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根據其寫作範式和基本結構特徵,可以大體上分為論證型學術論文、實證型學術論文、綜述型學術論文和述評型學術論文。每種類型的學術論文都具有相應的基本特徵。
(一)論證型學術論文的基本特徵
論證型學術論文是學術論文中應用最多的一種文體。所謂論證型學術論文,是指通過與論題密切相關的論據來證實論題的真實性,或揭示一個規律、得出一種科學結論,按照特定範式撰寫並公開發表在學術刊物上的文章。這種文體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通過密切相關的論據來論證論題的真實性,或揭示一個規律或得出一種科學結論。
(2)用來論證論題的論據往往不止一個,而是多個。
(3)每一個論據與論題都密切相關,但又不相互重疊。
(4)論據具有相對性,對於論題而言它是論據,但對於其下位論據而言它又是論點。
(5)論文的開頭和結尾一般相互呼應,即先提出問題,然後進行論證(文章的主體),最後進行簡要歸納總結。
如《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刊登的劉淑華博士的《教育分權內涵再探》一文:該文的論題是《教育分權內涵再探》,文章開頭僅用了400多字為下文作了很好的鋪墊,接著從教育分權的客體、授權主體和受權主體三個方面對教育分權的內涵進行了闡釋與分析,最後對教育分權的內涵進行了界定:教育分權是政治領域的分權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它是教育規劃者為了應對自身合法性危機的困境和外部環境的壓力,將過於集中的公共教育權力在不同權力主體——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場和學校之間的分化、轉移與重組,形成政府依法問責、市場有限進入和學校自我管理的新範式的過程。
(二)實證型學術論文的基本特徵
所謂實證型學術論文,是指通過論證的方法對假設進行求證,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按照特定範式撰寫並公開發表在學術刊物上的文章。這種文體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根據論文研究的主題提出一個或若干個假設,這種假設可以是肯定的或否定的。
(2)圍繞假設進行指標設計,包括樣本選取、模型確定等
(3)運用模型對假設進行求證
(4)根據求證結果對假設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
如《軟科學》2008年第12期刊出的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王智寧等學者合寫的論文—《智力資本與企業可持續成長關係的實證分析—基於中國信息技術業上市公司的證據》,該文開篇用了不到300字就把研究現狀、目的和意義交代清楚了。論文的第一部分,圍繞「智力資本」和「企業可持續成長」這兩個關鍵詞進行了綜述,接著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智力本」、「物質資本效率」、「人力資本效率」和「結構資本效率」四個方面對「企業可持續成長」提出了四點假設。論文的第二部分對假設進行了求證,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樣本選取、指標確定、模型假設和統計結果。最後一部分根據求證結果得出具體結論。
(三)綜述型學術論文的基本特徵
所謂綜述型學術論文,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對某次學術會議研討的主題或若干個專門問題進行綜合歸納;或對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就某一專門問題進行綜合歸納,按照特定範式撰寫並公開發表在學術刊物上的文章。這種文體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其文體表現形式重點表現在「綜述」二字上。所謂「綜」,就是指綜合,就是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歸納整理;所謂「述」,就是指敘述,即要忠於被述論文作者的「原意」,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圖隨意更改
(2)論文的層次段落表現為按問題分類。同一類的問題只能放在同一類中,不能交叉重疊,否則就會思路不清、層次混亂。
(3)以綜述為主,少有評論,這是該類文體與述評型學術論文的根本區別。撰寫綜述型文章,作者對問題的把握能力和對材料的取捨能力非常關鍵,它決定論文的質量和水平。一次學術會議可以只有一個主題,也可以有多個主題;同樣,研究同一問題的論文,不同的作者,其思路、方法、切人點、論點、論據等不可能完全相同。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抓住其中最主要的思路、觀點和方法,把它們最優化地集成在一起,而不是簡單地拼湊在一起。
如《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年第6期發表的戴建平與黃穎合寫的文章《必要的張力:在科學與人文之間——「後現代科學觀與科學大戰」學術研討會綜述》一文,這是一篇關於學術會議的綜述文章,會議的開頭用了300多字就把會議召開的前因後果交代清楚了。這是一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主題是「後現代科學觀和科學大戰」,涉及的學術問題不會少。但作者只選擇了三個視角,即「兩種文化與科學大戰」、「後現代科學觀與SSK(科學知識社會學)」和「必要的張力:在科學與人文之間」,對會議研討的內容進行了綜合歸納,思路清楚,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所在。
(四)述評型學術論文的基本特徵
所謂述評型學術論文,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對某次學術會議、某本著作、某個學術問題研究現狀等進行總結歸納並發表評論意見,按照特定範式撰寫並公開發表在學術刊物上的文章。這種文體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其文體表現形式重點表現在「述評」二字上。所謂「述」,就是指敘述,即要忠於被述文章、會議、著作作者的「原意」,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圖隨意更改。
(2)論文的層次段落表現為按問題分類,內容不能交叉重疊。
(3)論文的結構可以是先「述」後「評」,也可以是邊「述」邊「評」,但更多的是採用先「述」後「評」的方式。有了前面「述」的鋪墊,「評」起來才更順理成章,有理有據。當然,是採用前一種方式還是後一種方式,要根據作者的需要來定
(4)文章有「述」有「評」,這是該類文體與綜述型學術論文的根本區別。但「評」一定要有針對性,即針對「述」的問題來評,絕不能「述」「評」分離。同其他幾種文體一樣,述評型論文要求作者對問題有很強的把握能力、對材料有很強的取捨能力。「述」要善於抓住關鍵問題,去粗取精,從若干個方面展開;「評」要有理有據,針對性強,能起到發人深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