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國科普日。曾經問過的「為什麼」,你找到答案了嗎?看過的第一本科普書,第一部科幻作品,你還記得嗎?那些屬於你的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有沒有成為某本書、某部電影裡的「科學幻想」?
說到國內的優秀科幻作品,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三體》,甚至有人說,「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無論這話是否誇張,《三體》確實以它氣勢宏大的故事架構、瑰麗新奇的科學想像、濃郁樸素的人文反思,徵服了許多讀者,帶起了一陣科幻熱潮。
在《三體》中,三體文明的高度發展使得「三體人」對人類充滿了輕蔑,對於人類採取的行動和呼喚從來不予理睬,他們與地球叛軍之外的人類進行的第一次交流,只傲慢地傳遞了五個字:你們是蟲子!
《夜讀》今天選取的這一段,就發生在這次「交流」之後。
《蟲子》
作者丨劉慈欣
汪淼舉起酒杯說,「我們這輩子反正能打發完,今後,頹廢和墮落有理由了!我們是蟲子!即將滅絕的蟲子,哈哈……」
「說得好!」丁儀也舉起酒杯,「為蟲子乾杯!真沒想到世界末日是這麼的爽,蟲子萬歲,智子(小說中由三體人製造,用於監視並鎖死地球的智能機器)萬歲!末日萬歲!」
大史搖搖頭,把面前的那杯酒一口乾了,又搖搖頭,「熊樣兒。」
「那你要咋的?」丁儀用醉眼盯著大史說,「你能讓我們振作起來?」
大史站了起來,「走。」
「去哪兒?」
「找振作啊。」
「得了史兄,坐下,喝。」
大史扯著兩人的胳膊把他們拽起來,「走,不行就把酒拿上。」
下樓後,三人上了大史的車。當車開動時,汪淼大著舌頭問去哪兒,大史回答:「我老家,不遠。」
車開出了城市,沿京石高速向西疾駛,剛剛進入河北境內就下了高速公路。大史停下了車,把車裡的兩人拖出來。丁儀和汪淼一下車,午後燦爛的陽光就令他們眯起了眼,覆蓋著麥田的華北大平原在他們面前鋪展開來。
「你帶我們來這兒幹什麼?」汪淼問。
「看蟲子。」大史點上一支斯坦頓上校送的雪茄說,同時用雪茄指指面前的麥田。
汪淼和丁儀這才發現,田野被厚厚的一層蝗蟲覆蓋了,每根麥稈上都爬了好幾隻,地面上,更多的蝗蟲在蠕動著,看去像是一種黏稠的液體。
「這地方也有蝗災了?」汪淼趕走田埂一小片地上的蝗蟲,坐了下來。
「像沙塵暴一樣,十年前就有了,不過今年最厲害。」
「那又怎麼樣?大史,什麼都無所謂了。」丁儀帶著未消的醉意說。
「我只想請二位想一個問題:是地球人與三體人的技術水平差距大呢,還是蝗蟲與咱們人的技術水平差距大?」
這個問題像一瓢冷水潑在兩名醉漢科學家頭上,他們盯著面前成堆的蝗蟲,表情漸漸凝重起來,兩人很快就明白了大史的意思。
看看吧,這就是蟲子,它們的技術與我們的差距,遠大於我們與三體文明的差距。人類竭盡全力消滅它們,用盡各種毒劑,用飛機噴撒,引進和培養它們的天敵,搜尋並毀掉它們的卵,用基因改造使它們絕育;用火燒它們,用水淹它們,每個家庭都有對付它們的滅害靈,每個辦公桌下都有像蒼蠅拍這種擊殺它們的武器……
這場漫長的戰爭伴隨著整個人類文明,現在仍然勝負未定,蟲子並沒有被滅絕,它們照樣傲行於天地之間,它們的數量也並不比人類出現前少。把人類看做蟲子的三體人似乎忘記了一個事實:
蟲子從來就沒有被真正戰勝過。
太陽被一小片黑雲遮住了,在大地上投下一團移動的陰影。這不是普遍的雲,是剛剛到來的一大群蝗蟲,它們很快開始在附近的田野上降落。三個人沐浴在生命的暴雨之中,感受著地球生命的尊嚴。
丁儀和汪淼把手中拎著的兩瓶酒徐徐灑到腳下的華北平原上,這是敬蟲子的。
文自/《三體Ⅰ》第三十五章
圖自/視覺中國
除了《三體》,
國內外還有許多非常優秀的科普科幻作品,
海量的作品該如何選擇?
《夜讀》聯合
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為你精心準備了一份「科普科幻作品清單」,
絕對專業,絕對靠譜,
趕緊收藏起來吧!
科普書籍
國內
《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3卷18冊)
《這就是二十四節氣》(4冊)
《奇妙的中國植物》
《太空日記:景海鵬、陳冬太空全紀實》
雲無心:《吃的真相》
趙致真:《播火錄》
李治中:《癌症·新知:科學終結恐慌》
李淼:《〈三體〉中的物理學》
曹天元:《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
王立銘:《上帝的手術刀:基因編輯簡史》
高士其:《我們的土壤媽媽》《菌兒自傳》
王宏甲,蕭雨林:《你的眼睛能看多遠》
劉興詩:《劉興詩爺爺講地球》
《中國兒童數學百科全書》
國外
達爾文:《物種起源》
法布爾:《昆蟲記》
霍金:《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
別萊利曼:趣味科學系列
丹尼爾·查爾斯:《收穫之神》
喬治·伽莫夫 :《從一到無窮大:科學中的事實和臆測》《給孩子講量子力學》
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派屈克·德韋弗:《地球之美:一部看得見的地球簡史》
豪爾赫·陳,丹尼爾·懷特森:《一想到還有95%的問題留給人類,我就放心了》
克麗絲蒂·威爾科克斯:《有毒: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看地球致命毒物如何成為生化大師》
科幻書籍
國內
劉慈欣:《三體》《流浪地球》《中國太陽》《帶上她的眼睛》《劉慈欣少兒科幻系列》
王晉康:《逃出母宇宙》《水星播種》《天父地母》《王晉康少兒科幻系列》
何夕:《天年》
吳季:《月球旅店》
馬傳思:《奇蹟之夏》
《中國科幻的探索者:劉慈欣科幻小說精品賞析》
《中國科學文藝名家名作精品書系》
《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精品賞析》
國外
艾薩克·阿西莫夫:《銀河帝國》系列、《基地》系列、《我,機器人》
道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漫遊指南》《宇宙盡頭的餐館》
儒勒·凡爾納:《地心遊記》《從地球到月球》《海底兩萬裡》《神秘島》《氣球上的五星期》《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八十天環遊地球》
阿瑟·克拉克:《太空漫遊》系列
羅伯特·海因萊因:《星船傘兵》《雙星》
丹尼華萊士:《超時空少年》
科普影視紀錄片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
《劍齒王朝》
《航拍中國》
《藍色星球》
《地球脈動》
《冰凍星球》
《帝企鵝日記》
《海洋》
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
《侏羅紀世界》
《火星救援》
《星際迷航》
《星際穿越》
《星球大戰》
《猩球崛起》
《降臨》
《蝴蝶效應》
《後天》
《2001太空漫遊》
《我,機器人》
《頭號玩家》
統籌/中國科普研究所 博士後 黃瑄
科幻作品常讓人感到
宇宙之大,生命之微
好像尤其適合有點喪的時候看
愛科學,愛幻想,愛宇宙的人
大概更知道如何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吧
圖/視覺中國
「寫留言」
分享你看過的科普科幻作品
監製丨李浙 主編丨王若璐
編輯丨楊瑜婷 校對丨高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