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樂音體系中,音高關係的最小單位是半音。那么半音關係的兩個音到底相距多遠呢?
讓我們從頭說起,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不同的振動頻率產生不同的音高。振動頻率是指物體振動的快慢,目前通用的頻率單位是HZ(赫茲,即每秒鐘振動次數)。比如現行的國際標準音,是1939年5月由國際標準協會規定的a1=440HZ。
既然振動頻率決定了音高,那麼兩個音之間的音高距離實際上是振動頻率的差距造成的。那麼,半音之間的振動頻率到底相差多少呢?其實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因為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
先說說樂音的劃分方法吧,目前我們能用的樂音體系是採用十二平均律來確定各音的音高的。十二平均律是把一個八度的距離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個等份就是一個半音。
八度又是怎麼來的呢?人們在長期的音樂研究和實踐中發現,琴上的同一根弦,讓它振動的部分減少一半,振動頻率會增加一倍,聲音聽起來和原來的音非常相似,感覺好像是同一個音,只是更高了。比如一根琴弦發出的音是標準音a1=440HZ,我們按住琴弦的中間撥動一半琴弦,振動頻率會增加一倍,發出的聲音高了但是感覺和整根琴弦發出的音非常相似,於是我們把它記作a2=880HZ。這兩個振動頻率為2倍關係的音之間的距離,就是一個八度。同樣的,我們可以得出A1=55HZ、A=110HZ、a=220HZ、a1=440HZ、a2=880HZ、a3=1760HZ等等。
觀察一下不難發現,八度裡的兩個音之間的振動頻率是成倍數關係的,也就是每次在自身基礎上乘以2,頻率增減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這就是我們人耳感受聲音的特點,感覺變化比率相同的音之間的距離是相等的。
要把一個八度分成十二個等份,就需要找到這個變化比率,將一個振動頻率用同一數值連乘12次剛好到它的2倍。這在古代確實是一個很難的數學題,中國明代科學家朱載堉主動辭去本該世襲的王位,閉關19年,在音樂、舞蹈、文學等諸方面獲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他用橫跨81檔的特大雙排算盤進行開方計算,得出十二平均律的頻率變化比率約為1.059463(實際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24位),在1584年成書的《律學新說》中,世界上首次系統地闡述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論,並且據此設計和製造了弦準,堪稱世界上最早的調音器。
我們還以標準音為例,用它的振動頻率440HZ乘以1.059463得到#a1的振動頻率約為466.16HZ,這個頻率再乘以1.059463就得到b1的振動頻率約為493.88HZ……這樣連乘12次剛好得到a2的振動頻率為880HZ。這樣分成的十二個等份在我們的聽覺上就是相等的,我們稱其中的每一份為半音。所以說半音的距離,實際上是振動頻率為1.059463倍關係的兩個音之間的距離。半音之間的頻率變化並不是一個固定數值,音越高數值變化越大,我們所說的相等,是指我們在聽覺上感覺它們的變化相等。
由於弦長和振頻成反比關係,同一根弦參與振動的部分越長音越低,反之亦然。越往低音區弦越長,其乘以變化比率後得到的數值就越大,表現為琴弦長度的變化也越來越大,反之越往高音區琴弦長度的變化就越來越小。這就是我們看到吉他上品格間距不一樣的原音,往低音區品格越來越寬,而往高音區品格越來越窄,這種變化在其它弦樂器的把位上也有相同規律。其實管樂中也是存在這種變化的,只是不像弦樂器表現得這麼直觀。
半音的距離說起來確實挺複雜的,所以很多學音樂的人也不知道半音到底是相距多遠,那麼你看明白了嗎?歡迎大家留言,我們一起去探討音樂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