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的建設造成了植物生存環境的破壞,它們因此面臨著「滅頂之災」。沉香有著精巧的繁衍後代的方式,但是由於人類的砍伐,已經幾乎見不到成年的沉香大樹。儘管植物無法像動物那樣引起人的共情,但我們也需要把他當作一個需要保護的生命體。瀕危植物的生存環境是怎麼樣的?物種面臨著哪些威脅?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瀕危植物?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顧壘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來自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顧壘,行走江湖用的藝名叫顧有容。我是一個研究植物和喜歡植物的人。
我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做瀕危植物保護,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有關瀕危植物的故事。
什麼叫瀕危植物呢?先來看幾個數字。
34450,這是大概在2013年出版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裡,評估過的中國所有野生植物的數量。
在這些物種中有將近3800種是生存受到威脅的,它們佔了大概中國全部野生高等植物數量的十分之一,其中有52種,已經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滅絕了。
它們可能是已經完全滅絕或者是在野外、在人工栽培的環境下、在特定的區域內滅絕了。
與此同時,這些植物中間,大概只有284種真正受到了法律保護,列入了中國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
也就是說,中國真正受到法律保護的野生植物的數量,只有受威脅的物種的十分之一不到。
這是一個讓我們非常擔憂的話題,了解了整個的中國的瀕危野生植物的數量的狀態,我們再來看看,這些植物都生存在什麼樣的地方?
首先,在我們的固有的印象中,植物的數量肯定是在離人越遠的地方越多,城市裡面的物種數量會少一些,郊區的會稍微多一些,到深山老林裡面就會更多。
中國東部的地區植被覆蓋相對要好一點,植物多樣性也會多一些。
據我們現在的分析,在中國東部地區的西南角區域,植物多樣性的水平是最高的,分布了中國最多的瀕危植物的物種。
所以並不是只有在遠離人口稠密地區的深山老林裡面才有瀕危植物。
這種植物,叫做北京無喙蘭,這是這幾年剛剛發表的一個新的物種,它生活在北京周圍離市區很近的一些山區裡面,數量也很少。
據說它已知的個體數可能不超過200個,所以是一個極度瀕危的物種。
這些事情就提示了我們,哪怕是在和人類生活的地方非常近的地區,也有可能生存著大量的瀕危的物種。
而且這些物種的數量因為人類活動的原因,它們的分布區範圍很小,每一個種群的數量也非常少。它們可能更加需要我們的關注和保護。
我們剛才說了有大概3800種左右的物種受到了威脅,它們受到了什麼樣的威脅呢?
最主要的一個威脅,就是生存環境的破壞。生物的生存是必須要依賴一個特定的環境,如果環境被破壞了,生物的整個種群都會因此而消亡。
這樣的威脅是人類帶給瀕危物種的威脅中間最大的一種。
舉個例子,這個物種叫做長柄雙花木,是中國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也是我在做博士論文的研究的時候,研究過的一個物種,這個物種分布在中國南方的山地裡面。
我研究的那個小的種群,大概有那麼四、五百株,它生長在一個山的半山腰上。我第一年去做實驗的時候,這個種群是完好的。
第二年,這個地方從中間修了一條路,正好從這個種群中間穿過去了,那麼這個種群因此而損失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個體。
第三年,下面是修了一個水庫,把它剩餘的這三分之二種群中間的一半又給淹沒了。
所以這個種群就只剩下三分之一了,由於大型的基礎建設導致的生境的破壞,對於很多瀕危植物來說造成了滅頂之災。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水松,這個物種更加瀕危,是中國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據有一些專家的評估,這個物種,在中國野外已經滅絕了,頂多在珠三角的地區,還會看到一些零星生活的植株。
但是,它們很可能都並不是野生的,水松這種植物是生活在海濱的溼地裡面的一種喬木。像珠三角這種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區,這類植物的原始的棲息完全破壞了。
所以它就生存不下來,造成了這個物種今天瀕危的狀態。
但是生境破壞這種破壞方式,雖然很嚴重,但是對我們來說,不是一個特別直觀的效應,普通人可能不會注意到。
另外一個威脅,和我們日常生活相關,就是資源過度利用和非法貿易,這裡我們有一個很好,但是很糟糕的例子就是蘭科植物。
蘭科下面有一個叫石斛屬的,這個屬都是一些附生的蘭花,它們生活在大樹或者是巖石上,花開得非常漂亮。
但是這類植物也是重要的藥材,所以它受到了非常嚴重的野外採集。
比如說,有人按公斤來在賣美花石斛,還有更誇張的,按噸來賣。這樣的過度採集,對於這類植物的野外生存就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在很多社交媒體,甚至是在主流的新聞媒體上,還能看到男子懸崖絕壁上採仙草,一公斤能賣上3萬元的報導。
這樣的新聞報導,渲染這些植物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這種導向是非常錯誤的。
比如說鐵皮石斛,它的瀕危等級是瀕危。大熊貓在國際上的瀕危等級,已經被調到了易危,石斛比大熊貓還要更危險一些。
我們想像一下把這個話題換成,男子深山老林獵熊貓,一斤肉可以賣幾萬塊錢,那麼這樣一個新聞是不是會顯得非常驚悚?大家都無法接受。
只不過這個地方是把它換成了一種植物而已,但實際上這種植物,比大熊貓更加糟糕一些,所以我們也應該就是說儘量地避免這樣的傳播上的導向。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土沉香,這種植物是生活在華南地區的喬木,是一種樹,它有一個很精巧的機制。
這張照片上,是它正在開裂的果實,它的果實開裂了之後,有一根絲把它的種子吊在外面種子的種柄上,有一塊附屬體裡面含有很多的油脂。
這個種子吊在那隨風飄蕩的樣子,就很像是一些鱗翅目昆蟲的幼蟲吊在那一樣。
它有什麼作用呢?它可以吸引一些胡蜂來,把它當作蟲子來捕食。
胡蜂抱著種子去啃的時候,它會去啃食這個富含油脂的附屬體,然後它會連著這個種子把這個附屬體一塊兒抱走,抱到其他地方去取食。
黃蜂只會吃掉它的附屬體,不會吃掉種子本身,所以黃蜂抱著種子飛走的過程,幫助這種植物傳播了種子,這是一個非常精巧的利用動物來傳播種子的機制。
但是儘管是特別精巧的繁衍後代的方式,這種植物仍然還是瀕危了,為什麼呢?
因為它能夠產生一種叫做沉香的非常高價值的樹脂,莖裡面的樹脂可以積累在木材中間形成一種叫做沉香的產物。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香料,實際上香港這個地名就是根據沉香來的,這個地方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沉香貿易的口岸。
我們可以想像,在20世紀初的時候,可能整個港島都被籠罩在沉香的香味中,當然這個比較誇張了。
但是今天的香港島也好,還是中國的華南地區也好,幾乎已經看不到成年的沉香大樹了。
就是因為有很多利慾薰心的人,偷偷地把這些樹砍伐了,然後把裡面的香料拿出來去賣高價。這些都是非常令人感到痛心的事情。
另外一個威脅就是公眾對於瀕危野生植物的關注是非常有限的。
我們經常說植物保護和動物保護相比特別不好做,為什麼呢?
原因就是動物是可以引起人的共情的,尤其是脊椎動物或者是哺乳動物,它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面容和人有一定的相似性。
而且它可以通過目光和人進行感情的交流,人很容易產生對於動物的共情,但是很難產生對於植物的共情。
人不會去同情一個你都不知道它生活在哪兒的植物,哪怕是這個植物開著很漂亮的花,或者是有很高的價值。
大家可能更多地去關心它的價值去了,而不是把它當作一個需要保護的生命體,不是把它當作整個生態系統中間的一部分來關注。
甚至就連科學家都不太知道這些瀕危物種的狀況,剩下的植物生長在什麼地方?它們的數量還剩下多少?它們的數量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
因為沒有足夠的社會資源,投在這個上面去,專家也沒有時間去實地的考察,看這些植物生存的狀態。專家都這樣,公眾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這也是今天植物保護面臨的一個特別大的隱含的威脅。
前段時間有一個特別火的綜藝節目,請了一些明星和藝人帶著他們到海拔4800米左右的藏區的高山上,讓他們去採集稀罕的雪蓮花。
這些人經歷了競爭上崗這樣的情節,然後在山上非常辛苦地去尋找雪蓮花,然後還採摘了起來,把雪蓮花作為一個戰利品。
這個節目播出了之後收穫了非常多的批評,包括我在內,都對這個節目的內容做出了一些比較嚴厲的批評。
它造成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導向,這個植物本身是一個瀕危物種,作為一檔影響力特別大的綜藝節目,給大家灌輸的觀念是,把罕見植物當做一個在自然界中可以去隨意獲取的戰利品。
這對公眾造成的影響是非常不好的,對於整個瀕危植物保護的影響是特別糟糕的,那這種植物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現在出現在畫面上的水母雪兔子,當然他們當時採的可能是另外一種雪兔子,我這裡只有這個種拿它來代替一下。
這個物種,背後的這一片亂石堆,就是這種植物的這個生境。
它的這個生境學名叫做流石灘,它是由很高的山上的巖石風化之後,形成的碎石流動的坡地,這個地方幾乎沒有什麼土壤。
而且海拔一般在4500米以上,它的氣溫也很高,每年積雪覆蓋的時間也很長,所以說是一種非常極端的貧瘠的環境。
生活在這裡的植物生存都非常艱難,它們需要用好多年的時間,把根系扎到碎石裡面去吸取營養,然後把營養積累在身體裡,經過了若干年之後,才攢夠了一波營養就開始開花結果。
一輩子就只開這一次花,開完花之後,它把種子成熟了散播出去之後,這個植物就死了。
如果我們把這棵正在開花的雪兔子當作一個藥材採走了的話,那麼它這麼多年的營養就白積攢了。
它也沒有能力再去產生種子產生後代,所以這種採摘的行為對這類的高山的、極端生境的瀕危植物的破壞是特別嚴重的。
除了直接採摘之外,採摘過程中間,人在這裡來回踩踏的活動可能也會對它的其他的一些植株造成影響。
所以在這種極端生境的地區去採集瀕危植物,本身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事情。
但是,它被一個綜藝節目以某種正面宣揚的形式給表現出來,這是我們覺得非常痛心的一點。
與此同時,有些人也會說這個節目的製作方、藝人,他們並沒有有關這些植物的知識。他們不知道這些是瀕危植物,他們只知道雪蓮是一種傳說中非常神奇的藥物。
但是我想說的是就算不是專業人士,沒有關於這些植物的專業知識他們也應該有一個起碼的觀念。
到了野外、生境和生物多樣性都比較特殊的地區,應該儘量管好自己的手,不要隨便去採摘這些野花、野草。
說了這麼多威脅,隨著近些年來國內的,不管是政府的還是民間的,保護活動也越來越多。
所以這些瀕危植物,還是看得到一些生存的希望。比如說這種植物叫做攀枝花蘇鐵。蘇鐵類的植物,全部都是中國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這是其中的一個,它的分布範圍很狹窄,只生活在四川和雲南交界的一些乾旱河谷裡面,比如說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這個物種還分布在好幾個不同的縣都有。
但是後來到了九十年代的時候,隨著經濟的發展園林方面對蘇鐵的需求增加了,當地有很多人就會去採挖野生的蘇鐵去賣。
蘇鐵生活的地方很陡峭很多都是生活在巖壁上。
當地的農民會弔著繩子,從巖壁上墜下去把蘇鐵挖走,賣的價格很便宜才8分錢一斤,這樣大規模的採挖之後,讓好幾個縣的攀枝花蘇鐵都從野外消失了。
只剩下了一個地方就是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面的這個群體,大概現在還有40多萬株,也是我們現在知道的,這個物種唯一的一個群體。
它在國立的保護區的體系裡面生存得很好,而且也在這裡發展壯大,這是我們國家現在植物保護的一個主要的形式,由政府部門建立保護地來對裡面的物種進行保護。
那麼它保護的並不只是單獨的一個物種,而是保護整個生態系統。
總的來說,攀枝花蘇鐵算是這種保護形式的,一個特別好的例子。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依據民間和科研機構的力量來做的保護。
比如說我們有一個概念叫做極小種群植物,它的種群數量已經非常少了,個體數不多它需要非常急迫的挽救性的保護。
華蓋木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這種植物是一個木蘭科的大喬木,但是它的野生的個體數量,可能只有三十幾個。
過去的若干年裡面,雲南省還有包括中國科學院的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等等這樣的科研單位,在它的原生地進行了很多搶救性的保護。
比如說幫助它去進行人工授粉,用它們的種子來繁殖新的植株,然後把這些繁育出來的小苗,再回歸到它原來的生境裡面去栽培等。
用這樣的方式讓這個極小種群的物種能夠繁衍下來,並且讓它的個體數增加,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是一種搶救性的保護。
也就是說只有對於馬上就要滅絕的物種,才值得用這樣的保護方式,在更多的時候我們都是通過保護這個物種生活的整個環境,來保護它的存在。
畢竟我們保護瀕危物種不是為了保護這個物種本身,而是為了維持我們的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我們應該,或者說我們能夠為瀕危植物保護做什麼呢?
首先,我們應該拒絕消費瀕危野生植物及其製品,這裡面可能包括了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一些物種,比如說紅木、沉香或者是石斛等等這些種類。也有很多其他的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東西。
如果你不是專業人士,不知道這個植物到底是不是瀕危的,但是如果你看到它前面出現了野生那兩個字眼,那你就多個心眼去想想,這個東西有可能是瀕危物種,就不要去消費它。
這是普通人能夠為保護瀕危野生植物做的最直接的一件事了,如果你有餘力的話願意為它們多做一些,你可以量力而行的參與物種保護的公益行動。
比如說你可以參加由國立的科研機構組織的瀕危物種生存狀況的調查項目,也可以去參加這些直接保護它們的保護行動。
除了國家層面以外,民間社會上也有很多組織,都在開展這樣的瀕危物種保護的項目,大家可以去為這些項目當志願者。
另外,關於瀕危物種保護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缺憾,就是我們對於這些物種的基本的分布的狀況,它們的種群數量等等,這些基礎數據了解還非常不夠。
這個可能是我們今天在中國進行瀕危物種保護的,最大的一個數據上的障礙。
所以,大家也可以在自己日常觀察自然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了哪些地方,有這樣的瀕危物種的分布,也可以向靠譜的保護機構和資料庫來貢獻這些物種的分布信息。
這些信息最終會被用到這些物種的保護行動上去,關於瀕危植物的故事就跟大家講到這裡。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