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對於科研來說也是一樣,及時獲得前沿文獻,在研究的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
首先呢,需要對自己研究領域的文獻有個基本掌握,通常的方法包括:
用RSS工具訂閱關注的期刊或某關鍵詞的更新;利用學術工具(如Google Scholar或百度學術)進行跨庫檢索;利用HistCite等引文分析工具進行趨勢分析;當然還可以到各個資料庫中進行單獨檢索。
然而通常這樣操作之後,得到的還只是文獻的標題、作者、摘要等基礎信息,下一步就還需要把感興趣的文獻下載閱讀。獲取文獻有多種方法,例如:
研究者所在學術機構購買資料庫(通常都是天價年費),則可直接登陸下載;直接發郵件向作者求助索取;在Researchgate上聯繫作者並向其求助(這號稱是科學共同體的Facebook);在論壇等其他平臺上向已有這篇論文的其他同行求助。
這就體現一流大學/研究機構的優勢了,對於弱勢機構來說,下載一篇文章往往需要研究者自己支付30~80美元不等的費用,實在是有點讓人捉襟見肘,再說這些費用又一分都不會回饋給文獻的作者——亞歷珊卓·艾爾巴金(Alexandra Elbakyan),這位曾在哈佛大學從事研究的哈薩克軟體開發暨神經技術研究員認為這種由出版社利益獨佔的方式,很不利於科學交流和發展。於是她在2011年9月5日正式上線了Sci-Hub,這是一個只需要提供DOI編號,即可免費下載到文獻原文的網站。2013年開始,Sci-Hub與俄羅斯的教育書籍和檔案資料庫創世紀圖書館(Library Genesis - LibGen)合作,在文獻的獲取方面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然而,由於版權糾紛,Sci-Hub經常更換網站伺服器和IP,導致用戶體驗變差,要麼訪問不到網站,要麼速度很慢。
於是,知乎大神,中科大的Tsing用Python寫了一款不到500K的軟體:Sci-Hub桌面版:
軟體在知乎專欄中發布,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31809890
軟體的最新更新時間就在年前,最新版3.1的優勢包括:
體積小巧,不到500KB;綠色軟體,無需安裝,直接運行;可以支持Windows系統(包括WIN10)和蘋果Mac系統;自動匹配合適的Sci-Hub伺服器,無需再為找不到網頁而苦惱;界面與使用方法極其簡單。
這就是界面:
只需要輸入文獻的DOI編號,然後點擊Fetch PDF按鈕就可以了,隨後程序就會調用默認瀏覽器進行下載。作者推薦使用Chrome作為默認瀏覽器,我的默認是Microsoft Edge,效果也不錯。
個別文獻出現無法找到全文的情況:
我查詢了一下,原來某些Technical Papers雖然也有DOI編號,但卻即便在 http://dx.doi.org/ 裡也無法根據DOI查詢到文章,這種情況就要另謀他法了。
最後貼上一段作者給其他網友的留言,與君共勉:
我覺得Sci-Hub的網頁版和桌面版應該只作為下載文獻的輔助工具,而不是主要工具。我開發這個軟體的初衷也只是希望大家在遇到權限問題下載不了全文時才使用,而不是將所有的文獻全文都依靠這個軟體來下載。畢竟一個學術機構不可能什麼資料庫都沒有買吧,所以對於WOS上的文獻,儘量通過正常途徑來獲取全文,例如用Endnote來查找全文或者去文獻官網下載,實在下載不了的話再用SciHub桌面版即可。
最後要說的是,蘋果Mac版軟體我沒有試用過,感興趣的同學可直接到知乎專欄頁面中查看教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