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央部門所屬高校要合理確定分省招生計劃,嚴格控制屬地招生計劃比例,繼續向中西部地區和考生大省傾斜。
此前,部分駐滬高校在滬招生曾高達40%,浙江大學在浙江招生甚至一度高達70%,南大的江蘇生源也曾佔到50%以上,均超過了30%的既定門檻。
關於防範部屬高校招生本地化,教育部不是第一次呼籲。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要求「各部屬高校在屬地招生計劃超過30%的應逐步回調至30%以內」。此後,每到招生季,都有例行呼籲。
教育部為何要嚴控部屬高校屬地招生比例呢?事關教育公平。
部屬高校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國家隊,歸口到教育部等有關部委管理,多為985、211高校。
按理說,花的是國家的錢,歸口到各部委管理,當然應該招收全國各地的學生。但實際上,很多部屬高校地方化一度畸重,由此生出「北大是北京人的北大,復旦是上海人的復旦」之類的感嘆。
這無疑是教育不公。
舉個例子,在部屬高校招生本地化的背景下,河南、河北、江西、山西等省份的考生在填報志願時可能會面臨窘境,因為本省並無部屬高校,而又由於外地省份的部屬高校在招生時,傾向於在本省投放更多的招生指標,往往導致這些高校壓縮對上述省份投放的招生名額。
客觀而言,受限於教育部門的三令五申,部屬高校雖有屬地招生意願,但並不強烈。反倒是高校所在省區,為了留下更多的畢業生,也基於促進地方經濟、刺激消費等考量,已經成為了高校招生去本地化的最大阻力。
我們所說的「部屬高校」中,有很多屬於「部省共建」高校,高校在辦學過程中,需要駐地的支持,很多共建協議中也會明確要求高校增加對本地的招生。即便不明確寫入協議,來自地方的壓力也不可小覷。
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其建設國內一流高校的資金來源於教育部和上海市的撥款,其中地方撥款佔據相當比例(依據省部共建政策,教育部與地方通常按1:1的比例劃撥配套建設經費),在招生的時候地方必然會有相當話語權。
此外,部屬高校招生去本地化往往也容易遇到當地民眾的阻撓。
早在2016年高考前夕,江蘇就爆出家長維權事件。彼時,江蘇多地家長走上街頭,在教育廳門前舉牌反對,上書「反對減招」「一個都不能減」等字樣,以此向包括江蘇省教育廳在內的江蘇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陳情。
而事件爆發的導火索就在於教育部要求江蘇省教育廳劃出38000個高考指標支援內地。事件中,江蘇教育廳薄其芳還曾表示,「江蘇省作為東部的發達省份,也該為全國做貢獻的時候了,不能江蘇省教育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國家要求你做貢獻,你不去做,這肯定是不行的」。
不去評價這句話,但這個態度的確得罪了江蘇的家長,後來薄其芳的名字就出現在江蘇各個論壇上,罵聲一片,幾成江蘇家長公敵。
不僅江蘇,湖北也有類似案例。當民眾對「去本地化」不滿時,地方政府也不能不考量當地民意,儘快平息事態。也正因此,高校「去本地化」也就難以取得較大進展。
以上述江蘇各地家長集體陳情事件為例,抗議爆發之後,省教育廳就密集表態,表示江蘇高考招生力爭做到「三個確保」和「三個不減少」。
可見,在觸及到後代教育公平這件事上,補不足容易,但損有餘很難。
但客觀而言,雖然江蘇高校眾多,但相對其他省份,其一本錄取率又並不高,因此照顧中西部省份,拿江蘇開刀,實則是變相轉移了江蘇計劃生育、嚴控普職比例的紅利,使本就緊張的高考招生名額更加捉襟見肘。
其實,中國國情複雜多樣,並非所有地區的部屬高校都適合去本地化,應分情況對待:對一些優質教育資源集中、人口總量相對較少的省市區來說,在減招方面「步子可以邁得大一些」,而浙江、山東等優質教育資源相對較少、人口總量相對較多的省市區來說,在招生比例方面,可以相對放緩,以保障對本省考生的公平。
另外,單純以數字和比例衡量部屬高校本地化程度也有失公允。
北大、清華在京招生比例很少,從未超過30%,看起來並不算多,但北京人口基數較小,戶籍人口只有區區一兩千萬。更重要的是,北京名校資源集中,彈丸之地卻集中了8所985、20餘所211高校,這麼多高校疊加起來,放大了北京本地生源的高考優勢。
也許單所在京高校在北京投放的招生名額和比例並不多,但這些數字疊加在一起,一定是一個誇張的數字;再除以北京遠少於其他省市區的人口基數,一定又會得出一個誇張的比例。
從這個角度而言,北京最應該做出表率。更何況,經過十餘年的動態調整,除了京津滬等少數幾個城市,絕大多數省市區的部屬高校去本地化情況已大有改觀,基本已無多少壓縮的空間。
實際上,部屬高校招生「去本地化」並非不可得,在分省區招生的時候,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參考生源總數,確定在該省的招生指標,比如中國政法大學,在全國各地平均分配招生指標,實際上這也不失為一個相對公平的辦法,當然要達到這種程度也並非高校一方所能夠決定,高校所屬部委、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的努力也不可或缺。
回到此次教育部印發的通知中來,該通知同時還強調「打擊高考移民」。
在我看來,高考移民屢禁不止正是部分高校招生本地化催生的怪狀。試想,如果每個省份考生升學機率大致相同,有誰會犯得上花費額外的時間、精力去高考移民呢?
在打擊「高考移民」的同時,也可以將其看做檢驗去本地化成效的一大關鍵指標,「高考移民」往哪裡移,往往說明哪個地方去本地化不夠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