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6月票房,最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票房成績,非《黑衣人:全球追緝》莫屬。上映11天票房不足3億,從目前趨勢來看不僅追不上《哥斯拉2》,恐怕連「X戰警」系列爛尾之作《黑鳳凰》都難得超越,如果最終收盤連國產青春片《最好的我們》都無法趕上,那更是裡外通輸。
坐擁「黑衣人」經典IP光環又請來「雷神」、「女武神」助陣的《全球追緝》,票房低迷實在有些「委屈」,不少觀眾發出感嘆,難道漫威超級英雄的號召力也不靈了?但如果進電影院看過本片的觀眾,相信大多會有一個想法:不低才怪。
作為一部科幻片,《全球追緝》既沒有在腦洞上做出「新文章」也沒有保留《黑衣人》系列的特色,槽點實在太多。《黑衣人:全球追緝》的票房低迷,只是又一次證明,沒有內容的科幻片,必定失敗。
感情戲份過多且無重點
科幻片中的感情戲大多點到即止,朦朧中更為誘人,能引發無限遐想。《鋼鐵俠》中小辣椒與託尼的感情戲份佔比極少,卻仍舊這對官配深入人心,《黑衣人2》中女主角與J的感情線如蜻蜓點水,卻影迷記憶猶新。
雖然科幻電影貢獻多個經典CP與精彩愛情戲,卻極少有科幻片將愛情當成主調,但《全球追緝》打破了這個套路。MIB保護地球使命、外星人與地球共生的神秘世界都成了「英雄探員」H與新人女探員M的戀愛背景板,這比《哥斯拉2》怪獸打架成主角相聚背景直白多了。
編劇似乎是個《雷神3》鐵粉,把雷神與女武神惹隱若現的關係在《全球追緝》中無限「圓滿」,但他似乎忘記這並不是一部《雷神外傳》。對於觀眾來說,更多的是想看到新鮮科幻元素。
愛情線喧賓奪主已經很有風險,遺憾的是《全球追緝》並沒有將愛情線塑造的代入感。作為一位閱片無數的電影老觀眾,可以感覺到編劇試圖將H與M設定為高智商新手治癒墮落男神,演繹一出相互成就的戲碼。
但在實際展現中卻漏洞百出,沒有抓住側重點,主角的行為也非常雜亂無章。每當兩人深情對視時,小七都忍不住產生「發生了什麼」的疑問,因為兩人碰撞出的火花,代入感太弱。
過度依賴主角光環忽略了細節塑造
將戲份集中在兩位主角身上的好處是讓演員粉收到福利,雷神(克裡斯·海姆斯沃斯)秀身材的鏡頭可能會讓迷妹激動萬分,女武神(泰莎·湯普森)打戲仍舊很有氣場。但《全球追緝》主角光環再大,也難獲得主流觀眾(科幻迷、IP粉)芳心。
將重點過度放在主角身上的同時,也忽略了細節的塑造,這一點與《黑衣人》三部曲對比尤其明顯。在三部曲中兩位主角存在感也很重,但以他們為主線的故事中有許多豐富元素,比如MBI兩任存在感極強的領袖Z和O,兩人一本正經的幽默性格讓觀眾忍俊不禁。
但《全球追緝》中除了兩位主角外,其他角色的存在感並不強,連兼顧反派BOSS的倫敦分局領袖T都未能豐滿起來,成為一個毫無新意的臉譜化人物。
細節設定對於科幻電影來說極為重要,一個小小的「角色」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魅力值,這一點《全球追緝》並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因為它塑造了一個可愛的外星人兵兵。
兵兵的搞怪、話嘮屬性為影片增色不少,最後實力開掛救女主也很出彩,只可惜故事的整體暗淡是一個桌球無法拯救的。
其實《全球追緝》在外星人方面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反派BOSS蜂獸的殘忍屬性,前女友Riza的性格展現甚至幻影雙煞的真實目的都有延伸空間,但劇情都選擇簡單帶過,膚淺的只留下打鬥。
最可惜的是片頭濃墨刻畫了小女主與小外星人的相遇,最終卻只是起了一個不算走心的用途,太過虎頭蛇尾。
疑問解答難引共鳴,總有隔靴搔癢之感
外星人設定虎頭蛇頭尚且可以算是腦洞不足,但《全球追緝》故事走向的虎頭蛇尾便難以推卸。男主角H出場時的勇敢與主線劇情開啟後的精神墮落生活糜爛,顯然是經歷過巨大的精神打擊。
但直到故事終結也沒有能夠引起觀眾共鳴的解釋,小七看完全片才後知後覺地意識到編劇是想用T洗去H記憶來解釋他的墮落,這個理由顯然不夠充分。
作為反派BOSS存在的T,既沒有黑衣人三部曲中蟲族、外星魔女、野獸鮑裡斯個性鮮明,也沒有展現出被外星人控制後的MIB探員精神。如何被外星人控制?被控制後的掙扎?這些原本可以好好發揮的疑問,連敷衍的解釋都沒有。
疑問未能解決,最終只會讓觀眾覺得隔靴搔癢,不知所云。
其實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影片核心問題還是編劇過於依賴IP與演員,這原本流量片常犯的錯誤,只是沒想到好萊塢編劇會用到黑衣人這個經典IP身上。而最終的成績也證明,沒有內容的科幻電影,是無靈魂的,依賴演員的電影,是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