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作者:石蘭
為什麼汶川地震以後,四川省地震比較多?事實是怎樣的?四川境內分布了8個地震帶,其中的龍門山地震是大多數人至少有所耳聞的一個,因為2008年汶川發生的8.0級大地震和2013年雅安發生的7.0級地震都位於這個地震帶上。
而另外七個地震帶歷史上也曾發生過破壞力較強的大地震,且震級都在6.0以上。它們分別是:發生過7.2級地震的金沙江地震帶、發生過8次7級以上大地震的鮮水河地震帶、理塘地震帶、發生過7.5級大地震的安寧河-則木河地震帶、發生過7.5級大地震的松潘-較場地震帶、發生過2次7級以上大地震的名山-馬邊-昭通地震帶和發生過5次6級以上大地震的木裡-鹽源地震區。
之所以不少人會覺得四川頻繁發生地震是從汶川地震開始,主要是因為之前所發生的較大震級的地震距離現在的時間相對較為久遠,而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大多都已經不在這個世界和三個。川內有記錄的5到6級地震有21次,6到7級地震8次,7到8級地震6次。上一次川內發生7級以上大地震,那時在1976年的8月16日,7.9級的爐霍地震,雖然那裡的人口並不是很多,但也讓震區的木製房屋倒塌嚴重。
而2008年的5月12日,讓所有經歷、或見證這場災難的人們至今記憶猶新。還記得那時的我正在讀高中,而地震發生的時間是平日裡該午休的時候。只不過,這一天我並沒有乖乖睡覺,而是趁著宿管員離開之後偷偷去衛生間洗了個澡。當我紮好馬尾,帶好帽子,心想著終於可以停下來休息的時候,床開始猛烈地晃動起來,這也是我第一次經歷地震(有記憶以來明顯感受到)。
要知道地震的破壞力並不等同於它的震級大小,之所以汶川地震會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一方面是其震級達到了8.0,另一方面則是源於它是一次淺源地震(70千米以內),也就是說該地震的地下深度為10到20千米之內。位於震中的區域地震烈度高達11度,且10度區域的面積覆蓋了3144平方千米,從映秀到北川的長條狀分布特徵,南達汶川,北抵青川。
大多數人在感受地震強度的時候,往往會單方面的以震級為依據,但僅僅是這一個數據指標,是難以得出地震破壞力大小的。那些對人類造成傷害最大的地震其實都有共性,地震災害主要都是由淺源地震所造成,而且,淺源地震又是陸地上佔比達到95%以上的地震類型,從這個比例我們就可以看出它的常見性。除了汶川大地震,其實2010年的玉樹7.1級地震,以及2011年的7.2級土耳其凡城地震,它們都是極具代表性的淺源地震。
當一個地方發生地震之後,很多人都會擔心之後的時間會不會發生更大的地震。實際上,從發生的概率來說,一般震級並不小的地震之後,隨之而來的都是多次餘震,通常不會出現更大的地震。餘震的強度一般都比主震更小,它們發生於不同時間的同一地點,且餘震的持續時間甚至可以從幾天持續到幾個月。大陸板塊彼此之間的移動,會在較長時間後導致壓力累積,地震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地殼下能量的釋放。
可以肯定地是,截至目前,尚且沒有任何現象、動物或專家能夠對地震進行準確預報,比如大家熟知的地震魚和地震雲,如果某次地震剛好看到它們,那無疑是巧合。放置在世界各地的地震儀有很多,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收集地震的信息,除了給人類帶來重大破壞的地震之外,那些我們時常沒有感受到的地震信息也會被捕獲到。
雖然地震不過是一種很常見的自然現象,但為了將其對我們可能帶來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很有必要花足夠的時間來了解地震。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如果我們可以做到地震的預測,那自然是整個人類的福音。而在此之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地震發生時如何緊急避險充分了解,這對於災難發生時要如何應對來提升存活率特別重要。與此同時,房屋的修建也需要能夠抵抗一定震級和破壞力的地震,這也是對自己的財產和生命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