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合家歡」動畫電影《恐龍王》在全國上映。毋庸諱言,溫馨勵志的劇情從來不是卡通片的「賣點」,對於走進影院的觀眾尤其是其中的少年兒童而言,本片所出現的70多隻形態各異的恐龍——勇猛強壯、殺傷力十足的特暴龍,迅速狡猾的恐爪龍,弱不禁風的獨角龍,龐大溫柔的阿根廷龍——才是真正吸引眼球的地方。
《恐龍王》劇照
「恐龍」稱得上是動畫片歷史上一個歷史悠久的「IP」了。1907年,美國人詹姆斯·布萊克頓拍攝完成了動畫影片《一張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態》。這是一部在黑板上做的逐幀動畫,運用了定格動畫、粉筆畫技法,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動畫影片。在最初的幾年裡,美國動畫片最初是主要用於正式電影放映前的熱場,往往只有短短5分鐘左右,製作工藝也相對比較簡單粗糙。但在主流動畫的代表人物迪士尼還遠未建立起他的卡通帝國的時候,美國動畫的另一位先驅人物溫瑟·麥凱就自編自導了個性化十足的《恐龍葛蒂(Gertie the Dinosaur)》(1914年)。這是動畫史上的經典之作。2006 年的法國安錫國際動畫電影節中曾將這部動畫片評為 「動畫的世紀·100 部作品」中的第一名。但更重要的是,這是恐龍影像第一次出現在動畫片裡。
《恐龍葛蒂》劇照
出生於1867年的溫瑟·麥凱本就是一位知名的漫畫專家。1912年,他與美國歷史學會有過交流,隨後宣布了一個雄心勃勃的「展示曾經居住在地球上的偉大怪物」計劃。《恐龍葛蒂》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這部動畫片的工作量在當時是超乎世人想像的。這是因為當時的動畫製作還沒有出現「分層」的概念,所以每一幀背景和前景人物都要重複地畫,結果全片動畫張數超過了5000張。
《恐龍葛蒂》實際上結合了真人表演與動畫角色。影片一開始,恐龍葛蒂聽麥凱的指示,從洞穴中爬出來向觀眾鞠躬,表演時頑皮地吃掉身邊的樹,還做出許多違逆麥凱的事,例如欺負湖裡的遊船。葛蒂被麥凱責備後委屈地哇哇大哭,孩子氣十足。當影片結束時,銀幕上出現了線畫的麥凱騎上葛蒂的背,讓他載著慢慢遠去……在動畫片裡第一次登場的恐龍「葛蒂」是一隻巨型四足恐龍(雷龍),走起路來活像一隻大象。以那個時代的標準衡量,溫瑟·麥凱對於動畫片中恐龍運動細節的追求著實令人嘆服——由於紐約博物館的專家無法提供躺著的恐龍是如何站起來的信息,所以在動畫片中「葛蒂」站起來的場景中,溫瑟·麥凱乾脆安排了一隻蜥蜴飛過屏幕用以轉移觀眾的注意力。這部影片播出後獲得了巨大成功,「葛蒂」也因此成為動畫片歷史上的第一位「恐龍」明星。
《恐龍葛蒂》一鳴驚人,也讓動畫製作人就此看到了恐龍這一「IP」的價值。儘管上個世紀20至30年代,迪士尼公司的米老鼠與唐老鴨毫無疑問地成為卡通界的動物明星,但也有必要提到一隻名叫「迪尼」的腕龍。它是美國漫畫家哈姆林在1932年的漫畫《空中接力(Alley Oop)》的角色。漫畫的同名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史前石器時代的原始人,而「迪尼」則是他的坐騎。作為漫畫,《空中接力》取得了極大成功,連續刊載了40年之久。遺憾的是,作為卡通,它卻顯得有些姍姍來遲,直到1978年才被改編為動畫片。
眾所周知,美國動畫在世界動畫電影領域佔有強勢地位。但美國之外的動畫片,也有恐龍的位置。中歐小國捷克在卡通界有著與國家地位完全不相匹配的高知名度,這當然要歸功於「神作」《鼴鼠的故事》,這部系列動畫片從1957年開始製作,直到2002年才正式告別熒幕。即使今天全世界仍有不少「鼴鼠迷」對其戀戀不捨。但捷克並不是只有《鼴鼠的故事》,實際上,該國的木偶動畫片水準更是驚人。這或許要歸功于波西米亞地區悠久的木偶劇歷史——5個世紀之前,由於劇院裡的真人演員身價昂貴,精明的捷克人就想出了用木頭雕塑的偶人代替真人演出的辦法。這一傳統延續到現代,就是木偶動畫片的異軍突起。1954年,卡迪·澤曼拍攝了真人與木偶動畫結合的科幻片《史前之旅》,講述進入時間河流的4個學生發現遠古動物的故事。在這部影片中,大部分場景都是實拍,唯有恐龍造型屬於木偶動畫。捷克動畫製作人高超的技巧使得影片達到幾可亂真的地步,幾乎不遜色於當今的電腦特效。
《史前之旅》劇照
這部《史前之旅》,實際上可以說是《恐龍之旅》。在卡通界,恐龍幾乎成為遠古生物的代名詞。1960年-1966年,美國ABC電視臺播放了動畫系列片《摩登原始人》,這是第一部佔據晚間「黃金時間」的卡通作品,取得了異乎尋常的成功。2013年,美國的《電視指南》雜誌將其評為「史上最偉大電視動畫片的第二名」。
《摩登原始人》中的迪諾
有意思的是,《摩登原始人》的故事設定在公元前200萬年的石器時代,但與《空中接力》類似,早在7000萬年前就滅絕的恐龍依然出現在了《摩登原始人》的故事之中,小型蜥腳類恐龍「迪諾(Dino)」在劇中扮演了主人公寵物狗的角色。如此時空錯亂的設定甚至可以在晚近作品,著名的《冰河世紀》裡找到,這部動畫片的時代背景是在1萬年前的「冰河時代」,卡通主角長毛象曼弗瑞德與劍齒虎迪亞戈也都是冰河期的標誌性動物。但到了系列的第三部裡,竟出現了長毛象曼弗瑞德遇到了「比自己大出十幾倍」的恐龍的滑稽場景。看來即便貴為奧斯卡獎得主,《冰河世紀》亦無法抵抗恐龍的神奇吸引力。
恐龍的吸引力,在上世紀80年代的卡通傑作《變形金剛》裡得到了又一次的證明。在這部長達98集的動畫片(通常所說的「G1」)裡,不但出現了「恐龍島」這樣的神奇設定,在最初幾集登場的機器恐龍更是最有人氣的角色之一,這從他們成為G1完結時仍然在線的初期角色之一就可見一斑——甚至在後期的劇集中,「機器恐龍」們愈來愈多地只以恐龍(霸王龍、劍龍、三角龍、雷龍、翼龍)而非變形機器人的形象出現了。在《變形金剛》之後的續作動畫片(無論正統或不正統)裡,幾乎都少不了恐龍的角色,譬如在以劇情拙劣著稱的日版《勝利之鬥爭》裡,反派主角名為「大恐龍薩拉斯」,其麾下也有一支「恐龍戰隊」;至於號稱《變形金剛》正統續作的《超能勇士(Beast War)》裡,反派頭目同樣可以變形成一隻霸王龍(暴龍)。
《變形金剛》中的機器恐龍
《勝利之鬥爭》裡的恐龍戰隊
《超能勇士》中的霸王龍
《變形金剛》引進中國後曾經引發了一場熱潮,稍後,另一部以恐龍為主角的外國動畫片也登上了中國的熒幕,並給當時的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就是《最後的恐龍:丹佛》。這部作品實際上屬於美國與法國合拍,於1988年在美國播出,直到1990年。2014年,著名科學博客IO9將《最後的恐龍:丹佛》描述為一部「關於友情」的動畫。它主要說的是4個喜歡搖滾,愛玩滑板的青年,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裡,發現了一枚十分珍貴的恐龍蛋——這可是活性的,並不是通常所說的化石!他們將這枚蛋帶回家中,沒想到居然孵化出了一隻真正的恐龍(冠龍)。於是,在他們的精心撫養下,這隻名叫「丹佛」的恐龍快樂成長,帶給了他們無限的樂趣。好景不長,由於丹佛是世界上最後一隻恐龍,所以引起了大壞蛋莫頓·費茲拜克的覬覦之心。為了保衛自己的朋友丹佛,一場激烈卻又妙趣橫生的正邪之爭就此開始……
《最後的恐龍:丹佛》劇照
1991年,當《最後的恐龍:丹佛》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時,伴隨著熱情奔放的搖滾樂,一隻眼罩紫紅色墨鏡、手提電吉他、腳踩滑板的恐龍就出現在觀眾的眼前。主題曲的搖滾風格加上4位搖滾青年的演繹,將美國人那種不拘小節、熱情奔放的性格揮灑得淋漓盡致。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之後,電腦技術突飛猛進。依仗CG(計算機繪畫)技術的強大支持,迪士尼公司耗資近2億美元,在千禧年推出了三維巨作《恐龍》(世界上第一部實景拍攝加數碼影像合二為一的大型動畫電影)。作為動畫片無可置疑的主角,各種各樣的恐龍先後登場:食肉牛龍、副櫛龍、禽龍、迅猛龍……影片無與倫比的華麗畫面已經達到了混淆真實與夢幻的界限,片中恐龍的外形栩栩如生,較之《侏羅紀公園》更勝一籌,簡直就是重新定義了「動畫」的含義,堪稱三維動畫劃時代的作品。正因如此,《恐龍》票房總收入超過3.49億美元,成為2000年票房收入第五高的電影,儘管它只是一部「動畫片」!
《恐龍》劇照
到了2015年,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再度推出了一部恐龍動畫大片《恐龍當家》,人們熟悉的雷龍、迅猛龍、霸王龍再度登場亮相。它開創性地運用真實數據進行建模,使宏大的動畫場景不亞於實拍效果,超越科幻特效大片成為 CG技術的代表作品。
《恐龍當家》劇照
相比這些美國的動畫大片,《恐龍王》裡的特效顯得毫不遜色,這當然是國內CG技術進步的直接體現。如果說影片在視覺上還有什麼遺憾的話,恐怕還是對於反派角色恐爪龍的處理上。儘管進入21世紀以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種小型恐龍身上覆蓋著羽毛,《恐龍王》還是延續了《侏羅紀公園》以來的傳統,將其復原成了一隻善於奔跑的兩足蜥蜴。當然,毛髮的確是動畫製作中的難點,譬如《瘋狂動物城》裡的一隻老鼠身上有40萬根毛,長頸鹿更有920萬根,製作渲染的工作量巨大。對於CG創作來說,將恐龍處理成皮糙肉厚的「大蜥蜴」,創作起來肯定要比創作一隻長滿羽毛的「大鴕鳥」容易得多。但我們依然希望,《恐龍王》裡的這般處理,只是觀念上的保守,而不是動畫製作中的取巧。
有羽毛的恐爪龍
從1914年的《恐龍葛蒂》到今天的《恐龍王》,動畫片對於恐龍這個「IP」的利用已經超過了一個世紀,稱得上是歷久彌新。這就帶來一個值得玩味的問題:為什麼一代代的中外兒童觀眾對恐龍都會這麼著迷?美國的地質學教授唐納德·R·普羅特勞(Donald R.Prothero)認為,這大概可以3個詞來概括:大、真實、滅絕。恐龍就像龍一樣,是兒童想像中的怪獸。它們是真實的,但它們並不像字面意義(「恐怖的蜥蜴」)顯示的那麼可怕,因為現在它們已經滅絕了。羅特勞還認為,有時候,能記住很多關於恐龍小知識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特別是當他們知道一些大人們也不知道的名詞的時候……如果他的看法不錯的話,這些在可預見將來並不會改變的因素,或許將讓恐龍的形象,在未來繼續在動畫片中登場,這個IP,將永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