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網友老猿分享在最數碼論壇的文章://piebbs.pconline.com.cn/topic-20533.html
應版主要求寫了一下徠卡M系旁軸相機的簡史。但是開寫之後才發現上當受騙,這歷史一個長啊,一次性寫完估計跟寫個中等長度的論文相當,細想之下決定長命功夫長命做,按機型發展順序逐一落墨。本文討論的程度不算深,希望大家都比較好理解,如果有什麼進一步想了解的可以回帖交流。需要轉載的也請註明出處。
徠卡M旁軸剖相機發展簡史
在135相機世界有個名字從面世至今一直響徹整個行業——徠卡。相信不論你是不是攝影人,是不是影像行業從業人員,是不是收藏愛好者,都一定熟悉或聽過這個被譽為135相機中的勞斯萊斯的德國相機品牌。
徠卡相機能立足頂級攝影器材頂峰寶座自然有其獨到之處。從上世紀初徠卡相機的發明者奧斯卡·巴納克,同時也是現代135相機系統的奠基人,發明了便攜穩定的徠卡相機,徠卡公司一直秉承他們原始的設計理念:小型、使用簡便、低調不顯眼、隨時可用的照相機。時至今日,徠卡相機的技術已經歷了很大的變遷,但徠卡相機的尺寸一直沒有多大的變化,變化的只是性能的提高。
為徠卡品牌奠定行業領袖地位的產品非M系統旁軸相機莫屬。M旁軸相機由早期的徠卡LM39螺紋卡口系統的旁軸相機發展而來。第一臺徠卡M相機誕生於1954年,型號是M3。M3延續了徠卡品牌早年在135攝影系統已取得的領軍地位。在那個年代,世界各地的主要相機生產商都有一個學習標準,都在模仿一臺相機,都有一個共同商業對手——那就是徠卡。M3被很多攝影品牌仿製,包括目前中國古董相機的收藏極品——紅旗相機,但從未被超越。M3之所以如此優秀是因為具有以下多方面優點:
更高的穩定性和更低故障率的——能夠在-25C——60C實現10萬次無故障快門。
M3的成功秘訣之一是使用了膠質布簾快門。這種快門工作時產生的聲音極小,以至於輕得讓人很容易忽略。徠卡相機之所以利於抓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個極輕的快門,讓被拍攝者在完全放鬆的自然狀態下不被驚擾。更輕的快門也讓攝影師放心使用更慢的快門。以筆者自己的經驗,使用徠卡相機拍攝最慢可以使用1/4秒的快門拍出畫面穩定的照片。同時10萬次的安全快門的使用標準是在1956年就被M3確定下來,不管是過去還是今天,這都是一個極高的標準,以致當年所有的攝影器材生產商都無法望其脊背。實際上,很多M3的快門已經不止使用了10萬次,而且還在繼續服役。再者,這個快門系統讓旁軸相機的快門時滯提高到單眼相機的1/5,讓攝影者和相機更加的人機一體化,更精準的抓拍畫面。
更穩定的機械設計——最耐用的機械材料被用在M3上。
基本可以這麼說,M3的零件除了金屬就是光學玻璃。銅是最好的可以自我潤滑的金屬。M3的關鍵零部件都使用了銅或銅合金,例如機頂蓋、主要齒輪和底蓋等。使用過M3的人一定有感這臺小巧的機身卻又沉甸甸的手感。結實的機械結構讓M3很難被用壞,是一臺十足的可以留到孫子用都不會壞的相機。在上世紀中後期各場戰爭中,徠卡相機成了戰地記者最信任的工具,耐用性也得到了業界的一致承認。結實的M3更成了這些隨時以生命換取照片的人救命稻草。M3擋住子彈的記錄已不止一次。同時這些堅固可靠的M3相機也成就了很多著名的戰地記者。
更簡潔的拍攝操作設計——只有最基本的兩個操作裝置,快門按鍵和快門速度盤。
M3隻具備最基本的攝影功能,沒有任何花哨的多餘功能。作為一臺相機,M3的功能實在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不得不承認,這些功能都是十分實用的。M3是純機械相機,沒有自帶測光功能。為了方便用家,徠卡公司後來發明了可以和M3快門聯動的機頂測光表MC。這些在當時都是十分先進的設計。但對大多數職業用家而言,他們都鮮用MC測光,而直接用眼睛來測光。長期用M3拍攝會有助於提高使用者對攝影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應用,例如曝光的陽光十六法則、對景深的理解等。就筆者過去的經驗看,攝影技術提高最快的階段就是持續使用M3拍攝的時期。
更舒服的取景框——M3擁有最明亮的取景器。
因為使用了旁軸的設計,使得M3的取景器的亮度明顯優於單眼相機的取景器。加上0.91的放大倍率,讓習慣使用50mm標準鏡頭拍攝的攝影者覺得倍感舒服。旁軸相機的取景器有一個極大的優點,那就是攝影者不但能看到拍攝範圍內的東西,同時還能觀察到一定拍攝範圍外的東西。這個觀察範圍明顯比所見即所得的單眼相機取景器要看到更打的範圍,也讓攝影者更容易的去構圖取景,取捨畫面中的元素。再有,明亮的取景器和黃斑合焦的對焦方式,讓M3在弱光環境下拍攝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徠卡相機自M3開始就具有最適合弱光環境拍攝相機的美譽。
更出色的光學支持——大量超高素質的徠卡M鏡頭群。
與M3同期發售的鏡頭很多,從21mm超廣角到135mm中長焦鏡頭,還有配合Visoflex反光鏡箱系統的560mm超長焦鏡頭。徠卡M系統制勝的另一法寶就是卓越的光學鏡頭。眾所周知徠卡鏡頭研發之精密,生產標準之高在業界是公認的。徠卡任何一隻鏡頭都是優秀的,都有其獨特的味道。最為人稱道的自然是其標準鏡頭Summicrom 50mm F2 和 Summicron 35mm F2。這兩個鏡頭深受眾多徠卡攝影大師的青睞,例如卡帕、布列松、馬克呂布等大師。其中50mm F2 標準鏡頭中光學玻璃材料最優秀的的當屬第一和第二代的縮頭和DR。35mm F2 的頭三代——俗稱8片、7片和6片更是35mm標準鏡頭的明星,其中8片(也稱8枚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一直被徠卡愛後者所追捧。筆者曾擁有和使用過上述鏡頭,要評個名次實在很難。因為每代鏡頭都有其特色,很難評價其優劣,只能說看個人喜好去選擇。第一代的縮頭Summicron 5cm F2 (注意:早期第一代50mm F2標準鏡頭上標註的不是50mm,而是5cm)一直是我的掛在M3機身上使用頻率最高的鏡頭。同期另一個非常有名氣的中焦頭就是俗稱的「大頭九」——第一代的M Summicron 90mm F2。此頭被公認為是當時最優秀的中焦人像鏡頭。當然,徠卡還有很多優秀的鏡頭,在此僅寫一下與M3同年代的銘鏡,其他的有機會再一一分享。
M3自1954年投產至1966年停產一共生產了22萬臺,期間有不同的版本,主要是集中在一些細節的設計變化。
使用過早期第一批次雙撥上弦型號M3的攝影人都會感慨其機械設計之優秀,材料使用之嚴謹。可能M3的機械設計實在是太過於優秀,以致現代其他的徠卡M相機都難以超越。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出於保養和持續使用的需要,很多老雙撥M3在回到原廠保養時,保養的師傅會建議相機所有者將雙撥機構改裝成機械結構更堅固耐用且易於保養的單撥上弦機構。作為一代名機,成色優秀的M3自然也是眾多古典相機收藏者夢寐以求的藏品。其中原裝黑漆版本的M3和與之相配的標準鏡頭更是珍品中的珍品。儘管年代已經久遠,大部分的黑M3已經布滿了使用痕跡,特別是邊緣位置多已磨至露銅。但恰恰是這些滄桑的使用痕跡,透露出了這些相機經歷風雨的歷史,使之越露銅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