檢測複習成果,因為唯一檢測複習成果的機會就是那場初試。過去一年的複習不論是否艱辛、是否吃苦,學生都無法得到任何肯定或者指點,學生只能自己複習,就算複習方向出了問題,複習進度落後於大部隊,也還是要自己一個人複習。最後的初試如果失敗,那麼過去一年的複習就全部打了水漂。
因此,同樣是面對一年的複習時間,學生在高考時可以順利完成任務,在考研時就會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