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雞湯奉上:
如果你的男朋友對你百依百順,從不拈花惹草。可能是因為他錢不夠。
眾所周知,猶太人是出了名的聰明,單說世界頂級理論物理學家,十有八九都是猶太人。而愛因斯坦就是其中的翹楚。然而,人怕出名豬怕壯,估計連愛因斯坦本人都想不到,因為名聲太響,他死後連大腦都被人偷了!
關係圖譜
猶太人都出了哪些名人?
1955年4月18日凌晨,76歲的愛因斯坦病逝於普林斯頓醫院。對於自己的身後事,他有明確的遺願:火化,不要宏大的葬禮,骨灰撒在秘密地點,不想被「封神」,也不想被膜拜。他的子女也遵照遺願將愛因斯坦進行火化,骨灰從某處撒在了德拉瓦河裡。
但誰也沒想到,才剛過去2天,愛因斯坦的兒子漢斯翻開《紐約時報》就看到了讓人震驚不已的消息:報紙頭版刊登著一篇名為《在愛因斯坦的大腦裡尋找關鍵線索》的文章,文中稱「愛因斯坦的大腦研究將用上最新的方法,以解答一個最大謎團——天才的秘密在哪……」
愛因斯坦
漢斯這才意識到,老爸的大腦竟然被人神不知鬼不覺地偷走了!而這個偷了愛因斯坦大腦的醫生,就是託馬斯·哈維(Thomas Harvey)。
時間回到4月18日凌晨,作為普林斯頓醫院首席病理學家的哈維,被指派去對愛因斯坦進行屍檢。當他一絲不苟地做完檢查,將內臟放回愛因斯坦空空的腹腔後,竟只用棉花填入了顱腔,而沒有將大腦放回去。
哈維在普林斯頓大學接受記者採訪
這事兒他做得滴水不漏,接到漢斯暴怒的電話後,才發現事情敗露。他想盡各種辦法解釋自己的行為,並鄭重承諾,將成為愛因斯坦大腦的忠實守衛者。最終,漢斯勉強同意了,但哈維的厄運也隨之降臨。
他的自作主張給普林斯頓醫院帶來很大的麻煩,對於公眾而言,「私留大腦」無異於食屍鬼的行徑,何況還是倍受崇拜的愛因斯坦的。醫院要求其交出愛因斯坦的大腦,並轉給更適合的神經學研究者,但他拒絕了。於是,哈維被醫院炒了魷魚。
1994年時的哈維,舉著一個裝有愛因斯坦腦組織的玻璃罐
失業後的他驅車去了費城,在那裡,他給愛因斯坦的大腦拍照,測量,最後小心地切成了240塊,每一塊都有編號,指明它位於大腦的哪個部位。切塊被包埋在火棉膠裡,又浸泡在福馬林中保存起來。隨後,他帶著愛因斯坦的大腦離開,不知所蹤。
46 塊愛因斯坦的大腦切片放在顯微鏡載玻片上永久展覽
就這樣,時間過去了23年,關於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沒有絲毫進展,而哈維輾轉於美國各地,不僅找工作四處碰壁,連一度威脅「要處理掉那個大腦」的妻子也和他離了婚。
也許,當初普林斯頓醫院的決定並沒有錯,他只是個病理學家,比較大腦的異同,找出智慧所居的地方,那是神經學家幹的事,但哈維再也回不去了。
得到愛因斯坦的大腦對於哈維來說似乎並不是什麼幸運的禮物,倒更像是個詛咒,由於他私藏愛因斯坦大腦的行為,哈維後來被醫院辭退、家庭破裂,而且,他再也沒能恢復在醫學界的地位。愛因斯坦的大腦也似乎被遺忘了。
直到1978年,一名年輕記者史蒂芬·列維開始追尋愛因斯坦大腦研究的成果。他找到哈維,但哈維顯然不歡迎這個不速之客,列維回憶說,哈維對他講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幫不了你什麼」。
在列維的追問之下,哈維勉為其難地向他展示了被藏在舊報紙堆中的玻璃片,玻璃片裡就是愛因斯坦的大腦組織。哈維進一步解釋,玻璃瓶裡放的是愛因斯坦的小腦、大腦皮層、主動脈血管。然後,哈維又拿出了一些編好號的半透明立方體,裡面漂浮著一些切片。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神經解剖學專家瑪麗安·戴蒙德在與哈維溝通後,拿到了哈維給她的4個樣品——方糖大小的腦組織。瑪麗安·戴蒙德在1985年發表文章,認為神經膠質細胞可能是讓愛因斯坦更聰明的原因,這篇文章被視為第一篇關於愛因斯坦大腦的學術研究。哈維似乎意識到,需要更多的人和機構來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他又將一部分大腦組織交給一些醫學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
瑪麗安·戴蒙德
瑪麗安·戴蒙德的研究主要依據的是:分別代表左右前額葉上段與頂葉下段的4片愛因斯坦大腦的皮質切片,經與另外11人的大腦切片做對照後,戴蒙德發現,愛因斯坦的左頂葉神經元(神經細胞)與神經膠質細胞的比例小於常人。神經膠質細胞是神經元的支持、營養和保護細胞。過去的研究表明,哺乳動物神經元與神經膠質細胞的比例,從小鼠到人有逐步降低的趨勢。這表明,神經元執行的功能越複雜,越需要神經膠質細胞的支持。
神經元與神經膠質細胞的比例小,就意味著神經膠質細胞多,反之則少。換句話說,愛因斯坦大腦左頂葉神經元與神經膠質細胞的比例小於常人,表明愛因斯坦大腦這個部位的神經膠質細胞數量多於常人,因此比常人更聰明。此外,神經解剖學顯示,頂葉下段皮質是聽覺、視覺、觸覺信息匯聚之處,頂葉下段受傷後,病人無法進行複雜的思考,閱讀、寫字、計算能力都會受損。愛因斯坦大腦左頂葉神經元與神經膠質細胞的比例異於常人,也反映了他頂葉下段皮質功能可能優於常人。
隨後,更多的研究被發表出來。1966年,阿拉巴馬伯明罕分校的神經學教授布裡特·安德魯發表了《愛因斯坦前額葉皮質研究》。他發現,在愛因斯坦的大腦皮質中,神經元密度比對照組的大腦樣本較高、更為緊湊,這或許說明,愛因斯坦的大腦能夠更高效地傳遞信息及處理信息。
1999年,來自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桑德拉·維特森教授在英國醫學界權威雜誌《柳葉刀》上發表研究成果稱,愛因斯坦大腦左右半球的頂葉下區域比普通人寬出15%,厚度上也比常人更厚。頂葉下區域主管了人的數學思維、運動想像力以及對空間的認知,這很有可能使得愛因斯坦具有異於常人的邏輯思維和空間認知能力的主要原因。
麥克馬斯特大學
2012年,著名的人類學家迪恩·福克斯也發表了研究結果,他分析了一組從前未發表過的愛因斯坦整個大腦照片,發現愛因斯坦大腦胼胝體要比常人的大腦胼胝體厚。胼胝體神經纖維連接著大腦的重要區域,如負責複雜思維與決策的前額葉皮質,因此愛因斯坦的大腦半球間的合作,顯然比常人要活躍許多。
儘管諸多研究結果說明愛因斯坦的大腦與普通人存在很大差異,但是也有不少研究認為,愛因斯坦的大腦和常人並沒有根本性的差異。
美國紐約佩斯大學的心理學家泰倫斯·海因斯在2014年發表論文,認為研究愛因斯坦大腦的科學家們都陷入了怪圈——非要找出不一樣來證明自己的結論。海因斯說,哈維本人就是這個怪圈中的第一個受害人。1978年,哈維也告訴列維「愛因斯坦大腦的各項指標到目前為止都顯示在正常範圍內。」但哈維一直沒有發表這個研究結果,他也在期待天才大腦的「不一樣」。
海因斯還在論文中列舉了上述如戴蒙德等人研究的數值區間問題,那些愛因斯坦大腦異於常人的數值,並沒有超出多麼明顯,都在合理範圍之內。
此外,海因斯認為,目前所有研究愛因斯坦大腦的學者都是對大腦切片進行研究獲得的,但大腦部分切片並不能代替大腦這個精密器官的多功能性,只針對切片做出的判斷,並沒有科學依據。
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d56795fd47fa20001d2dd2b
http://www.jint.cn/d470-3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