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火山爆發,我們在腦海中能夠想到的就是蒸汽、石塊和晶屑物質從火山口噴發,而除此以外,還有一些形如液態,看似粘稠的物質出現,這種物質在地表之內的名為巖漿,而噴出地表之外的名為熔巖。
相信不少人都看到過火山口的照片,在火山口之內,有一些看著呈紅色,十分熾熱粘稠的物體,那就是巖漿。因為地殼的保溫效果,所以,那些越近地心的巖漿就越高溫,而越接近外部的巖漿因為蒸發的原因,溫度也就越低,但即使低,其溫度也達到900-1200攝氏度左右,甚至有一些能夠達到1400攝氏度。
1000攝氏度的巖漿是什麼樣子的呢?
根據資料顯示,溫度高達900攝氏度的巖漿是呈橙色的,而高達1090攝氏度巖漿顏色是呈金黃色的,其實,巖漿的主要成分就是矽酸鹽,在巖漿的全部成分中,矽酸鹽的成分佔據百分之80,其它的是一些重金屬以及有色金色和放射性元素等物質。
正因為巖漿的溫度很高,所以,當人站在火山口附近的時候,會明顯感受到炎熱,而一旦不小心掉進巖漿裡,更是九死一生,曾經就有研究人員因為不小心掉進巖漿中,幸虧周邊的同事搶救及時,將他從巖漿中救了出來,但還是受了一些傷,結果導致失去了一隻手和一隻腳。正因為巖漿的溫度高的嚇人,所以,我們才害怕火山爆發,一旦火山爆發,巖漿就會衝地底流出來,進而淹沒地表,那些植物、動物都會因此葬送性命。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火山裡的巖漿都那麼高溫,在地球上,有一座火山名為倫蓋火山,這是世界上有名的低溫火山,其內部巖漿溫度只有550攝氏度,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這座火山內部的巖漿距離地心較遠,因此,溫度也較低。鑑於溫度低的原因,所以,倫蓋火山的巖漿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可怕。
著名的萊頓佛羅斯效應,教你避免巖漿對人的傷害
另外,即使是高達1000攝氏度的巖漿,其實人類也有防禦的方法,按照著名的萊頓弗羅斯特效應,主要我們將手去冰凍的水裡去泡一段時間,再去觸碰巖漿,其實就能不受傷害。這是發現是萊頓佛羅斯特在18世紀50年代發現的,他當時在一塊燒紅的鋼鐵上滴入一滴小水珠,結果發現,水珠不僅沒有馬上被蒸發,而是在鋼鐵的表面保持珠狀停留了十幾秒的時間。
另外,除了萊頓弗羅斯特的方法以外,巖漿的粘稠程度也是人能否獲救的原因,越是粘稠的巖漿,其越不容易陷入,而那些越是稀疏的巖漿,就越容易陷入,因此,只要不是掉入稀疏的巖漿裡,在搶救及時的情況下,還是能夠活命的。
當然,這不是鼓勵大家沒事去嘗試這種方法,另外,如果真的喜歡看巖漿,建議可以去看一些已經不可能再爆發的火山區域,而那些休眠火山以及活火山,就最好不要去,因為容易出現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