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照片贏佳能550D單反 | 免費發明信片贏大獎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
上海世博會畢爾巴鄂案例館
在佔地5.28平方公裡的上海世博園裡,僅有380平方米的畢爾巴鄂案例館顯得太渺小了。就現實來說,這座西班牙第4大城市與毗鄰上海的縣級市崑山相比,城市面積不及崑山的1/20,人口更不及後者的一半。
就是這樣一座不為中國公眾熟知的西班牙小城,6月底,一舉擊敗紐約、倫敦、墨爾本等77個城市,榮膺首屆「李光耀世界城市獎」。與其他城市規劃獎項不同的是,這個被譽為「城市界的諾貝爾」的獎項更看重城市的宜居程度,以及永續性的活力。
可許多觀眾並不理會這些。不少人進館之後,都直接跳過那段9分鐘的紀錄片,直奔出口等待蓋章。每到此時,畢爾巴鄂館館長何辰女士就忍不住要勸兩句:「別光排隊蓋章啊,邊看邊等,要不來一趟多冤?」還真有幾個小夥子聽勸,坐地下踏踏實實地看。看完後說「很震撼」,還「挺受觸動」。
畢爾巴鄂館的陳設相當簡單,只是用幾塊巨大的黑色隔板隔出一塊靜謐的空間,其中著力展示的是一場「城市革命」——歷經30年,畢爾巴鄂如何從一座環境問題嚴重、工業結構陷入危機的城市,轉變為歐洲生活、旅遊、投資條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末日危城
在有著悠久歷史、同時又經歷著急速發展的中國,一部9分鐘的城市紀錄片能帶給觀眾的視覺衝擊力著實有限。在中國觀眾眼中,始建於14世紀的畢爾巴鄂老城區還不夠古老,而新建的地鐵、音樂廳和五星級酒店也算不得新潮。唯一能帶來些許震撼的是這樣一組鏡頭:在河岸旁的廢棄工業區,近百米高的煙囪轟然倒地;街道上,手持燃燒瓶的抗議者與防暴警察對峙;洪水漫過堤壩,摧毀了老城區的眾多遺存……
「還真有洪水啊?」人群裡傳來議論的聲音,有人說這簡直像電影《2012》裡的末日圖景。
這些都是真實的影像記錄。據館長何辰介紹,早在19世紀,畢爾巴鄂就已經成為以礦產和鋼鐵為主導的工業中心,隨著財富的積累和對英國的鐵礦石出口,畢爾巴鄂曾在歐洲工業革命時期達到其巔峰,成為西班牙北部重要的鋼鐵與航運城市。
在這座以鋼鐵聞名的城市裡生活著一群非常慷慨而又追求完美的市民。
歐洲流傳著一個關於畢爾巴鄂人的笑話。一個孩子胳膊摔斷了,父親帶他上醫院。醫生說:「哎呀,這要打個石膏。」這位父親很不高興地說:「我們是畢爾巴鄂人,怎麼能打石膏呢?至少得上個大理石的夾板。」這是在調侃畢爾巴鄂人「樸實的驕傲和完美主義」。
然而到了1975年,伴隨著製造業危機,這座城市進入衰落期,不僅帶來了高失業率,環境也日趨惡化。
「那時候,畢爾巴鄂的天是灰的,納爾文河的水是臭的,連紅瓦白牆的住宅也被燻成了黑的。」現年58歲的畢爾巴鄂人歐玫回憶道。
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成了壓垮這座城市的最後一根稻草。1983年8月26日,適逢當地的傳統節日,許多人在街道上慶祝狂歡。一開始河水漫過堤壩的時候,人們還在看熱鬧,很快洪水便淹沒了低洼的老城區。當時懷孕待產的歐玫站在4樓的陽臺上,眼瞅著桌子和汽車在水面上漂。住在她樓下的一位老人,奮力在房頂上開了一個洞,把腦袋探出去,才活了下來。古老的「七條街」,曾是最有味道、歷史保留最完整的區域,但洪水一夜之間席捲了這裡的一切。
當時的畢爾巴鄂人,幾乎被持續的經濟衰退與洪水的雙重危機擊潰,甚至對生活的前景也失去了信心。
此時,城市的管理者開始調整經濟結構,試圖從重工業轉向服務業、通訊業和旅遊產業。在完成了初步的改造之後,怎樣吸引遊客成了最大的難題。「當時畢爾巴鄂已經穿戴整齊了,卻沒想好要去哪裡。」一位市政官員回憶說。直至上世紀90年代,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與位於紐約的古根海姆博物館達成協議,要在畢爾巴鄂建立一座分館,以此吸引歐洲眾多的藝術愛好者。後來,新建的這座古根海姆博物館被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之一。
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市民同樣面臨著轉型。洪水摧毀了他們經營多年的酒吧,失去生計的歐玫自此經營起一家富有藝術氣息的服裝店。在一件賣得很好的T恤上寫著這樣一句話「what remains is future(剩下的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