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身高對NBA球員來說意味著什麼?尤其是那些猛然長高的NBA傳奇們。一個著名的傳說:
高中時期的麥可·喬丹麥可·喬丹高二,即1978年11月時,他就讀的蘭尼高中校隊教練、26歲的克裡夫頓·赫林,宣布了校隊名單:15名一隊成員,15名二隊。
一隊的十來個人是赫林的老部將,而且球隊偏矮,沒有一個球員高過1.91米。赫林認為15歲的喬丹球性出色,但投籃「將將令人滿意」而已,防守平庸,而且他只有1.78米。赫林決定:把勒羅伊·史密斯,2.01米的高二生,選進了一隊;麥可·喬丹,二隊。
在後來的許多傳記和傳說裡,喬丹被逐出了校隊——他自己實際上也很願意這麼說。
三十一年後,喬丹站在世界之巔,提起那些如數家珍的夙敵名字時,還提了一句「勒羅伊·史密斯」。這個高中大個子什麼都沒做過,除了被校一隊選中,但這個名字永遠被喬丹記住了。
當然,改變喬丹命運的,除了對史密斯的仇恨、每天六小時的訓練,還有這個細節:此後一年,他身高猛躥了13釐米,長到1.91米,然後,他的明星路才正式開始。
如果沒有那傳奇的「一年長13釐米」,他會怎麼樣呢?
皮彭要感謝大學時猛長的15釐米斯科蒂·皮彭他的搭檔斯科蒂·皮彭,有一個類似的段子:到高中三年級,斯科蒂還只是個1.75米、腿細如鉛筆的孩子,只能負責給球隊看守毛巾。
那時他最遠大的理想是:成為一家造紙廠廠長,再有輛二層房車。高中畢業時,他是個1.86米的後衛,沒有大學給他籃球獎學金。
最後,阿肯色中部大學問他肯不肯去,他覺得天上掉餡餅:皮彭一家終於有人能上大學了!他大一時根本沒考慮過NBA。校隊兩個球員受傷,他才幸運地加入球隊。他決心讀完大學,找份工作,給家裡寄點錢。
之後上帝眷顧了他:大二的他比高中時長了15釐米,多了36公斤體重。2.01米,99公斤。
於是命運改變了:他有後衛出身的技巧、速度和靈活,又有了高挑的個子。所以,他成為NBA史上最全面的小前鋒之一,不是偶然的。
類似的故事,井上雄彥先生編進了他的不朽漫畫《SLAM DUNK》。山王工業的河田雅史高一是個身高1.65米的後衛,一年間長了25釐米,打遍各個位置,於是精通各位置技術——這個還真不是虛編。克裡斯·波什、丹尼斯·羅德曼們都經歷過大幅度長高,都擁有一套「兄弟我雖然打的是內線,拼靈活卻也不輸外線」的本事。
「加強版坎比」一年長高20釐米安東尼·戴維斯高中比賽照最新的例子,自然是安東尼·戴維斯。
高中一年級時,安東尼·戴維斯1.83米。高二開始時,他長了一點身高,到了1.85米,升高三時,他到了1.93米。然後發生了可怕的事情:到高中四年級時,他已經是2.08米了。
此前,他是個「在邊角投投三分球的安東尼·戴維斯」,但這次突飛猛進之後,他成了一個完美的長人。
用教練科特·哈勒的說法:
「他從沒因長高而失去他的協調靈活,他依然能做他之前的那些事:傳球、投籃、運球——他就只是長高了!」
所以安東尼·戴維斯直到高中四年級前,都未成名,不像甜瓜和勒布朗,剛進高中就名滿天下。
一個芝加哥教練就把他介紹給了肯塔基大學的卡利帕裡教練。當時在電話裡,卡利帕裡聽到這麼串興奮顫抖的聲音:
「我們這裡有個17歲的孩子,1.88米的後衛,一年間長了20釐米,他會成為一個偉大的球員,還沒人知道他呢!」——卡利帕裡之後看了看戴維斯,然後給1996年NBA榜眼、2007年NBA年度防守球員馬庫斯·坎比發了個簡訊:
「我找到了另外一個你——不過和你不同,他還能投籃。」
——要知道,坎比也是進高中時1.88米,出高中時2.08米。事實證明,戴維斯確實比坎比出色:他們都修長高挑,能在三分線範圍內掃蕩,封蓋如霹靂,奔走如蜘蛛。
他們打中鋒但卻非真正的巨人嗯,所以一切乍然長高,都會有好結果嗎?等一等……
坎比、波什和安東尼·戴維斯這些猛然躥個子、靈活兼修長的內線,有個共同點:奔走如風,有中投有突破,但背身單挑能力,卻從未有過表現。
換言之:在進攻端,他們更多是突破手,是射手。很靈活,但不太能作為一個強隊的軸心——像大夢、鄧肯或鯊魚那樣。
理由?嗯,舉另一個例子:
大衛·羅賓遜大衛·羅賓遜,到16歲時已有超過0.9米的垂直起跳,但只有1.70米高。高中畢業時,他神奇地飛長到1.98米,與此同時,他的SAT成績1320分,讓他獲得了海軍學院的青睞。
他在海軍學院練習一切軍人的義務:規定時間遊泳一英裡、駕駛飛機、出海巡遊,在潛艇上幹活,以及跟他父親一樣,操作聲納。
在大學二年級,他再次身高暴長。20歲那年,大衛·羅賓遜長到了2.11米。於是他開始統治大學籃球賽場。
海軍學院教練保羅·埃文斯如是說:「沒幾個2.11米的中鋒有他的大手、投籃手感和奔跑。他可以在球場這端蓋掉一個球,然後跑到另一端去扣籃。」
到大學畢業時,他2.16米、107公斤、健美的上肢和只有78釐米的腰圍。當時NBA的說法是:他是個擁有後衛的投籃(高中練就的)、前鋒的速度(經常比全隊任何人都跑得快)、中鋒身高的怪物。
所以他可以在NBA前六年職業生涯,拿到得分王、籃板王、蓋帽王、年度防守球員、常規賽MVP和單場71分的神話。
但為什麼他從來沒能奪冠,甚至沒進過總決賽呢?1995年西部決賽,他甚至被身體素質並不如他的大夢摧毀了呢?
許多人歸咎於他性格太斯文,但波波維奇提出過一個看法:
大衛·羅賓遜並不是一個紮實的背身攻擊手。他的得分技巧偏重於中投、面筐突破、前場籃板補進和快速橫移的小勾手。你可以把他看做一個KG+波什式的中鋒。在常規賽,他的速率和靈活讓他的得分防不勝防;但在季後賽生死之際,就差許多了。
這也是為什麼鄧肯新秀季就開始接管馬刺進攻軸心,二年級就作為核心帶隊奪冠的理由。論身高、速率、經驗,羅賓遜都要高鄧肯一籌,但鄧肯是個更為純粹的背身選手。他沒有經歷過「突然長高」,他修煉過後衛技巧,但一直以來,鄧肯是作為一個內線球員,扎紮實實錘鍊自己本事的。
依照當時波特蘭媒體的說法:鄧肯比起羅賓遜,打法更像一個巨人。
身高驟增的傳說更適合當下嗯,究竟怎麼算一個巨人呢?
博古特和鄧肯比方說,看看尤因,看看鯊魚,看看博古特和鄧肯好了。他們不只是個子高,他們願意去禁區裡搏殺,不忌憚身體接觸,用背身、卡位、恰當的胳膊肘和下盤抵擋,爭取擠壓每一寸空間,在漫長的比賽中,逐漸壓倒對手,讓對手意識到「禁區裡是他的,我最好不要惹火他」
——這是波什、年輕時的KG以及現在的戴維斯,還不具備的東西。說直觀點,就是不夠硬——因為,很多球員長高之後,保留了靈活性的同時,還沒有學會用笨一點、糙一點的方式打球。
當然,您也可以說,在2015年,這個巨人日益稀少、內線集體拉出去投籃的年代,安東尼·戴維斯及其他「長著巨人身高、技巧卻是外圍球員」的靈活型長人,打得不夠糙,也不是壞事。
所以如果要「猛然長身高」,也許這個年代要適合得多。
別的不提,大衛·羅賓遜、坎比、KG這樣少一些背身強打做軸的技巧,卻身高腿長能跑能跳,防守能控制禁區,進攻能中投的,如果巔峰期趕上2015年夏天,個個都籤得下四年一億以上的合同。
說到底,這年代的規則,本來也不準備給傳統的巨人煞神們多少活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