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
牛年即將來到,牛也成為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然而,「牛」為何物,你真的了解嗎?其實,在十二生肖和動物分類學中,「牛」的概念並不完全相同。十二生肖中所指的牛一般為黃牛——這個「代表」應該無可非議,在人們的心目中,黃牛是勤懇、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代表,比如眾所周知的「孺子牛」。那麼,就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黃牛吧。
當今世界廣泛養殖的黃牛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原牛,它們曾經生活在歐亞和北非等地區,現在已經滅絕。據記載,15世紀初,原牛最後的野外種群還殘留在波蘭的一個狹小地區;有記錄的最後一個個體死於1627年。雖然原牛過早地離開了這個星球,但是它的旁系後代繁衍壯大,在家畜之中地位顯赫。原牛的後代也派生出很多品種,這是全世界人民經過若干年、多代培育的結果。目前家牛的品種約500個(其中也包括其他野牛的後代),數量以10億計。
說到「牧童放牛」,思緒不免飄到江南水鄉:一位可愛的六七歲孩童,騎在水牛背上,吹著短笛,穿梭於輕輕楊柳之間。在我國南方,家養水牛十分常見。它的祖先是印度水牛,在6000多年前,被人類馴養。有人認為,我國的家養水牛是從印度引入的;也有人認為我國南方熱帶或亞熱帶地區曾有印度水牛的分布,因此,家養水牛是我國勞動人民自己馴化的結果。不過由於種種原因,其野生種群逐漸從我國版圖中消失。但也有文獻記載,我國西藏東南部的米什米山尚有野生印度水牛的存在,但估計數量十分稀少。
另外,家犛牛在我國家牛品種中可謂獨樹一幟。它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種類,也被譽為「高原之舟」。家犛牛的起源有兩種說法,有人認為它是野犛牛的後代,也有人認為野犛牛和家犛牛應起源於同一個祖先。我國藏族人民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犛牛,人們喝犛牛奶,吃犛牛肉,燒犛牛糞;將犛牛的毛做成衣服或帳篷,將其皮製革;角可制工藝品;骨頭是藥材。犛牛既可用於農耕,又可在高原當做運輸工具。
翠竹黃牛
介紹了家牛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野生牛一族。家犛牛是藏族人民的朋友,而野犛牛的脾氣則不敢恭維了。若是見到野犛牛,特別是單獨活動的公牛,你可千萬躲著走。它們體形龐大,頭體長3米以上,有的雄性個體可達4米。雌性體重一般在300~350千克,雄性體重則在500~850千克。你瞧,疾速奔來的一頭野犛牛宛如重型坦克一般,好不威猛!它們平時以禾本科植物為食,偶爾也進食富含礦物質的土壤。野犛牛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受脅物種紅色名錄》(以下簡稱「紅色名錄」)中屬易危級,也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印度野牛
與犛牛、原牛同屬的成員還有印度野牛、爪哇野牛和柬埔寨野牛,它們都是「壯漢」,也是最地道的牛類!印度野牛在我國雲南南部、西部,西藏東南部均有分布,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屬「紅色名錄」易危級。印度野牛比野犛牛還要壯實,據說一頭健壯的成年公牛體重可達750千克(1.5噸)。因為它們的肘、膝部以下為白色,所以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白襪子」。不過它另外一個比較流行的名字「白肢野牛」則是訛誤,因為我們看到的牛科動物的「四肢」,比如印度野牛四肢的白色部分,實則為掌骨,而不是由尺骨和橈骨組成的前臂或前肢。實際上,印度野牛的四肢為黑褐色或棕褐色。此外,在我國雲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還有一種額頭寬闊、角直呈錐狀、名叫「大額牛」的動物,有的分類學家視其為印度野牛的亞種,有的則認為是獨立的種。這種牛在其分布區(印度東北、緬甸北部和中國)屬於半野生種類,有一部分被當地百姓馴養,特別是我國獨龍江地區的獨龍族人民視其為主要的肉食來源,故而又有獨龍牛之稱。
爪哇野牛
爪哇野牛在我國分布稀少,僅在雲南南部的思茅和西雙版納地區有野生個體,為「紅色名錄」瀕危級。這種野牛的臀部有一大塊白色臀斑,亦稱白臀野牛。其體形比印度野牛略小,角也較短,四肢以下也是白色。柬埔寨野牛的體形介於印度野牛和爪哇野牛之間,曾分布在柬埔寨、寮國南部、泰國東南部和越南西部,也是十分瀕危的物種,被「紅色名錄」評估為極危級。十幾年前,科學家估計柬埔寨野牛的野外種群數量不足200,好比牛家族中的「華南虎」或「白暨豚」,時至今日有人悲觀地猜測它們已經滅絕了。
在北美洲生活的美洲野牛和在歐洲生活的歐洲野牛,則屬於歐洲野牛屬,與前邊提到的野牛其實是兩個「門派」。它們也是體形甚大的野牛,歐洲野牛的頭和背上的隆起比美洲野牛要小。這兩種野牛曾經廣泛分布在歐洲大陸北部、中部以及北美洲大陸北部和中部,數量曾經十分驚人。不過現在,它們各自都有一部辛酸史。
美洲野牛
由於人類瘋狂的獵殺,到了17世紀初,歐洲野牛幾乎絕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立陶宛和高加索山區僅存的400多頭歐洲野牛也慘遭殺戮。幸運的是有幾頭被送往動物園,後來人們將飼養的歐洲野牛引入蘇聯和波蘭邊境的林區,成為一種經人類放歸野外的動物。歐洲野牛因人類的良知覺醒,才不至於徹底滅絕,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美洲野牛實際上是歐洲野牛通過大陸橋遷移後,再經演化而發展起來的動物。18世紀以前,美洲野牛總數超過6000萬頭。千百年來土著印第安人以野牛皮肉為生,他們將野牛趕到懸崖邊緣捕殺,而真正滅絕性的屠殺是移居北美洲的歐洲牛仔所為。在19世紀的100年內,千萬頭野牛死於屠刀之下。到1903年,北美原野上僅剩下21頭野牛。1905年美國總統羅斯福頒布法令,人類首次將倖存的美洲野牛等一批珍貴的野生動物置於國家保護之下。目前美國和加拿大的美洲野牛已經發展壯大到5萬多頭。
水牛
如果說牛屬的牛在外形上因為和黃牛相似而被我們當做「牛年牛代表」的話,那麼水牛屬的水牛則是南方牛類的典型「代表」。水牛屬有4種:印度水牛原產於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以及東南亞,後來被廣泛馴化和散放,野化種群(通常由家養水牛放歸野外而來)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裡蘭卡較多,即使在歐洲的野外,也有散養或者野外放歸的種群;西裡伯斯水牛,又叫蘇拉威西水牛,僅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上(該島舊稱西裡伯斯);明多羅水牛,今譯「民都洛水牛」,只分布在菲律賓中部的民都洛島上;山地水牛,不僅只分布在蘇拉威西島,而且它們只生活在山地,就是說只有該島的高山之處才能見到它們的蹤影。水牛屬的家族成員是清一色的瀕危物種,除民都洛水牛為極度瀕危外,其他3種均為瀕危級。因此,這些水牛的命運令人堪憂!
非洲水牛
比亞洲水牛命運好得多的是非洲水牛,非洲水牛屬僅此1種,5個亞種,由於親緣關係與亞洲水牛相差較遠,因而在分類學上享受特殊待遇。非洲水牛分布甚廣,在非洲大陸的雨林和稀疏大草原上幾乎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姿。由於太常見,因此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或者英國BBC的野生動物紀錄片中,我們經常能見到非洲水牛悠閒地漫步在遼闊的大草原中,可謂「明星動物」。非洲水牛還是非洲生態系統的關鍵物種,是食肉動物——獅子、鬣狗、獵豹、豹等的獵物,它們的屍體也餵養了眾多中小型食肉獸類以及大量食腐鳥類。
非洲長角牛
廣義地說,偶蹄目牛科的動物都可以稱之為「牛」,但此牛非彼牛。牛科動物不僅涵蓋我們以上說的牛,還包括所有的羊、羚等。即使在牛亞科中,還有很多種類的中文名字中並不冠以牛字,有的種類即使叫做「牛」(比如藍牛),但長相卻似羚羊。
藍牛因其雄性體色呈藍灰色而得名,它們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東部。武廣牛亦稱中南大羚或錠角羚,它們的角呈紡錘形或錠形,該種是發現最晚的大型哺乳動物之一,1993年才被正式命名;其分布區局限在發現地——越南武廣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在寮國可能也有分布,也是一種瀕危哺乳動物。此外,非洲的旋角大羚羊屬2種、印度的四角羚屬1種、非洲的林羚屬7種都是牛亞科動物,它們其實也是「牛」。
最後,還得提兩種叫牛不是牛的動物,它們就是麝牛和羚牛。麝牛是牛科羊亞科麝牛屬的唯一物種。麝牛現分布於北美洲北部、格陵蘭、北極群島等氣候嚴寒地區。麝牛體形碩大,頭大,四肢短粗,蹄寬大,毛被厚而粗糙,特殊的身體結構使其極耐嚴寒,能適應冰天雪地的惡劣環境。羚牛隸屬於牛科羊亞科羚牛屬,是牛科動物中的古老孑遺種類,主要分布於中國西南、西北地區,中國有4個亞種,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羚牛體大而粗重,棲息於海拔1500~4000米的針闊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和高山灌叢草甸;喜歡結集十餘只至上百隻的大群,晨昏和夜間活動。白天躲藏在密林中休息,習慣沿著平時通往森林、草坡、水源或舔食巖鹽和硝鹽地點所踏出的路跡行進。嗅覺靈敏,群中有「哨牛」,受驚擾時發出報警叫聲,由雄「頭牛」帶領,雌牛押後,幼弱夾在中間,迅速隱入密林。
牛年快到了,希望所有的牛兒在牛年真正「牛」起來!人類也要給牛兒更多的生存空間,讓它們世代繁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