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大多數人對開封的印象,止於清明上河園,止于越來越坑爹的夜市,也有許多人,奔著古都而來,結果看到的都評價「破舊」。其實,體會開封,要在他的胡同裡,要在開封人的市井裡,要在花鳥魚蟲市場裡,城市的美好永遠不止光鮮的商業,也無關乎迅速發展的城市化,而在於一點一滴的古都生活,開封人的驕傲,滋潤,得瑟,都是生活。
開封很破?
那是你沒去體會過胡同兒
開封的菊花又開了。
每年,開封的秋天都氤氳著清苦的香氣,滿城盡帶黃金甲,這是開封對各方來客的歡迎。
其實,第一次來開封的時候,路過大梁門,驚嘆於他的雄偉和滄桑。
然而,越了解開封,越發現,開封的美,在於市井。
北京有胡同兒文化,開封也有。
但凡古都,都帶著零落的滄桑美。記不清第幾次來開封採訪汴繡師傅魏然,跟著師傅,出了繁華的鼓樓,不知怎麼轉,就到了胡同裡。
胡同很老,兩邊是低矮的房子,老頭老太太在曬太陽,小狗過來迎接,家家門口有一寸花草,雞冠花開的正盛。
胡同口,有個店鋪,牌子上舊舊地寫著百年點心老店,據說,只有特定時令才開門,比如中秋,過年前。
從繁華鬧市到胡同,開封人魏然絲毫不覺不妥,這是她的家,開封人骨子裡都驕傲。
大梁門、大南門、小南門、宋門、曹門之內,是開封老城,大梁門以西,金明大道以西是開封新城。
開封老城大部分是胡同,老城就是一個胡同世界。
開封的胡同,名字都好聽,都有講究,有的以傳說命名,有的以遺蹟命名,有的以建制命名,有的以用途命名,《東京夢華錄》《如夢錄》裡的許多街道保留至今。
許多人不喜歡開封,原因是期待很高,看大破敗有餘的街巷,就會失望。
但恰恰是這些街巷保留住了最古樸、真實的文化,就在開封人的生活中,與人相融,這就是所謂的驚喜感。
鼓樓廣場、寺后街、書店街、中山路北段、東西大街、御街、自由路,這片區域最能代表開封,是開封的黃金地帶。
千年古都下,埋藏了七座城,地上看到的,不再是繁華,而是繁華落盡後的微微倦怠感,開封人是皇城根兒下的,這種倦怠感是帶著古都的驕傲的。
開封人的生活,真的在市井之間。
說皇城根下的開封人是最會玩的
沒人反對吧
老開封人有人情味,喜歡吃和琢磨玩。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家黃燜魚的小攤子,幹了十幾年,吃家和老闆都成了朋友。
客人們評價老闆,「這老闆也是個玩家,好喝茶,好噴空,感覺是一半玩一半乾生意。」
老闆冬天不出攤:「我嫌冷,還沒人說話了。」
開封人說這叫紈絝子弟。
一個小吃攤主,都帶著開封人特有的那種閒適。
開封人很容易滿足,畢竟有風景,有錢,有小吃,生活在宋韻中,日子過得安逸,還圖什麼呢?
遛狗,鬥鳥,吃夜市,泡澡堂.......
狗市,開封悠閒生活的一個縮影,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聞名全國,和遼寧鞍山、北京通州、成都十陵的狗市並稱全國四大寵物市場,同時,也是開封這座八朝古都的特有符號。
整個上午,新宋路上,賣狗的、買狗的和各種販賣狗糧、狗鏈、狗窩的商販摻雜著擠在人行道上,吆喝聲、討價還價聲和聲聲犬吠交織在一起,路被堵得滿滿的。
在這些人群中,外地商販、本地商販、購買者以及遊客混雜在一起,有上萬人之多。而更多的外地商販,會在每個周四來臨前「組團」,提前一天到開封等待交易。
這一天,新宋路附近的飯店、賓館、洗浴中心等,也會沾上路上市場的「光」,從而把生意弄得紅紅火火。
許多原來下崗的老開封人,靠著養狗和狗市,得以生活。
這是隔壁快節奏、飛速城市化的鄭州難以想像的。
他們不僅養狗,還玩花鳥魚蟲、鬥雞、蛐蛐,這些習俗現在都成了開封一部分老百姓的「職業」。
養鳥,幾乎那個城市都有。但是,象開封這樣,有著千秋萬代的遺風流俗,有著皇城根下的自在悠閒,沒有幾個城市能夠與之比肩。
遛鳥的人是開封人裡面起得最早的一撥。每日隨著太陽升起而出來遛鳥,中午回家稍作小憩,下午又接著遛鳥去了,甚至比白領們的生活還要規律、還要勤勉。
更別說鬥雞、蛐蛐,各有江湖。
這是開封的文化,是開封的美好,不止於外地人來旅遊看到的景點。
這才是古都的生活啊。
隨便吃一嘴
無論貴賤
也都是文化底蘊在裡頭
開封人在開封舒服,有錢大舒服,沒錢小舒服。
光小吃,吃上一年,也不一定吃完了。
吃羊,有十幾種吃法、四味菜、羊雙腸、羊肉包子、羊肉炕饃、羊肉燴麵、烤羊肉串......堪稱最會吃羊的河南城市。
喝湯,開封湯鍋遍布全城,種類很多,羊肉湯、牛肉湯、驢肉湯、牛羊大件湯、雞血湯........
想吃甜食,隨便找一個點心店,大多都是百年老店,用傳統工藝做點心。
花生糕是每次來開封必須要帶的,全美點心鋪順應時令做點心,玫瑰花下來做玫瑰醬,桂花時候做桂花醬,桂花酥、狀元餅及老式月餅都是總也吃不膩,每一個中秋,都有人守候著這一份傳統味覺裡的甜蜜。
綠豆糕、雙麻火燒、五仁酥、沙琪瑪、三刀等老式糕點,在老式點心店都非常正宗。
這些東西,想在其他沒點歷史的城市找到,還真挺難。
當然,最值得體會的是夜市。
每當夜幕降臨,食客紛至沓來,在燈火搖曳中,在酣暢淋漓中,已仿佛夢回千年。
即使現在各種攻略,但我仍然覺得,只要來感受一下,就不虧。
即使是一籠灌湯包,也包含著古都千年的文化。
你在杭州吃到的小籠包,就是開封傳過去的。
一座城市可以幾年變現代化,但是要想變得有文化底蘊卻需要幾千年。
一個古都
卻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
開封的人文氣息十分濃厚。這也離不開城市文化符號和文化地標。
菊花、清明上河園、鐵塔是開封的文化符號。
在開封人的心裡,文化地標莫過於老河大、書店街。
有多少人的童年和學生時代都是伴著書店街一起成長,不僅是記憶中的那些書店,還有老字號,還有很多很多故事。
街不算長,600餘米;路也不算寬,不足20米。但是在書店街上散步,心情是放鬆的,腳步是隨意的,目光也有著充分的自由。
現在,街邊經過時間的變化,已經是仿古建築,但老字號包耀記、晉陽豫、陸稿薦、全美卻仍然還在,這是古都的記憶。
老河大,自由與人文精神之地,門口的詩云書社與開封的文藝人有著分不開的聯繫,在開封,歷經風風雨雨堅持十餘年,一直是河大學子,乃至整個開封人心底裡默認的開封文化地標。
詩人、攝影家、作家,來來回回,總在這裡聚集,這裡也吸引著很多河大師生來此舉行各種文化活動。
我覺得開封是美好的。不管他如何破舊,我仍然覺得那是一種滄桑的美感。
開封人豪爽,有朋友來喜歡說一聲:「晚上我安置!」
其實往往不過是地攤上的一碗羊雙腸,一兩碟小菜,幾瓶汴京啤酒,可那份性情和驕傲,你不服不行。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照照| © 撰文
小米| © 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