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29日報導俄新社莫斯科12月27日刊發題為《2020年震動世界的十件大事》的報導,報導盤點了這一年十件震動世界的大事件。全文摘編如下:
今年始於澳大利亞的災難性山林大火,導致超過30億隻野生動物死亡。接著,這片飽受苦難的土地又遭強暴雨襲擊。情況似乎已經不會更糟糕了。但疫情很快席捲全球,隨後是抗議、騷亂、衝突和不確定性浪潮。儘管如此,即將過去的2020年也不乏亮眼成績、科技突破和精神力量。
蘇萊曼尼遇刺
1月3日,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精銳部隊「聖城軍」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在飛彈襲擊中殞命。唐納·川普親自下令殺死「伊朗外交的灰衣主教」。為了報復,伊朗軍方對美軍駐伊拉克基地發動飛彈攻擊。1月8日,伊朗犯下悲劇性錯誤——擊落一架從德黑蘭機場起飛的烏克蘭客機,致使176人喪生。伊斯蘭革命衛隊司令道歉稱:「平生從未感到如此恥辱!」為了防止美國襲擊,伊朗嚴陣以待,防空系統進入完全戰備狀態。緊張局勢持續了一整年,所幸大戰得以避免。
在這起轟動性謀殺後,危機於秋天再現——這次遇害的是伊朗核計劃負責人穆赫辛·法赫裡扎德,這位核物理學家的汽車遭到遙控射擊。德黑蘭指責以色列是幕後黑手。美國沒有公開支持特拉維夫,但在謀殺發生後,川普強化了反伊調門。德黑蘭對外部壓力的反應十分克制。這個伊斯蘭共和國當局期待美國當選總統喬·拜登能讓美國重返伊核協議。倘若事與願違,則新的中東衝突將在所難免。
新冠席捲全球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7000多萬人感染、150多萬人死亡,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陷入停頓。待在家中自我隔離的人開玩笑說:「躺在沙發上拯救世界。」但許多行業的人並未停止工作,特別是奮戰在與傳染病作戰一線的醫生。中國、歐洲和美國設立野戰醫院,購物中心和體育場館被改造成醫院和停屍間。西班牙皇家馬德裡足球俱樂部球場被徵用,變身為醫療設備倉庫,而室內滑雪場「冰宮」成了西班牙最大的停屍房。在紐約,可容納數千具屍體的冷藏車直接停在城市街道,火葬場夜以繼日地運轉。
8月傳來好消息——世界上首款疫苗、俄羅斯「衛星-V」獲準註冊。接著,其他新冠疫苗也相繼問世。迄今為止,儘管致命病毒的傳播尚未得到控制,但成千上萬人有了獲救的希望。
全球經濟衰退
對全球經濟而言,這是衰退最嚴重的一年。相比之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黯然失色。最猛烈的打擊出現在上半年,許多企業由於隔離停工停產,交通、娛樂、旅遊、餐飲、酒店等服務業損失尤為慘重。各地封鎖重創能源需求,撼動石油市場。3月,「歐佩克+」協議破裂令形勢雪上加霜。聯盟成員國未能就減產達成一致,導致布倫特原油價格暴跌三分之一至每桶30美元(1美元約合6.5元人民幣——本網注),一周後跌至25美元。直到研製出疫苗的消息傳出,油價才得到提振。
令全球經濟陷入癱瘓的疫情讓人類付出高昂代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測,到2021年底,疫情造成的總損失將達7萬億美元。今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將收縮4.5%——這在近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滑坡。
「我無法呼吸」
「我無法呼吸」——非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的這句話成為本世紀初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種族暴動的導火索。5月,這名男子在被警察逮捕後身亡——他的頭被警察用膝蓋按在地上。疫情高峰,許多美國人喊著「黑人的命也重要」的口號走上街道。抗議活動也蔓延至其他國家。示威活動不時以打砸搶燒和趁火打劫收場。
事情發展到要求剝奪給警方的撥款和推倒奉行「不正確」觀點的歷史人物塑像的地步,比如西奧多·羅斯福、託馬斯·傑斐遜、克里斯多福·哥倫布。時尚界加強了與種族主義的鬥爭,越來越多的非裔美國人聲稱因膚色遭到歧視。非裔女性和印度裔女性卡瑪拉·哈裡斯當選副總統後,激憤稍稍平息。但當局仍需解決積累起來的問題。
大選撕裂美國
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堪稱醜聞最多的一屆。疫情、暴動、腐敗陰謀——候選人正是在這些新聞背景下爭奪選票。拜登參與競爭幾乎出於偶然:在南卡羅來納州的黨內初選前,他並非民主黨熱門人選。而正如觀察家指出的,川普原本有望連任,但新冠病毒讓經濟成就化為烏有。
競爭對手相互毫不尊重,比賽誰對俄中更強硬。選戰伴隨著對如下話題的炒作:一旦失利,川普將拒絕離開白宮。充滿紛爭的選舉撕裂美國社會,例如拜登的勝利在加利福尼亞州會引起歡呼,在德克薩斯州則招致抗議。兩名候選人的擁護者不斷集會和遊行。共和黨人一口咬定選舉不誠實,卻沒能在法院成功挑戰選舉結果。明年1月6日,國會兩院將審議選舉人投票結果,並宣布拜登最終勝選。
馬克龍掀起風暴
禁止在家私教、所有受邀來法的伊瑪目都要受到監控、所有宗教團體都要受到檢查——法國政府準備採取這些措施,以便在國內建立所謂「文明伊斯蘭」。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對此空前堅決。法國是穆斯林最多的歐洲國家,有近600萬伊斯蘭教信徒。
這一切都源於10月中學教師薩米埃爾·帕蒂的慘死。他因為在課上展示《查理周刊》漫畫被車臣籍青年斬首。公眾憤怒了:法國是世俗國家,把言論自由作為基本原則。馬克龍開始談論「伊斯蘭分離主義」。穆斯林國家則怒不可遏,宣布抵製法國商品。土耳其領導人雷傑普·埃爾多安質疑馬克龍的心理健康,巴黎則召回駐土大使以示反擊。
白俄政治危機
今年夏末、秋天甚至冬天,白俄羅斯都是在抗議、衝突中度過的。抗議活動是從8月9日總統選舉日開始的。當時,亞歷山大·盧卡申科在獲得80%的選票後再度當選。
歐盟和美國聲援示威者,對明斯克官方實行限制。11月,歐盟對盧卡申科及其親信實施個人制裁。白俄總統的主要對手斯韋特蘭娜·季哈諾夫斯卡婭在抗議爆發後不久流亡海外。她呼籲全國罷工,並對「與盧卡申科有關的商人和親近他的寡頭」設限。秋天,盧卡申科宣布憲法改革,重新劃分權力機關職權,但其內容至今不明。
納卡衝突再起
9月底,在停火近26年後,卡拉巴赫戰事再起。亞塞拜然軍隊向納卡地區推進,控制了加德魯特、菲祖利和贊格蘭。巴庫的行動受到土耳其支持,後者堅持以軍事手段解決爭端。莫斯科擔憂衝突國際化和中東武裝分子介入。雙方均有數千人死亡。
11月9日,葉里溫、巴庫和莫斯科籤署停戰聯合聲明。根據文件,巴庫收回了蘇聯時期亞塞拜然版圖內的大片領土。俄羅斯維和人員進駐卡拉巴赫,以幫助難民重返家園,並協助交換俘虜和死者遺體。
嫦娥五號登月
今年,中國朝著太空領先地位又邁進一步。嫦娥五號登月——降落在風暴洋北部呂姆克山附近,以採集月壤樣本,成為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探測器名稱頗具象徵性:嫦娥是中國神話中的月亮女神。中國的航天任務旨在揭示地球天然衛星的地質史。儘管中國是繼美蘇之後第三個徵服月球的國家,但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首個此類任務,這一點也得到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的承認。但這並非北京在太空取得的唯一突破。夏天,「天問一號」已啟程奔赴火星。
漫長的英式分手
今年年底前,歐盟將正式失去英國。形式上,該國已於2020年1月31日告別歐盟,接下來11個月,雙方就「離婚」條件進行協商。這個過程險些中斷,因為無論是在標準、市場準入,還是對英國人重要的捕魚問題上,都存在爭議。聖誕節前幾天,代表團晝夜工作,最終達成一致。
倫敦和布魯塞爾宣布的貿易協議還需雙方議會批准,但多半不會出現新的阻礙。無協議脫歐——這件英國人害怕了多年的事——終於沒有發生。
今年6月,西班牙巴塞隆納一家醫院的醫護人員將一名處於康復期的新冠肺炎患者帶到海邊進行康復訓練。(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