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是青春最美麗的底色,只有奮鬥才能展現青春的絢爛多彩。」4月4日下午,團省委邀請9位來自全國各地、不同行業的全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分別走進西安市第八十九中、西安交通大學和高陵縣等處開展「我的中國夢——奮鬥的青春最美麗」系列分享活動,與現場的1030名大中學生、大學生村官、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青年教師和青年公務員分享了青春追夢的奮鬥歷程和成長心得。
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某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學龍、烏魯木齊鐵路局庫爾勒電務段安全員尼紅、武漢理工大學團委副書記郎坤做客西安交通大學,結合各自工作、學習和生活感悟,同現場的交大學子分享了自己追夢圓夢的奮鬥歷程和切身感悟,並就大家關心的問題進行了交流互動。
「我的中國夢——奮鬥的青春最美麗」分享活動
李學龍學長介紹了自己的工作情況和求學經歷。他借用傑斐遜創辦大學的故事,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一定是中國夢裡最重要的因素。」並指出了教育與科技的密不可分。談及科研工作的經驗,他借用王國維的三段論並分別詮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立志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奮鬥階段;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成功之後的喜悅。他支出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志向。「我們的生活一直在面臨挑戰,所以我們一定要有目標。」立志之後進入奮鬥階段,「頭懸梁、錐刺股可能是很多科研工作者的常態,但我認為這是因為沒有找到做事的方法。並非埋頭苦讀就能學會知識,而要通過正確的方法來學習工作。」他多次借用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指出,能沉得下去和正確的方法是科研最重要的因素。他還教會同學們如何面對失敗,「一輩子受到的苦難是一勺鹽,放在杯子裡很鹹,放在大缸裡就很淡。所以要勇於嘗試。做了可能會失敗,但不做肯定不會成功。」
相比高科技的工程師們,尼紅坦言,自己只是在金字塔底層的操作技能型的小職工。由於從小對這份工作的憧憬,如願以償走上崗位的她對崗位十分珍惜。「對於一個從牧區出來的女孩子,這個崗位來之不易,我一定要想盡辦法做好這份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她時刻以標準化作業對待每一項工作,「在別人看來條條框框的規定,我認為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從來不會掉以輕心。」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她享受著其中的樂趣。不僅如此,她還十分善於發現、總結問題,開展科技創新,取得了很多的優秀成果。「經常有人問我在一個崗位上堅持工作20年會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但我覺得這是我個人夢想的實現,我對自己這些年來的成就很滿意。」她還提醒每一位學子,「無論從事哪一行,不要忘記自己的夢想就行。」
朗坤主要談到自己在讀書時做的事情。在大學一次偶然看到報紙中所報導的屋頂小學,在菜市場的上面建造,學生大多來自農民工子女,教學條件差,教學質量低。這時的她便萌生了自己的志願夢。「這些孩子也是祖國的希望,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這些孩子打開一扇窗。」然而,當她第一次跟校長提出支教想法時,卻被質疑,被回絕。於是她用最笨的方法證明自己——在一個月裡往返屋頂小學十七次。她的實際行動最終說服校長同意她的執教行動。既然承諾就要堅持,她看到孩子們生活上的苦難,又發起校內學生展開資助,為他們解決學費和生活學習上的困難,並組織學生到高校遊玩。「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夢想。」大學四年的業餘時間全部奉獻給了這些孩子,「這種快樂是做別的工作體會不到的,很純粹的快樂,我覺得特別值。」畢業後割捨不下志願夢的她,放棄了保研的機會,加入志願團前往貴州支教。那裡的孩子基礎特別差,朗坤就發明自己的方法,讓孩子們產生了興趣,學的越來越好,並找到了快樂和自信。現在的她的團隊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一千多人,越來越壯大。「農民工子女也承載自己的夢想,是祖國的未來,希望他們有一天可以在祖國的藍天翱翔。也希望在座的同學可以找到自己的夢想。」
除分享會外,代表們還與校領導座談並參觀校園,與老師同學們展開親切交流。
校園合影
據悉,「我的中國夢--奮鬥的青春最美麗」分享活動是共青團組織深入推進「中國夢」宣傳教育活動的重要載體,自去年開展以來,受到了廣大基層團員青年的熱烈歡迎。為此,團省委將繼續從全省各地遴選優秀青年代表,組建「奮鬥的青春最美麗」走基層分享團,深入校園、企業、社區(街道)、鄉村等基層單位,講述青春故事、分享人生感悟、溝通交流思想。同時,通過普遍開展主題團日、推選「身邊好青年」、運用新媒體宣傳等方式,引導青少年自覺把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之中,自覺把個人前途與國家民族命運結合起來,努力在推動實現中國夢中成就個人夢想;引導青少年自覺增強奮鬥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勇於追夢、奮鬥圓夢,在建設「三個陝西」的實踐中書寫青春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