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我們正處在高級計算機的世界裡,而不是人類

2021-01-11 杯別幹活

技術發展太快了,交通規則完全機器人化,道路和路燈變成極其精確的計算機模型,社區防盜的攝像頭能錄到一對夫妻大半生的記錄,總覺得生活似乎每天都是一場高考,我們正處在高級計算機的世界裡,而不是人類。

羅嘯的答案說的挺好的,在ai越來越聰明,會潛入並且把人類綁在十字架上,鞭打著才能夠進化成ai時。人類的使命就真的和我們以為的未來社會的使命是一樣嗎?

想起比爾蓋茨做的演講,網易財經開發了一個全新欄目叫《it企業的未來...》,它將比較從《微軟傳奇》、《蘋果傳奇》和《谷歌傳奇》中選取未來中可能發生的不同公司。並邀請這些偉大的公司相關人士分享自己對他們公司的看法。

並邀請這些知名企業家.和所謂it大佬,對以下內容進行科普解讀。回到正題人類真的已經被開發出來能夠代替大多數人嗎?

人工智慧革命是不是要逼死人類?如果你覺得被開發出來能夠代替大多數人,你要做兩件事。大量的社會資源給其他人,然後大量的人工智慧接管他們的工作。

需要做一點程序猿的工作,一個無限重複性的電腦程式猿在未來要成為非常少數人的工作。但對於第一點,大部分能力越強的人本來就不需要為生計發愁,而大部分人工智慧並不會把他們淘汰。第二點,大部分人真的可以做到嗎?我猜大部分知名科技企業家可能做不到。

所以像英特爾,奔騰和晶片行業這樣的巨頭,在讓人工智慧代替人類工作這件事上可能有一些遲疑。對於第二點,「一個無限重複性的電腦程式猿」,就這個要求太過於嚴苛了,只有相當相當大的大腦機能才能夠做到。

當然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工作,時下最新的人工智慧程序猿的職業是電腦高手,其實是因為計算機領域有大量發展機會。尤其是在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的融合技術出現之後,電腦程式猿領域已經開始泡沫化了,資本大肆向電腦程式猿投資。

這不是說人工智慧不能夠代替人類,只是單純理論上而言。電腦高手這個看起來顯然遠遠超過人類一個數量級的職業。但是這個時代人類依然有很大的職業可以做,那麼基於我上面的結論,我們可以來說說回答這個問題。

反正我們現在儘可能的發展人工智慧,可以不用擔心死掉。人工智慧人工情感情感交流和語言理解協作。技術可以帶來改變,但不能改變未來。人工智慧的三大應用是基礎設施建設。這三個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只是服務的行業不同,分別是金融,服務業以及教育培訓機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人類正處在宇宙最貧瘠的無人區,我們將孤立無援
    趣味探索訊 在很久以前,人類祖先以為腳下的土地就是世界中心,太陽、月亮及所有星星都圍繞著這個中心轉動。然而,隨著天文學科的誕生,天文學家對宇宙的探索,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水平得以快速提升,這才發現地球是圓的,並且月亮圍繞著地球轉,地球圍繞著太陽轉。
  • 人類正生活在計算機的模擬中——科學家告訴我們世界是如何運轉的
    畢竟,人們周圍所有的感覺和視覺都是人類大腦神經網絡工作的結果。 換句話說,人們無法區分現實世界和虛構世界,也無法確定人類的世界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這就是為什麼說人類世界所有活動很有可能是高科技計算機模擬中的一種。
  • 星星那麼多,總有幾個角落裡存在比人類高級得多的文明
    也難怪大家的聯翩思緒,畢竟宇宙誕生了那麼久,而且還那麼大,星星那麼多,總有幾個角落裡存在比人類高級得多的文明。科幻作品作為目前人類想像力的巔峰,認為神級文明用蟲洞技術,在瞬間到達宇宙任何一個角落,且能夠把能量轉化為質量,實現自身的純能化。
  • 科技是把「雙刃劍」人類正處在轉折點!
    自從1945年人類發現了原子(物質)的秘密後,人類開始真正的進入了科學時代,以前的不可能,都變成了可能,計算機,電話,衛星,無線電的發明讓人類可以遠程通話,現如今人類可以在天上飛,可以用通訊網際網路手段通信,再也不用寫信,電燈的發明讓人們再也不用去點蠟燭,20世紀末人類的科技開始進步。
  • 石墨烯是人類打開原子世界,邁進綠色高級文明大門的鑰匙
    化石燃料的燃燒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人與自然界和生物界的矛盾越來越大,我們不僅要問人類將走向何方,如何才能找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回答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就在我們的生物界裡,生物界的各種植物,只要利用光合作用便可以合成自身所需要的所有物質,這種高效率的能量利用方式值得我們借鑑。人類什麼時候能夠像植物那樣靈活運用碳元素的特性,合理控制光合作用,那將是人類向高級文明進步的階梯。
  • 為什麼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正處在第六次生命大滅絕中?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冷眼人類走過了所謂的2012年「世界末日年」,也走過了被大家稱為的「2020年災難年」,然而聯合國又公開說明,2021年將是災難性的,什麼情況?難道我們還是沒有躲過災難?
  • 人類科技的極限——量子計算機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人類技術的發展源於我們對大腦,火以及尖銳物體的探究。當火和尖銳物逐漸演變成為發電站和核武器時,腦研究引發了科學技術(計算機技術)的革命。從1960年(20世紀60年代)開始,電腦的計算能力一直呈指數級增長。電腦正變得越來越小,同時計算能力變得越來越強,但這個過程即將到達它的物理極限。
  • 人類科技的極限——量子計算機
    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人類技術的發展源於我們對大腦,火以及尖銳物體的探究。當火和尖銳物逐漸演變成為發電站和核武器時,腦研究引發了科學技術(計算機技術)的革命。從1960年(20世紀60年代)開始,電腦的計算能力一直呈指數級增長。電腦正變得越來越小,同時計算能力變得越來越強,但這個過程即將到達它的物理極限。
  • 這一次,我們採訪的不是人類,是人工智慧
    今天,故事FM 在採訪了近千位人類之後,我們決定第一次和人工智慧「坐下來」聊一聊,聽聽「她」如何理解自己和人類的關係。下面有請我們今天節目的製作人也卜和人工智慧——微軟小冰。-1-和幾億人聊天的人工智慧為了做這期節目,最近我總找我家音箱裡的小冰聊天。
  • 量子計算機如何重塑人類未來
    若果真如此,人類的生死觀將會被徹底改變,瞬移將會變成我們日常的一部分,就像孫悟空,一個筋鬥雲飛出十萬八千裡。民間有句俗語:「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不要命的不怕光腳的。」當一個人為了做成某事可以不要命,那麼不管這件事有多難達成,最終也不會有太差的結果。英國詩人迪倫·託馬斯也有一句類似的名言「死亡也並非是所向披靡」,或許唯有如此,人類才能實現瞬移。
  • 虛擬遊戲世界裡我們是「玩家」,現實世界裡我們會是「NPC」嗎?
    隨著虛擬出的遊戲人物變得越來越真實,一些敏感的人心中出現了深深的疑慮,或者說是惶恐更為恰當,「如果人類可以開發出能夠亂真的虛擬世界,那我們的世界是否也是另外一個更加高級物種的虛擬化產物呢?!」不知你是否也這樣想過?真實與虛假的距離在哲學家眼中從來就不是無法逾越的,他們認為,人往往會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所「欺騙」。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命運或正被某無形力量控制
    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命運或正被某無形力量控制生活在太陽系,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而人們每每仰望星空,總是會發出類似的感想:我們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宇宙浩瀚無邊,哪怕是地球也渺小如塵埃,更不要說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七十多億人口。即便科技的力量十分強大,卻依然無法滿足我們探索宇宙的需要,所以時至今日人們仍然十分好奇,人類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 天文學家提出: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有50%以上機率是模擬的
    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是牛津大學的人類未來研究所創始主任,同時他本身也是一位哲學家,在2003年的時候他提出了一個假說,他認為人類生活的現實世界可能是高級文明編輯出來的計算機模擬世界,就像《黑客帝國》中那樣人類有可能是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中。
  • 總報告摘要:中國正處在邁向現代化關鍵期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重大成果《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總報告)》,從城市層面觀察中國經濟的時空變化及其未來走勢,並有所發現:一是從城市社會發展看,中國進入城鎮化後期,城市風險有所增加;二是從城市經濟發展看,中國處在邁向高收入國家的跨坎期;三是從區域關係看,中國進入城市區域榮衰的博弈期;四是從城鄉關係看,中國進入城鄉一體的轉折期;
  • 人類為什麼沒進化成高級文明?劉慈欣猜測:「能源」限制我們發展
    從地球誕生到現在,宇宙中發生過很多次災難,即使如今人類的科技在逐漸進步,但是宇宙中依然有很多現象是我們無法用科學解釋的。雖然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了上百萬年,但是從宇宙的文明等級來說,人類依然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文明等級上,雖然我們可以在地球上成為最高智慧生物,但是放眼宇宙中,我們卻顯得非常渺小。
  • 人類為什麼沒進化成高級文明?劉慈欣猜測:「能源」限制我們發展
    人類為什麼沒進化成高級文明?劉慈欣猜測:「能源」限制我們發展從地球誕生到現在,宇宙中發生過很多次災難,即使如今人類的科技在逐漸進步,但是宇宙中依然有很多現象是我們無法用科學解釋的。雖然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了上百萬年,但是 從宇宙的文明等級來說,人類依然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文明等級上
  • 高級文明生物生活在地心?科學家:人類絕對不是唯一智慧生物
    從古至今,民間一直有傳言,地底深處一直生活著擁有高級文明的神秘生物,它們覺得地表上的生物太過低級,從而不願出現在人類的面前。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科學家們對地心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地心沒有有高級文明生物生存。
  • 很多年後,我們才發現,我們現在正處在第二次太空競賽的開端
    今天我們中國有一件喜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就是探測器不是飛直線,而是飛一個橢圓的軌跡,從一個軌道切換到另一個軌道。這樣只需要兩次動力加速,一次進入轉移軌道,從近拱點開始,到達遠拱點時,再加力一次,從而切換到另一個軌道,這樣是最省油的。
  • 我們的世界很可能是計算機虛擬的,馬斯克為什麼這樣說?
    「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如果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算是一個視頻遊戲的話,那麼圖形引擎效果很棒,但情節很糟糕。------這是科技界大佬伊隆·馬斯克對我們這個世界的評價。這絕不是馬斯克的一時玩笑話。實際上,馬斯克個人非常相信我們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的理論。
  • 我們正處在所有電影愛好者的黃金年代?
    顯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電影改變了世界。從最初的低級娛樂形式發展至今,電影已形成了成熟的「第七藝術」,電影史學家菲利普·肯普在《電影通史》一書中講述了電影的演化和發展歷程,以編年史的手法展現了電影發展的歷程,從盧米埃爾兄弟1895年的首次公映到「後911時代」的美國電影、電腦動畫和3D立體電影以及新千年的歐洲電影,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現了世界各國的電影風貌及其多樣化的人文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