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面料
複合面料是將一層或多層紡織材料、無紡材料及其他功能材料經粘結貼合而成的一種新型材料。適合做沙發,服裝等紡織品,是人們居家生活不可缺少的面料之一。複合面料是種採用超細纖維在特定的紡織加工和獨特的染色整理,然後再經「複合」設備加工而成。複合面料的英文是:「Lamination Fabric」 「Soft Shell Fabric」由於複合面料採用了超細纖維,故該織物具有很高的清潔能力,即去汙能力。
概括:是種採用一層或多層紡織材料通過油膠或熱熔膠貼合而成的一種新型面料。
國際上流行的6種複合面料工藝
1、熱溶膠粉點塗層複合面料工藝
2、熱溶膠漿點複合面料工藝★即PUR
3、熱溶膠撒粉複合面料工藝
4、熱溶膠雙點複合面料工藝
5、聚胺脂噴塗複合面料工藝
6、聚胺脂滾塗複合面料工藝★即PU
按照層數劃分:
三層:加膜複合(市場上稱為三合一複合);
二層:不加膜複合
生產原理
複合設備核心組成部分為上膠裝置與複合裝置。面布(薄膜)經過上膠裝置時,通過上膠壓輥擠壓,雕刻輥膠眼裡的膠水被迫轉移至面布(薄膜)上,然後經過複合裝置的壓合,得到最初的粘合牢度。
生產流程
上膠裝置
為一個雕刻輥與一個上膠矽膠壓輥。
雕刻輥一般點的形狀有兩種:菱形點和圓形點。
菱形點排列規則,點一致,耐水壓性能相對較好。圓形點有規則排列與不規則排列兩種,點距不一致,耐水壓相對弱一些。
保養處理
保養處理的時間對面料粘合的牢度和粘合劑的融合程度影響很大,保養處理車間全封閉,室內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溼度,才能讓粘合劑自然融合,如果為了快速完成而加高溫度,面料在縫製過程中,紗線易被針刺斷,手感變硬,相互磨擦會有沙沙的聲音,說明粘合劑固化在面料上,把面料的紗線變得硬起來了。
PU工藝設備
傳統複合設備,原膠加熱溶解在溶劑中,手工加入膠液施加槽,經過複合大輪熱壓蒸發溶劑。
膠液熟成條件為30℃×5day,這樣溶劑方可最大化揮發。
PU工藝優缺點:
優點
1、成本低,操作靈活方便
缺點
1、溶劑刺鼻不環保,易產生APEO和甲醛
2、手工施加易混入雜質,膠點帶膠量不穩定
3、膠量施加較多,手感偏硬。
4、成衣不可以乾洗
★此工藝問題較多,若不是化纖面料建議不使用此工藝
PUR工藝設備
使用固體含量100%單組份反應型熱熔膠,不含化學溶劑,環保無刺激氣味,機器自動施加,膠液槽加熱。
熱熔膠的熟成條件為30℃室溫,溼度﹥90%,放置72小時,方可達到最終的剝離效果。
PUR工藝優缺點:
優點
1、環保無異味,無甲醛
2、反應型膠水,膠點持久,成衣可乾洗。
3、膠量少手感柔軟
缺點
1、膠水質量很重要
2、上膠量少,保養若不充分,剝離強度差
複合面料常見問題
1.面料顏色
1、複合過程上膠,熱壓,烘乾等過程對面料顏色有影響。
2、面布淺色,底布深色的,顏色疊加底布顏色會對面布顏色影響較大。
2.水洗脫開/起泡
面料複合後由於貼合牢度不好,水洗時產生局部脫開或起泡現象。
3.摺疊起皺
無彈力薄織物做面布,底布針織較厚時,容易發生摺疊出起皺的現象。
4.水洗樹皮皺
面布和底布縮率相差大於3個點以上且織物厚薄差異較大的複合面料水洗時會產生因收縮差異薄織物面形成樹皮皺效果。
5.透膠
梭織布種淺色系、布種薄,膠熟成後布面能看得見膠點。
6.溢膠
組織稀疏,手感偏硬的布種,容易發生膠水滲出布面的情況。
7.淺色面料色紗因複合凸顯
白色織物尤其是白色毛呢料,複合後由於底布的襯託導致白色織物中的色紗等織物疵點特別凸顯。
8.複合夾帶異物
PU複合生產過程複合膠中易飛入雜質(例如頭髮、纖維屑等雜質),複合淺色面料時夾帶的異物會顯現在布面上。
9.卷邊
彈力布和無彈力布貼合且彈力布厚度比無彈布厚,在複合生產過程中若布面張力控制不好極易卷邊現象。
面布和底布選擇
最佳:門幅一致,縮率一致,厚薄一致
1.縮率相差大於3點以上,縮率小的織物選擇要比縮率大的織物厚(具體試樣確定)。
2.複合前面料不宜做疏水性柔軟處理尤其不能做含氟的防水處理。
3.儘量避免選擇白色織物尤其白色呢料做複合
4.價值高的面料要比價值低的面料門幅窄,且門幅相差不能超過10CM,否則浪費較大。
5.有生產風險的面料儘量不要選用做複合。
複合工藝
1.成衣要求乾洗的面料,複合要選擇PUR工藝。
2.複合時面料要對齊絲綹,避免緯斜,直絲起扭等
3.中期保養處理要充分,否則剝離強度差。
4.複合加工看似簡單,但對複合工廠的經驗、技術、操作熟練度均有很大關係。
5.複合後的面料,無法重新複合,即使剝離,也會影響面料紗線,手感變硬,紗線易被針刺破。
6.無彈高密梭織布需要加膜複合,否則牢度差
複合下單流程
1.複合生產要經過評估—試樣—測試方可確認
2.先期裁片複合大貨改面料複合的必須經過一次面料試樣評估後才能確定
3.複合面料國標只有FZ/T 72016-2012《針織複合服用面料》適用於針織面料與其他材料經粘結複合工藝加工而成的服裝用面料。
4.要求水洗5次不脫開,不起泡,剝離強度合格
影響透氣透溼性的因素
複合面料織物透氣透溼能力可以用溼阻表示,在面料織物兩側存在水蒸氣濃度差(或水蒸氣分壓差)時,水分通過織物的阻力稱為面料織物溼阻。
如下式表示:
R=C/q
R----面料織物溼阻;
q------透氣透溼速度(溼流量),kg/m2.s;
c----水蒸氣濃度差,kg/m3.
穩定擴散狀態下,溼阻越大,透溼能力或透溼速度越小。
1.纖維的溫溼度條件
在織物結構(包括織物在纖維中所佔的體積比例)相同的條件下,纖維種類對面料織物阻力幾乎沒有影響。霍利斯對經親水處理過的滌綸織物和未經處理的滌綸織物進行的對比實驗也表明,在低溼條件下,水蒸氣的傳遞與織物內纖維種類關係不明顯。只有在商溫條件下經親水性處理過的滌綸織物的透溼性能才明顯優於未經親水處理的滌綸織物。
實際上在低溼條件下,由於纖維本身吸溼量較少,而且空氣的擴散係數比纖維大很多水汽通過織物間的孔隙向水汽壓較低的一側擴散,說明水汽在織物中的傳遞與纖維種類關係不大。這時織物的厚度和孔隙率或織物結構是決定織物透溼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纖維板的吸溼還同溫度有關。在聽溼過程中,纖維吸溼後要放也一定的熱量,使纖維集合體的溫度有所升高,纖維內部的水汽分壓升高,減小了纖維內部同外部水分濃度的梯度,使纖維吸溼速度和擴散透溼速度減慢。纖維的擴散係數會隨溫度的升高而呈指數增大,在吸溼時這種增加更為明顯,因此溫,溼度的增加會使織物內纖維的傳溼能力加強。
從吸溼或放溼的速度來看,一般表現為開始較快,隨吸溼或放溼的增加而逐漸減慢,最終達到吸溼平衡。但過到平衡所需時間則與纖維自身的吸溼能力和纖維集合體的鬆緊程度有關。此外,吸溼後纖維的導熱係數將增大。纖維自身吸溼導致的透溼作用十分複雜,目前尚未有很完善的理論來定量描述。
2.織物厚度與覆蓋係數
織物的厚度與其溼阻有近似的。一般織物厚度越厚,織物溼阻越大。這是因為織物厚度越厚,水汽通過織物間的孔隙所走路徑越長。另外,實驗表明,織物孔隙率的變化對織物溼阻的影響是明顯的。
3.纖維的種類與填充率
在高溼或織物結構較緊密的情況下,水汽不再只是經過織物 中的孔隙傳遞而是由纖維自身進行傳遞,此時纖維的種類成為影響織物傳遞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纖維自身吸溼產生溶脹,使織物更加緊密,織物的透氣性減弱,依靠孔隙擴散傳溼作用減小;另一方面與織物 的截面積相比,纖維板的表面積是一個相當大數量級的量。纖維吸溼量較大時,水分通過纖維表面擴散即毛細管產生的芯吸作用得到了加強,成為織物傳溼的主要方面,織物孔隙率減小引起擴散透溼減小成為次要矛盾。因此只要織物 內纖維回潮率達到一定的程度,儘管孔隙減少使得織物內由空氣介質的傳溼量減少,但由於纖維自身的傳溼有實質幾天的增加,溼阻還是有可能減小。
而無論是纖維自身傳溼還是毛細管產生的芯吸傳溼都與纖維的親水性和纖維表面性能有密切的關係。試驗結果表明在相同緊密程度條件下,不同種類纖維的水汽溼潤阻與織物緊密程度的關係。顯然在緊密度較低的條件下,各種纖維織物的溼阻區別不大,當密度因子達到0.4或高於0.4時,對纖維表面不光滑、纖維截面不規則、吸溼性好的纖維,如綿、在羊毛而言,隨纖維集合填充率增大,織物溼阻增大幅度較小,織物溼阻與填充率之間線性關係良好。但對錦綸、氯綸、玻璃纖維等化學纖維而言,當填充率較大(孔隙率較小、容量較大)時,如填充率大於39%或孔隙率小於61%、織物容重大於0.98g/cm3(對玻璃纖維織物)溼阻將隨容重、填充率的增大(或孔隙率的減小)面急劇上升。吸溼性好的棉、羊毛等纖維織物的溼阻明顯低於非吸溼性纖維織物的溼阻,也就是說纖維親水性對織物傳溼性的影響是通過織物緊密度來決定的。
因此,對結構較為鬆散、空隙率較高的織物,在空氣相對溼度較低的情況下,無論其纖維是否吸溼,透溼以通過纖維間、紗線間縫隙的擴散為主;而在很小的程度上受纖維種類的影響,在空氣相對溼度較高的情況下,對吸溼性好的纖維織成緊密織物,纖維吸溼膨脹後使纖維間縫隙減小,擴散透溼的比例減小,纖維內的毛細管透溼比例增大,毛細透溼成為主要因素。
4.織物後整理
塗層或浸漬等織物後整理會增加織物的溼阻。因為它增加了水汽通過織物的路徑或堵塞了織物的空隙。然而,親水整理會使織物 的透溼性增加。拒水整理一般不影響織物的透溼性。
5.其他因素
一般織物液態水傳輸速度大於液面蒸發速率,織物內側有較小的縫隙孔洞使之易於凝結成液態水向外輸運,形成差動毛細效應,外側有較大縫隙孔洞使之易於滿足蒸發條件,有利於散溼。織物表面液態水的蒸發能力與織物厚度、孔隙率等關係不太密切,但與織物表面凹凸形態,特別是表面凹坑的尺寸和深度有密切關係,在一般情況,凹坑開口面積越大,曲率半徑越大,蒸發效率超高。凹坑的細節、風速、溫差等也有明顯的影響。(來源: 印染學習與交流、印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