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讚交際學:網絡上,我們用「贊」歸納一切曖昧

2021-01-08 觀察者網

本文綜合編輯《新周刊》記者鍾瑜婷《點讚交際學》、愛範兒作者陳一斌《網絡上,我們用「贊」歸納一切曖昧》以及虎嗅網王敏君Joe《在弱關係社區微博裡,「贊」這個功能值得存在嗎?》。

在熱播美劇《生活大爆炸》裡,Sheldon一本正經,告訴Penny一個他打算帶進棺材的秘密:「不久前,YouTube更改了用戶界面,本來是用星級來評價視頻,改成了點讚,我告訴人們我無所謂,但其實我很介意。」《生活大爆炸》第七季第一集的這個段子順手把YouTube黑了一把。

對此,YouTube給出的官方解釋是,在評星機制下,大多數人會點擊1分或5分,2分、3分、4分遭受極大冷落。YouTube發現,大多數人都不是Sheldon,他們只需要情緒化態度,而非理性、客觀、邏輯的分析。

點讚已經逐漸跟理智無關。這個符號早已脫離設計者最初的想像,「喜歡」的本義早已枝杈蔓延,衍生出「朕已閱」、「嗨,你好」、「支持」、「調侃悲傷」等各類曖昧意味。這樣的方式看上去是方便了,但交流也變得更加碎片化。原本140字的微博,已經讓人只能閱讀140字的新聞,而概括了所有評價的「贊」,則讓人只能知道別人對自己一種態度。

原本方便我們表達的工具,如今反而讓我們變得不善於表達。

嘿,我正關注你,點個讚唄?

2009年,Facebook引入點讚。不需要思考,也不用敲鍵盤,只要手指輕輕一擊。一個數據顯示,超過52%的iGeneration(90後青少年)點擊了一次以上的贊。微信朋友圈興起後,贊也大行其道。

一個功能的好壞,重點要看這個功能滿足了用戶的什麼需求,滿足了產品的什麼需求,是否符合產品的總戰略。帶著這個共識,我們來看「贊(like)」剛開始出現在強關係社區Facebook裡,是作為一種用戶互動機制存在的:

Tony發了一張照片,我覺得很好,但一時又不知道說什麼,於是我點了贊,Tony收到後,感受到了我對他照片的喜歡。我和Tony之間很輕鬆的完成了互動。

Tom交了一個女朋友叫Lisa,Lisa是個社區活躍分子,每天發好多feed,為了表示對Lisa的care,Tom每天會在Lisa的feed下面給她評論,不論feed的內容是什麼。但是久而久之,Tom發現其實兩人之間沒有那麼多話好說的,想在Lisa的feed下面進行評論首先得想半天說什麼,浪費時間和精力,可又想讓Lisa感到他的關注,於是Tom很苦惱。有一天,Tom發現了「贊」這個功能,這下好了,在他沒有什麼話說又想讓Lisa感受到關注的同時,「贊」是個不錯的選擇。

「蜻蜓點水式的贊,意思是——嘿,我正關注你。」麻省理工大學的教授Sherry Turkle的研究證明,今天的人更希望用「小啜一口」的網絡社交方式,而不是大段的真實對話。

為什麼除了「贊」以外,就沒有別的態度可以表達?知乎上一個關於「點讚黨心態」的問題,有人歸納總結了以下幾種原因:1.心地太善良,很難對朋友的新裝修或新旅行視而不見,表示下「朕已閱」;2.好久不見,無話可說,但我還在關注你,不用回復了;3.確實說得不錯。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LarryRosen的看法更加樂觀。他在《點讚的力量:我們喜歡被關注》一文中寫道:每天數小時沉溺在Facebook等社交網站上的年輕人,數次「小啜」式地與人溝通,就像喝水一樣,雖然一小口水不能滿足你,次數多了,饑渴仍然會得到緩解。

但令人感到悲哀的是,Turkle發現,點讚行為對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了解並不起作用。點讚式的社交裡,親密感並不完整,因為它並不一定能轉為現實中的人際聯結。QQ上存在的類似點「贊」功能的「摸摸」,會不會一直摸到別人的心窩子裡去?某些時候,「贊」比「摸摸」更可惡,至少「摸摸」表達了一種安慰的態度,但那些在別人談起傷心事,卻因為貪圖一時方便而點「贊」的人,則讓這種表達安慰的方式,變得輕佻。

數據分析專家MoiraBurke也有類似的發現。他在《大西洋月刊》中撰文寫道:利用Facebook的點讚按鈕去跟朋友溝通,能夠有效地增加社會資本。但這種懶惰式的點讚按鈕,帶給人們的滿足感不如組合式的溝通方式:點讚加評論。擅長用組合溝通的人,能夠有效地減少孤獨感。相反,只喜歡點讚的人,孤獨感並無減少。

「贊」還有更加普遍的運用方式,那就是在別人談論什麼的時候,跟風表達自己的讚賞。在微信朋友圈裡,點讚的按鈕成了證明你自己存在的通行證。看到某位朋友的照片下一群朋友在點讚,你也忍不住點一個,以便提醒大家,你也是這個圈子的活躍分子,這種感覺真的好嗎?一位用戶在知乎上問:「如何減少微信朋友圈帶來的焦慮?」她發現,一旦有領導在朋友圈發狀態,下面點讚的都是同事,「我不想讓人覺得自己不合群」,這個小圈子讓她崩潰。

希望自己獲得關注雖然是人的天性,每一次贊都意味著有一個真實的人在後面關注,但「關注」僅僅是淺層次的情感交流。當你過生日的時候,你希望收穫一堆贊,還是希望別人認真地寫幾句話,表達祝福?用輕佻的方式表達情感,只能讓我們對感情愈加不認真吧。

點讚引發嫉妒

假期出遊,你往朋友圈裡發照片,然後每隔五分鐘,你會去刷刷點讚數。

人們總是希望在社交平臺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研究證明,自卑者和高度自戀者每天在Facebook上逗留1小時以上。「如果我們只是想變得快樂,很容易。但我們想比別人更快樂,這很難。因為我們總是以為別人比我們快樂。」顯然,網絡社交世界讓孟德斯鳩描述的這個趨勢更加嚴重。德國柏林洪堡大學以及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的研究組發現,用戶們會比較自己和好友收到的照片究竟獲得多少個「贊」,點讚現象也成了引發嫉妒心理的原因之一。

網絡上還有「什麼樣的照片會被點讚」一類的文章

在《Facebook引發嫉妒心理:用戶生活滿意度的潛在威脅》報告中,研究者指出,社交網絡引發的嫉妒心理無所不在,會降低用戶的生活滿意度。被動瀏覽會讓人產生反感,用戶主要是在嫉妒別人的幸福生活、度假方式和社交活動。三分之一的人在瀏覽Facebook後感覺心情更糟,對生活更加不滿;而那些只是瀏覽卻沒有上傳任何信息的人受到的負面影響最深。

也不能怪朋友發的都是炫耀帖,因為真正的悲傷太難跟人分享。你能回想起在朋友圈看過真正的黑暗心理嗎?朋友圈裡大多「悲傷」,都離生老病死遠著呢,既微小又自我調侃,諸如「我的手機第三次掉馬桶了」、「胖到被誤會成懷孕,阿姨給讓座了」、「編輯催稿了,一個字沒動」……

就算是真正的「悲慘事故」,比如王菲的離婚宣言——「這一世,夫妻緣盡至此,我還好,你也保重」,多數粉絲支持的也是女神的淡定氣場。

有評論者稱,Facebook永遠都不可能做的事情,就是推出「踩」的功能。牆內外都一樣,在最大眾的社交平臺上,輿論導向一定積極向上。

 

點讚曝露個人特徵

點讚還有一個憂慮:手指輕輕一按,你便可能曝露了個人特徵,將隱私透露給不懷好意的商業公司、政府和身邊人。

車禍奪走了女主角瑪莎男友艾什的生命,瑪莎偶遇根據艾什的網絡社交痕跡塑造的一個機器人。英劇《黑鏡》第二季第一集的劇情如今有可能變為現實。英國劍橋大學心理測驗學中心的Michal Kosinski和他的兩位同事的最新研究證實,人們的許多個人特徵,諸如政治傾向、宗教信仰、性別、種族和性傾向,都可以通過他在Facebook上的「贊」進行預測。

Kosinski等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數學模型,依據5.8萬位美國Facebook用戶的「贊」記錄來預測他們的各項特徵和偏好。之後,他們將模型的預測結果與這些志願者的Facebook檔案信息以及通過在線測試得出的智力、人格和生活滿意度等信息進行比對。

結果,這個模型非常準確地預測參與者的性別、種族出身和性傾向。其性別預測正確率高達93%,95%的概率能準確識別黑人和白人,同性戀和異性戀的識別率達88%。同時,該模型對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進行識別的概率高達80%。但是,這個模型在預測戀愛狀態、藥物濫用以及父母離異狀況等方面的準確度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離異狀態的預測率為60%。與「父母離異」關係最大的幾個「贊」的內容是:「對不起,我愛你」、「如果我和你在一起,那麼我就只想和你在一起,我不要其他任何人」。在Kosinski看來,此研究結果的意義在於,「像父母離異這樣的生活事件,會給人們留下永久性的行為痕跡,而這種痕跡可以在網絡環境中被檢測到」。

Kosinski暫時也無法解釋,為何一些特殊的關鍵詞恰好能預測用戶的個人特徵。比如,「暴風雨」、「《科爾伯特報告》(一個脫口秀節目)」、「科學」、「薯條」這幾個關鍵詞最能有效地預測人的高智商,而另一端,「絲芙蘭」、「我喜歡成為一個母親」、「哈雷•戴維森摩託車」、「Antebellum(一個鄉村音樂組合)」則有效預測出一個人的低智商。

就算你沒有在Facebook上留下「支持同性婚姻」的痕跡,一些更隱晦的愛好譬如喜歡布蘭妮•斯皮爾或者《絕望主婦》,都一定程度上曝露了你的同性傾向……所以,點讚到手軟眼疲的用戶們得小心了,你們的個人隱私已經越來越受到威脅。

總而言之,「贊」用了一種含混不清、略帶曖昧的態度來概括評價,讓網絡千人一面。像這樣子用「贊」的方式,和常見的「呵呵」意義差不多:

「呵呵」二字在文字聊天中使用的頻率非常之高,特別是雙方都無話可說,又不好意思主動中斷談話,於是只能用這二字概括了內心的所有糾結。

如果將以上這段話中的「呵呵」換成「贊」:

「贊」一字在社交網絡中使用的頻率非常之高,特別是網友看見別人的帖子想評論又無話可說的時候,於是只能用這一字歸納態度上的所有含混不清與曖昧。

毫無違和感,是吧?

「贊」在不同社區的價值迥異

一般來講,在強關係社區裡,「贊」更多是在「用戶有互動需求但表達需求不強(表現為沒什麼話說,或一時不知道說什麼)」的情況下使用,而評論更多是在「有互動需求且表達需求也強烈」的情況下使用。「贊」和「評論」作為強關係社區裡的用戶主要互動機制,兩者在使用時用戶的心理模型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是互補的,一點都不矛盾。也符合強關係社區以用戶交流互動為主的總定位。所以,縱觀一些強關係社區——Facebook、微信、Qzone,「贊」的使用頻率都不是很低。在很好的滿足用戶需求的前提下,再用「贊」來收集數據達到公司的戰略。這種情況下,「贊」的設計是成功的。

在強關係社區中,「贊」更多的是用於用戶之間的交流互動,在乎的是人,而不是信息。在強關係社區中,「贊」的作用是「互動交流」而不是「信息認同」。

但是在弱關係社區中,我們更在意的是信息,是因為某個興趣或者某個愛好我才會對你感興趣,而不是因為對你感興趣才會對你的信息感興趣。那麼在這個時候,「贊」的作用主要是「互動交流」還是「信息認可」?

假設,Rich是我微博上的一個好友,但是我們並不熟悉,因為他發的微博很有意義我才會關注他。那麼在這個基礎上,當我有對他的互動需求時,一定是因為他的信息的某個話題,這個場景下,我會在去「評論」來闡述自己對這個話題的一些看法。由於我一定是對他說的一些東西有想法的時候才會有互動需求,那麼這個時候也必然會有表達需求。也就是因為有了表達需求才會有了互動需求。所以不會存在「有互動需求而沒表達需求」的情況。這時候,如果作為互動交流的一個功能,用戶沒有去點「贊」的心理需求。

所以,在弱關係社區中,「贊」如果作為「互動交流」機制出現的話必然是失敗的。但在弱關係社區中,「贊」如果作為「信息認同」的機制會怎麼樣呢?

微博「贊」功能為何該被拋棄

在知乎中,贊作為主要的也是唯一的「信息認同」機制是非常成功的,當然,這與它「重沉澱不重傳播的」定位和認同機制的唯一性有很大關係。

但是,在微博中,「贊」如果作為「信息認同」機制,卻是很失敗的。原因如下:

1,首先是「心理模型」的唯一性,導致只能有一種操作行為。比如,上面提到的交流互動時,就基本可以分為兩種心理模型:有互動需求沒表達需求,有互動需求也有表達需求。兩種不同的心理模型造成了兩種互補的操作行為:贊和評論。

2,在1的基礎上,導致如果有兩種操作行為的話,就會互相矛盾,給用戶造成幹擾。也就是同一種心理需求有兩種實現方式,那麼這兩種實現方式必然是矛盾的。

3,在有矛盾的情況下,必然是用戶對哪種方式更加熟練、更加習慣,就會用哪種方式。「轉發」要比「贊」早得多,用戶已經建立起了使用「轉發」的心裡模型,很難改變。自然「贊」就沒人用了。

4,「贊」的通知機制和「轉發」不在同一層級,相信微博用戶都有所體會,「贊」的通知機制隱藏得太深,往往是有人贊了我,我卻不知道。

由於以上四個原因,導致微博的「贊」的設計失敗。

微博應該怎麼辦?

1,經過以上分析,「贊」的設計如果想成功,必須是在作為「信息認同機制」的前提下。

2,而「信息認同機制」如果想做得好,必須確保它的唯一性。不然用戶會不斷在「轉發」和「贊」之間猶豫。「轉發」還是「贊」?想了半天,還是用熟悉的吧。給用戶造成認知心理負擔。

3,轉發是用一種產品功能實現多種產品目的:信息認同,信息傳播,信息生產(加自己信息的情況下);而相比較贊比較單一。

4,基於2和3,微博應該放棄「贊」這個功能。

5,「贊」和其他功能通知機制的不同權重,是否說明微博已經準備放棄?

相關焦點

  • 「點讚」用英語怎麼說?
    「點讚」用英語怎麼說?每一天,我們都會刷微博,刷朋友圈。看到喜歡的內容,會「點讚」。中文點的是「贊」,英語裡點的是「Like」。網絡上時刻在線的環境正在訓練我們的孩子以「點讚」的數量和留言評論的好壞來評價自己。今日份的英語小詞 ,期待大家的like.
  • Instagram試水隱藏點讚功能:你能接受一個不能點讚的網絡社交世界嗎?
    在注意力經濟時代,點讚功能具備的這份對注意力的聚集效應自然將其與資本聯繫起來,「點讚經濟」也應運而生。現任洛杉磯南加州大學傳播學院教授的曼紐爾·卡斯特在上世紀網絡誕生之初便已指出,於資本而言,「信息參與者越是多樣,網絡上臨界的群眾數量便越大,價值也就越高」。[9] 平臺和流量網紅二者都是點讚經濟效益的受益者。網紅經濟的誕生離不開點讚數對於其用戶號召力的證明。
  • 微信運動裡給你點讚的人,一不小心洩露了性格
    文/深藍有沒有留意過微信運動裡經常給你點讚的人?有人持之以恆,有人心血來潮,還有人是有原則,有規律的,通常分為以下幾類:圖片來自網絡一、看到步數超多點讚的。自然要去看一下走了多少步,順便收割一下被點讚的喜悅,會有很多人點讚。或許一邊點還一邊想,這傢伙今天不知道被誰拖出去拉練了,對了,這麼多步數,明天別忘了去他支付寶偷能量,哈哈!這類人一般就是一般人,從眾心理,對一切突出的加以崇拜,屬於看熱鬧型的。圖片來自網絡二、持之以恆給你點讚的。
  • Instagram新功能「悄悄點讚」開測,給你喜歡的Ta點個讚?
    現在,instagaram為了幫助暗戀男女吐露心聲、抒發情感,所以推出「悄悄點讚」功能。具體來說,這個功能就是你點的贊,除了發帖人,其他人都看不到。目前,該功能已經在加拿大、愛爾蘭、日本、巴西、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測試。與此同時,InstagramCEO Adam Mosseri 還透露馬上將在下周向美國地區的Instagram 用戶推送「悄悄點讚」功能。
  • 網絡流行語科普 不知評什麼式點讚是什麼意思?
    網絡流行語科普 不知評什麼式點讚是什麼意思?時間:2020-11-20 21:07   來源:禮儀之家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不知評什麼式點讚是什麼意思? 不知評什麼式點讚: 碰到一條略有趣味的朋友圈,評論牛 逼太誇張了,但評論哦又太冷淡了,不如點個讚吧。
  • 組圖| 用微笑為文明城市點讚
    組圖 | 用微笑為文明城市點讚 2020-11-23 1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絡名人株洲行 點讚株洲新發展
    27號,由市委網信辦主辦的全國網絡名人株洲行活動舉行。V走進株洲,先後參觀了株洲國際賽車場、國家新能源機動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湖南長城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等地,對我市開展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和溫暖企業行動的有力部署,連連點讚。
  • 2019,那些讓我們「點讚」的中國軍人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 題:2019,那些讓我們「點讚」的中國軍人 新華社記者樊永強、王東明、楊雅雯 這是一個致敬的年份:戎馬一生的英雄前輩,用行動詮釋了信仰的力量; 這是一個感動的年份:壯烈犧牲的鐵血戰士,用生命書寫著忠誠的誓言; 這是一個奮鬥的年份
  • 「六維看威海文旅Top10評選」邀你點讚!
    「六維看威海文旅Top10評選」邀你點讚!是那座山,那片海,那個港灣,那個村落,還是那棵樹....這一切都由你說了算!現在就拿出你的手機!參與威海文旅「六維」投票大作戰!更有機會贏取劉公島門票哦!「六維看威海文旅Top10評選」邀你點讚!在前期廣泛徵集的基礎上,主辦單位根據六大類別分屬的各領域特點,以歷史底蘊、生態環境、社會影響力、可旅遊體驗等為基礎評選條件,分別優選出15個候選項目供網友投票參考。整個評選周期共分為三個階段:1.
  • 颱風逼近,東興這些「最美身影」值得我們點讚
    颱風逼近,東興這些「最美身影」值得我們點讚 2020-08-03 1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際科學界「點讚」中國量子衛星
    國際科學界「點讚」中國量子衛星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 中國16日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國際科學界人士對此紛紛「點讚」,並從各自角度解讀了量子衛星的意義,以及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 點讚與吐槽——「春晚」文化的透視
    每年春晚播出前後,從導演人選到演員陣容再到節目安排,各種討論此起彼伏,點讚與吐槽成為春晚文化的新常態。遙想八十年代,中國人的文化生活和娛樂方式較為匱乏,影視審美閱歷更是欠缺。國門初啟,我們對港臺地區及歐美明星的表演充滿了好奇,所以他們的出現,總能成為是年春晚的噱頭。
  • 實用口語:「朋友圈」「點讚」英語怎麼說?
    不同於現實生活的面對面交流,網絡上的交流都要通過屏幕,所以網名也是screen name。   例句:May I have your screen name?我能知道你的網名嗎?   有人@你用英語怎麼說   群聊裡的人很多,聊天記錄很容易刷屏。如果要發送重要的消息給群裡的人,我們就會@他,但是@只是一個符號,沒有具體的單詞,用英語怎麼表達呢?   有人@你,換句話說就是有人在群裡提醒你了,mention是提到,所以有人@你的英文就是you were mentioned。這個表達非常的簡單,大家經常被誰@呢?
  • 中超現千古悖論:「世林點讚」被罰,孫世林被「世林點讚」罰不?
    中超現千古悖論:「世林點讚」被罰,孫世林被「世林點讚」罰不?4月15日下午,上海綠地申花客戰長春亞泰,雖然兩隊的比賽火藥味十足,可最終,最近有點流年不利的申花,仍然以3:2戰勝了主隊——且這還是申花11年來,首次在長春戰勝亞泰。
  • 點讚火爆!邀您繼續為候選四川「誠信產品」點讚打Call!
    網絡點讚專題頁面自10月15日上午9時正式上線以來,網友參與熱情火爆,紛紛為自己喜愛的候選四川「誠信產品」點讚!截至10月18日17時,點讚數已超60萬,評論留言上千條。  為「誠信產品」點讚網友熱情高  據了解,經省發展改革委組織相關部門對企業申報材料的資格完整性、合規性審核後,目前已有近600件候選四川「誠信產品」通過初選進入網絡展示點讚環節。
  • 「添加好友、朋友圈、點讚、拉黑」等詞用英文怎麼說?
    我們天天用的社交軟體想必大家已經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吧,關於這個,我們經常會提到的關鍵詞有:朋友圈、加好友、加關注、有人@我、點讚、刷屏等。那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真正的去了解過,關於小編提到的這些關鍵詞用英語怎麼表達呢?不知道別急,下面我們慢慢說。添加好友添加好友,其中主要的關鍵詞就是添加,所以可以理解成「Add」。
  • 無狀態點讚王思聰是怎麼回事 無狀態點讚王思聰什麼梗
    無狀態點讚王思聰是怎麼回事?無狀態點讚王思聰什麼梗?不少小夥伴在早上應該都看到了這條熱搜消息。下面,就隨琵琶網小編來了解一下!   無狀態點讚王思聰是怎麼回事?   3月22日凌晨,王思聰調侃了姿態復出的微博發出後,LPL選手無狀態COOL就點讚了王思聰的一條微博,引來了眾多RNG粉絲的不滿!   無狀態點讚王思聰什麼梗?   隨後還在直播的無狀態遭到了圍攻,噴子見縫插針引發口水戰。
  • 吉良吉影為你點讚是什麼梗 吉良吉影為你點讚意思含義及出處
    吉良吉影為你點讚經常會出現在評論區,很多網友不知道什麼意思,吉良吉影又是何方神聖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吉良吉影為你點讚是什麼意思,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吉良吉影為你點讚是什麼梗  吉良吉影為你點讚,現在多用這個梗來形容稱讚某物超讚,或者我炸死你的意思。
  • Instagram測試「屏蔽點讚」,想減少用戶追求點讚數的心理壓力
    【環球時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潘亮】沒有了贊的社交軟體你還想用嗎?臉書旗下的社交軟體Instagram正在7個國家進行「屏蔽點讚」測試,「理性思考還是公關作秀?」法國《快報》22日以此為題刊文稱,這個測試必將引發人們對於社交網「副作用」的嚴肅思考。
  • 點讚另類短文,作者站出闢謠:我們要結婚了
    自己旗下的電競團隊IG奪冠,遊戲方不搞活動,可以,自己花費百萬在微博上現金抽獎,並且這還只是第一波。被王校長的財氣折服。隨著王思聰知名度日益提升,雖不是娛樂圈的人,但是流量卻遠超許多娛樂圈的一線明星。今日,就連王思聰上午關注章若楠然後下午取消關注章若楠,都能成為熱搜。為此,我只有一句話想說,這中間的時間(中午),到底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