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引力波的化石,能找到被埋藏在黑暗中的宇宙真相嗎?

2021-01-13 騰訊網

近年來黑洞、引力波當屬前沿熱點研究。可是人們很容易發現,目前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總是來源於雙黑洞合併或中子星合併這類極端的天體事件,並未探測到更為常見的雙星運動所輻射出的引力波;而更吸引科學家的,甚至可以解釋宇宙起源問題的原初引力波也不見蹤影,主要原因就在於觀測能力的限制。但這沒有阻礙科學家的腳步,上天入地,多個引力波探測項目已經起航。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了解更多的宇宙信息,甚至拿下物理學聖杯——量子引力。

撰文 | 董唯元

2015年9月,人類首次捕捉到了引力波,LIGO這種巨型幹涉儀也隨之名聲大噪。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如今這種臂展數公裡,精度達到千分之一質子半徑的工程奇蹟,已經在全球鋪展成LIGO-Virgo網絡。美國境內的LIGO Hanford和LIGO Livingston,義大利境內的Virgo、德國境內的GEO600,這幾處站點目前均已完成建設並已互聯組網。未來LIGO-Virgo網絡還將納入日本境內正在建設的KAGRA,以及印度境內將規劃建設的LIGO India。

全球引力波探測站點丨圖源:LIGO-Virgo

這些探測裝置之所以如此龐大,完全是因為引力波的頻率太低、波長太長。就以編號為GW150914的首個實測引力波為例,它的頻率只有約150Hz左右,其傳播速度是光速,即30萬公裡/秒,所以波長足有2000公裡,相當於地球半徑的三分之一。

即使擁有數公裡的臂展,LIGO這類建造在陸地上的幹涉儀也只能探測引力波中頻率最高,波長最短的那些部分。這也是為什麼如今我們但凡聽到引力波,幾乎必然聯繫到黑洞合併或者黑洞吞噬中子星這種較為極端的情況。因為只有這類極端事件,才能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巨大能量,從而產生出如此高頻的引力波。

產生GW150914的那次黑洞合併過程中,其瞬間達到的輻射功率峰值,是可觀測宇宙中所有發光物質輻射功率總和的十倍。即使如此,當它跨越13億光年的距離,在2015年掠過地球的時候,只有臂展4公裡的LIGO Livingston和LIGO hanford成功探測到了信號,而臂展只有0.6公裡的GEO600卻未能發現。

位於美國的LIGO Livingston,單側臂長4公裡丨圖源:Caltech/MIT/LIGO Lab

然而宇宙中這類高能極端事件並不常見,2019年4月至10月LIGO-Virgo火力全開的半年裡,一共也只探測到39次,平均大約每兩周3次。其中編號為GW190521的引力波,因發現了處於「質量禁區」的黑洞而使LIGO-Virgo再一次成為新聞焦點。(參見 《LIGO-Virgo發現所謂『不可能』黑洞,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LIGO-Virgo的可感頻率範圍大約在10-1000Hz,這一範圍之外還存在著大量頻率更低的引力波。比如宇宙中隨處可見的雙星系統,當他們相互繞行時,就會向外持續輻射引力波。只不過那些引力波的頻率都在10Hz以下,波長起碼有幾萬公裡,有些低頻引力波的波長甚至可以達到光年量級,以LIGO的臂展長度很難探測到。

既然地面上的幹涉儀尺寸不夠,最容易想到的一個辦法就是在太空中架設超大型幹涉儀。歐洲空間局的LISA計劃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該計劃是在太空中架起一個三角形的幹涉儀。與LIGO這樣的地基幹涉儀相比,LISA計劃的天基幹涉儀工作原理並無二致,主要區別就是尺度要大得多。

LISA計劃示意圖丨圖源:維基百科

LISA計劃發射三顆人造衛星,其實應該說是「人造行星」,因為這三個設備並不是繞地球運動,而是跟隨地球一起繞太陽運動。起初的規劃中,三個設備相互距離500萬公裡,後來縮小為250萬公裡。即便如此,這個距離仍是地月距離的6.6倍,雷射從一個設備走到另一個的時間超過8秒。

這個巨大的天基幹涉儀預計將在2034年開始工作,可以探測10-1-10-6Hz頻率範圍內的引力波。在這個頻段,就可以對一些宇宙中大質量雙星系統的日常行為進行持續「跟蹤」,而不再像LIGO那樣只守株待兔地等著宇宙中偶發的大型碰撞事故。

天基幹涉儀探測引力波的原理示意圖丨圖源:維基百科

對於頻率更低的引力波,以目前的技術手段,很難再用簡單放大幹涉儀尺寸的方式進行探測。除非我們有能力架起比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更大的幹涉儀,否則想探測那些波長在光年量級的引力波,就得另闢蹊徑。

不過這難不倒機智的科學家們,他們居然在宇宙中找到了一種天然工具,可以用來探測頻率在10-6-10-9Hz範圍內的引力波。這種天然工具就是那些宇宙中自轉周期在毫秒量級的脈衝星,而利用這些脈衝星進行探測的方式就是PTA(Pulsar Timing Array,脈衝星計時陣列)。

脈衝星計時陣列工作原理丨圖源:Astrobites

那些由高速自轉的脈衝星所發出的電磁波,像燈塔的燈光一樣以固定的頻率掃過地球,在地球上觀察到的脈衝周期相當穩定。然而當有引力波經過時,電磁波的路逕行程會受到影響,所以在地球上觀察到的脈衝周期也就會出現細微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本身具有一定周期性。

比如,當我們察覺到一顆原本周期為5毫秒的脈衝星,在2010年的脈衝周期最小,比正常值降低了20納秒;而在2020年的脈衝周期又達到最大,比正常值升高了20納秒,那麼我們就可以推測出,在脈衝信號的路徑上,掠過了頻率為1-9Hz(10年震動一次)的引力波。

當然如果我們只盯住一顆脈衝星測量的話,即使探測到這種變化,也無從知曉引力波來自哪裡又去向何方,所以需要在不同方位同時觀測多顆脈衝星,才有可能分析出這種低頻引力波的大致傳播樣貌。

最早的PTA數據採集已經於2005開始,當時只有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的Parkes射電望遠鏡跟蹤觀測,後來歐洲和北美也都陸續開始了PTA觀測和數據收集。不過由於PTA需要在數十年的時間跨度內進行數據分析比較,目前還尚未有較為明確直接的引力波記錄公布。

引力波波譜及其探測手段丨圖源:Caltech

無論每秒振動上百次的高頻引力波,還是若干年才震動一次的低頻引力波,都還是引力波「活體」。而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還凍結著一種幾乎完全不振動的特殊引力波。或者說這種引力波的波長達到了可觀宇宙的尺度,其振動周期與宇宙的年齡在同一量級。這些引力波是宇宙剛誕生時由暴脹過程所產生的一種充滿空間的引力波,所以被稱為「原初引力波」。

根據暴脹理論,宇宙創生之後從10-36秒到10-32秒這段時間曾經歷過極快速的暴脹期,正是這個暴脹過程從理論上漂亮的解釋了宇宙學的很多疑難問題,已是今天宇宙學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頂梁柱,但模型理論本身卻依然面臨諸多挑戰。由於尚未找到「宇宙為什麼會暴脹」的合理答案,學界對這個模型一直存在爭議。如果能夠通過觀測發現「原初引力波」,相當於找到了暴脹過程確曾存在的鐵證,對宇宙暴脹之謎的破解無疑將有極為重要幫助。

探測原初引力波的原理和方式,與LIGO、LISA或PTA有根本性的不同。由於暴脹過程中,整個時空都以超光速拉伸,引力波作為時空本身的漣漪,傳播速度僅為光速,所以原初引力波實際上無法暢快的四處傳播,而是被牢牢地封印在宇宙的時空背景之中。如果說LIGO、LISA和PTA所探測的是活體的引力波,那麼探尋原初引力波的工作則更像挖掘古老引力波的化石。

2018年由普朗克衛星所拍攝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偏振分布情況,黑色短線方向代表偏振方向,長度代表偏振幅度,背景顏色代表溫度分布丨圖源:ESA

那些原初引力波的化石就隱藏在遍布宇宙各處的2.7K微波背景輻射之中,更確切地說,是蘊含在背景輻射的偏振譜中。然而從複雜的偏振譜中,準確找出歸屬「原初引力波」的貢獻成分並非易事。在美國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Amundsen–Scott)的 BICEP小組(Background Imaging of Cosmic Extragalactic Polarization,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就是專門從事原初引力波的探測。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的偏振譜包含「E-模式」和「B-模式」兩大部分,這裡的E和B是借用電磁場中的電場強度E和磁場強度B來比喻,前者代表無旋度場,後者代表無散度場。

其中「E-模式」強度較大,相對容易探測,早在2002年就已經被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在南極設立的觀測站DASI成功探測到。可惜「E-模式」偏振並不能證明原初引力波的存在,那些只是早期宇宙等離子濃湯中發生湯姆遜散射的自然結果。

另一方面,「B-模式」成分也不能直接斷定原初引力波的存在,因為在引力透鏡作用下,「E-模式」也可以變形成「B-模式」。2014年3月,美國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的BICEP二代望遠鏡曾宣稱找到了歸屬原初引力波的「B-模式」偏振譜。不過很快就有研究者對數據結果提出質疑,半年後,ESA的普朗克衛星收集了足夠數據,證明這些「B-模式」成分都是由銀河系內的塵埃造成的假象。

此後BICEP項目組對數據結論更為謹慎,設備也屢次更新升級。2020年10月底,這個項目組的成員克服了疫情困難,又完成了觀測設備的最新一次升級。

位於南極的BICEP觀測站丨圖源:維基百科

我國的原初引力波探測工作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導,於2016年啟動,計劃在青藏高原建設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觀測站。由於選址在海拔525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所以這個計劃被命名為「阿里計劃」,基座部分已經在2019年完成。

2019年建成的阿里原初引力波觀測站基座部分丨圖源:中科院高能所

對原初引力波的研究,其意義遠不止於驗證暴脹理論模型是否正確,更是幫助我們認識極早期宇宙的關鍵信息來源。在宇宙大爆炸過程中,原初引力波的產生幾乎早於其他任何能量形式,早在電弱作用融合一體、物質與輻射尚未分離的時候就已經存在。所以原初引力波當屬這個宇宙裡閱歷最豐富,見識最廣博的角色,那些早期的經歷都已被原初引力波小心地記錄下來。

在起初數萬年密不透光的「宇宙黑暗時期」,全宇宙的樣貌數次巨變。等到「黑暗時期」結束,第一縷光可以從容射向遠方,我們從微波背景輻射中所能夠看到的,只是宇宙38萬歲的樣子。幸好原初引力波在這張照片中悄悄留下了自10-32秒甚至更早時間開始,直至宇宙38萬歲的所有印記,才使我們有機會藉機認識更早期那些被埋藏在黑暗中的真相。

宇宙暴脹過程產生的引力波使微波背景輻射帶有偏振特性丨圖源:維基百科

如果有朝一日能夠解讀其中奧秘,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宇宙的產生和演化機制,而且鑑於早期宇宙的極端條件環境,原初引力波更能直接引領我們深入認識對稱性破缺、希格斯機制等基礎物理問題,乃至指引物理學的最高聖杯——量子引力的可能方向。

相關焦點

  • 新疆將進行恐龍化石挖掘活動 探秘十大懸疑
    奇臺縣恐龍溝長約5公裡,位於準噶爾盆地腹地火燒山油田東北60公裡處,是一條南北走向的山溝,因出土過恐龍化石而得名。  此次奇臺恐龍溝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確定為全國兩個挖掘地點之一。8月27日,中央電視臺10頻道將對奇臺恐龍化石挖掘全過程進行4個小時的現場直播,這將是世界上首次對大型恐龍化石挖掘現場進行的直播。
  • 愛因斯坦預言中了!引力波「捕手」將出現,它能捕捉引力波
    1916年,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提到一個神秘的詞——引力波。什麼是引力波呢?在愛因斯坦的預言中,愛因斯坦表示,引力波就是時光彎曲中的漣漪,它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開始,以點為中心向外不斷輻射傳播信息和能量。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能探測量子引力嗎?
    物理學的兩朵「烏雲」實際上會是一朵嗎?圖片來源:SXS, 模擬極限時空項目Tl;dr: 不太可能,但也並非絕無可能。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質量加速發出引力波。在做出這個預言的一個世紀後,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團隊宣布他們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期待更多的發現,這些將以前所未有的準確度驗證愛因斯坦的理論。
  • 什麼是引力波,宇宙中引力波隨處可見嗎,探測引力波動的意義
    什麼是引力波呢,我們往池塘裡仍一顆石子,產生的波紋就類似引力波,引力波很脆弱,一般的引力波我們根本無法探測到。黑洞在宇宙中其實也沒有那麼神秘,但在我們的眼裡就顯得就有些不一樣了!那是因為我們太渺小了!那麼宇宙中除了黑洞外其它的星體就不產生引力波了嗎,也產生但是當引力到達地球時,基本上已經沒有能量了,就算現在設備已經很先進了,但是也無法探測到!引力波隨處可見嗎?
  • 《我的世界》如何才能通過藏寶圖找到埋藏的寶藏?這些技巧不錯!
    《我的世界》MC埋藏的寶藏不太容易找到?你們可以試試這些技巧!《我的世界》如何才能通過藏寶圖找到埋藏的寶藏?這些技巧不錯!在沙盒遊戲《我的世界》裡面,埋藏的寶藏是海洋版添加的一種特殊結構,這是玩家們在生存模式中獲取海洋之心的唯一途徑,主要是通過藏寶圖定位!
  • 劉慈欣《三體》中的引力波_深度報導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山西...
    最近,許多關於引力波的文章提到了劉慈欣的《三體》,美國人為他們的LIGO驕傲,晉人也能從《三體》中找到自豪。《三體》中的引力波源自怎樣的構思?春節剛過,筆者用郵件交流的方式同劉慈欣進行了探討——〖核心提示〗    最近,許多關於引力波的文章都要提到劉慈欣的《三體》,美國人為他們的LIGO驕傲,國人特別是山西人也能從《三體》中找到自豪。《三體》中的引力波到底是怎樣構思的?春節剛過,就同劉慈欣探討了引力波。幾次郵件往來,他都耐心、坦誠、樸實地給予解答,並沒有因為引力波而宣揚《三體》。
  • 引力波讓我們「聽」見宇宙暗處的秘密
    2015年9月14日,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信號,這一發現打開了人類觀測宇宙的一扇新窗戶。這次的引力波信號來自於13億光年之外的遙遠宇宙空間,由兩個黑洞碰撞併合所引發。這種情況下在時空中就好像有兩個東西在波動,時空的波動也會傳向遠方,這就是所謂的引力波。如何探測引力波?
  • 引力波很少被發現,為何各國如此重視?或將揭開宇宙起源真相?
    文/濤聲依舊引力波信號很少被發現,為何各國如此重視?或將揭開宇宙起源真相?人類目前為止探索宇宙的方式相對來說比較的「被動」,為何要這麼說呢?人類目前通過兩種望遠鏡來探測宇宙,一種是太空望遠鏡,一個是射電望遠鏡,簡單來說一個是看,一個是接受信號的,今天主要來說說信號這一件事,引力波是包含宇宙信息的一個重要信號,在愛因斯坦的理論當中,引力波的確存在,但是以前的人類科技收到了很多的限制,想要去探測引力波技術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科學家一直都沒有放棄。
  • 新發現找到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從木星開始由引力波尋找到最大黑洞
    四個世紀後,科學家們通過尋找引力波,正經歷著對黑洞認識的類似轉變引力波在搜尋以前未被發現的比太陽質量大數十億倍的黑洞時,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前天文學家史蒂芬·泰勒與北美納米赫茲引力波觀測站(NANOGrav)合作,通過找到精確的位置—
  • 恐龍的化石都能找到,為什麼科學家卻找不到人類祖先的化石?
    千萬年後,我們的骸骨是否能與恐龍那般,變為化石,供後世生物研究呢?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侏羅紀世界》,主要內容是科學家從恐龍化石中提取DNA,然後利用克隆技術,復活遠古時期的恐龍種族,創建了一個現代的侏羅紀世界。
  • 用引力波窺探宇宙 還需找到這些源頭
    近日,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科研團隊發表論文探討了外星人掌握製造引力波技術的可能性。他們稱,其他先進的外星文明應該會考慮設置引力波發射器,而只要將歐洲航天局計劃發射的雷射幹涉儀空間天線(LISA)引力波探測任務稍做調整,就可以將它變成能捕捉地外文明通信信號的探測器。這種方法的可行性目前尚不可知。
  • 文物部門根據手繪老地圖確定北京人頭蓋骨埋藏
    他表示,如果有更多證據證實,或者埋藏地點確定開發,他們都將派人進行跟進調查。一訪現場GPS定位當年埋藏地已成練車場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報告中提到的「河北食品進出口公司秦皇島分公司」。在大院裡,記者沒有看到任何與發掘化石有關的設施和人員。各個倉庫間不時有大小車輛往來,然而忙碌的人和車似乎與這項很可能震驚全世界的發現毫無關係。按照論文中提到的坐標,記者通過簡易GPS定位裝置找到了可能埋藏著「北京人」頭蓋骨化石的位置。如今這裡是一家駕校的練車場。在可能的埋藏位置附近,一群工人正在修建練車用的設施。
  • 引力波真的存在嗎?
    若傳聞屬實,廣義相對論最重要的一項預測將得以證實,讓人類進一步揭開宇宙奧秘。  自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後,無數科學家日夜尋找,就是沒有找到。為此美國在列文斯頓和漢福德建造了兩個巨大的引力波探測器,如今十多年過去了,仍然沒有發現。這使得引力波是否真的存在成為了一個縈繞在人們心中的未解之謎。  引力波為什麼這麼難找到?
  • 看待宇宙全新方式:引力波或可解決六大宇宙問題
    而如今,人類首次探測到了引力波——由兩個黑洞撞在一起而產生的時空漣漪,不僅證實了愛因斯坦近百年前對引力波的預測,還有更重要的意義。用史蒂芬·霍金的話說,引力波提供了一種人們看待宇宙的全新方式。  最近,《自然》雜刊發的一篇文章,講解了人類藉助引力波或可解決的六大宇宙問題。  黑洞真的存在嗎?
  • 黑暗森林法則是宇宙文明生存的真相
    黑暗森林法則含義與我們看過的很多科幻片中善良的外星人不一樣,劉慈欣在《三體》中設想的外星文明的道德高度是值得商榷的,他認為存在零道德的宇宙文明是完全可能的。黑暗森林法則是劉慈欣在《三體》系列小說《黑暗森林》中提出的,簡單點說就是在宇宙中不慎暴露自己位置的文明一定會被幹掉。從作者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假說;從小說的角度看,這就是宇宙文明生存的真相。
  • 鯊魚牙齒化石也有收藏價值,沙灘上就能找到
    圖中是一顆具有收藏價值的巨齒鯊牙齒化石。為什麼人們如此熱衷於收藏鯊魚化石呢?鯊魚牙齒真相:鯊魚牙齒有什麼特殊之處嗎?這將解釋為什麼人們收藏的鯊魚牙齒化石並不是白色,而是灰色、黑色或者棕色,呈現沉積物的顏色,牙齒會吸收沉積物中的礦物質,最終取代構成牙齒的齒質和牙釉質。
  • 《三體》中為什麼要用引力波?
    如果你讀過《三體》第三部《死神永生》,會對引力波出現時那幾行加粗的黑體字留下印象: 北美引力波發射臺被摧毀。 歐洲引力波發射臺被摧毀。 亞洲引力波發射臺被摧毀。 太陽電波放大功能被全頻段壓制。 引力波宇宙廣播系統無法回復,黑暗森林威懾終止。 這是全書中最為緊張的時刻!
  • 剛剛引力波被證實,外星人還會遠嗎?
    但也有聰明人士敏銳地嗅到了真相,畢竟,LIGO與引力波的關係一直都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人類所做的一切,就好像是朝宇宙汪洋投擲出情深意切的漂流瓶,期待著能與未知的外星生命摩擦出奇妙火花。唉,宇宙太廣闊了,人類太孤獨了,我們的外星人大兄弟依舊遲遲不肯露面。無線電在星際通信中應該算是非常落後的技術,而引力波的獨特穩定性,決定了它才是超遠距離通信的基礎。
  • 考古模擬器《恐龍化石獵人》預告 尋找被埋藏的化石
    今日(6月2日),模擬考古遊戲《恐龍化石獵人(Dinosaur Fossil Hunter)》公布最新宣傳影像,目前遊戲已在Kickstarter開啟眾籌,計劃將於2020年內正式發售。我們一起看看吧!
  • 宇宙十大悖論真相|你知道幾個?
    宇宙間有很多令人難解的事物,人類也正在一步步探求,宇宙還有很多的秘密等著我們去研討去發現,小編給大家帶來宇宙十大悖論真相盤點,希望能添加朋友們對宇宙的認識。下面就跟著小編一同來看看宇宙十大悖論真相:宇宙大爆炸黑洞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