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看到時尚界的一段視頻,展示了一群偶像是怎麼過夏天的,內容非常小資,沒事海邊吹吹風,欣賞日出日落,晚上,看看露天電影,喝著汽水,趕上誰生日了,還放放煙花,很清涼,很唯美。
想想一個夏季裡,能有這麼多消夏活動的季節,好像只有上學的時候了,翻出校園的照片,回憶起仿佛相似的夏季故事。
我住在西北邊陲,一個離大海很遠的的地方,有著離大海最遠的城市。小時候,一直無法想像大海的模樣,一首《外婆的澎湖灣》,完美演繹了大海的童年時光。
晚風輕拂著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醉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坐在門前的矮牆上一遍遍幻想,也是黃昏的沙灘上,有著腳印兩對半,那是外婆拄著杖,將我手輕輕挽 …… 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
上了大學,終於體會到在海邊的感覺,其實,嚴格來說,她是一條江,沒有朵朵浪花和大面積的沙灘,更多的是溫柔的波紋,一波波江水輕拍著江岸,岸邊有很多小石塊,穿著涼鞋走在上面,一手拎個小桶,一手翻開石頭,一個個小螃蟹就露了出來。
那種小小的成就感,伴隨著清涼和江風,給大學生活留下了一段段美好的回憶。這些回憶,也隨著江水,最終匯入大海,圓了我的童年夢。
再見大海,已是工作之後,一次跟團遊,到了海邊,忍不住衝過去,一個猛子扎了進去,以為自己多年浪在大渠的水性,應該沒有問題,出了安全區後,猛然發現,一種深沉的危險撲面而來,最初的驚慌過後,慢慢仰泳,恢復體力,腳底觸及水底細沙的時候,才感覺安全了。
在海邊吹風的時候,我才覺得,對大海有了新的認識,你對大海的熱愛,不意味著大海也是那麼愛著你,大海更多的是展現了自然的力量,童年時傳唱的那種魅力,現在,每一次接觸,留下的感覺,更多的是敬畏。
或者,更加認識到,自己原來的那種對大海的熱愛,只是一種幻想,並不真實,年輕時代的愛,更多是的可能是愛自己,自己為了得到大海的擁抱,付出了的那些努力,愛這些付出,愛那些離你越遠、越得不到的東西,感覺越珍貴。
真的在海邊住一段時間,並不喜歡那種潮溼、悶熱的空氣,還有各種小動物帶來的些許不快。海產品的味道確實鮮,嘗鮮過後很快忘懷,飢餓時,想起最多的還是家鄉的各種麵食。
對大海的愛,伴隨著另一種感覺叫世俗,你想像的那種沙灘,隨著開發和遊客留在海灘的各種雜物,被完全破壞了,很多小動物從沙灘鑽進鑽出,原先平整細密的海灘就像被農田裡的犁給翻了一遍,腳底更多的是硌著、扎著的感覺,留下的疼痛多於溫柔,還有當地人宰客,給你的熱愛最後補了一刀。
這種愛留下的疼痛和傷口,讓你明白了一個字:「作」。年輕時,更多的是懵懂、無知、單純和「作」,很多所謂的愛,就源於這個字。不如做些實事,當你成長起來,你也能追求更高、更好的體驗。
一處海灘不好,並不代表處處不好,世界這麼大,好的並不一定要那麼遠,也許就在身邊,也許就在江邊,那個沒有沙灘、只有石塊的地方,一樣有愛、有溫柔,那種初次江水浸潤的感覺,也許才是最對的,那種愛和陪伴,距你也就一米遠。
在海邊的日子,也曾經看過日出日落,那已是另一處海灘,既不是旅遊,也並非刻意,就是遇見了,看上去好美,心已不再感動。年輕的時候,這種事,肯定能大呼小叫一陣,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成長了,還是更世俗了。
更多的記憶,反而是大學野外實習的日子,天蒙蒙亮,上山時,太陽升起的那一刻,嚼著隨身攜帶的饅頭,心裡有光,眼中有愛,那種暖暖的回憶,比起海平面太陽升起和降落的美景,更多了一份感情,還伴隨有大地的踏實、柑橘的酸甜。
大自然的美景不可多得,更多人生的美好體驗是在露天劇場這樣的地方。大學裡真有一個露天電影院,前方還是傳統的大幕,觀眾坐在一層層的水泥臺階上,隨意聊天,那個年代,大家都窮,瓜子、汽水都是從生活費裡扣或者用飯票換的,那種汽水的味道,現在已經找不到了,那個露天電影院現在還在,但那個感覺再也找不回來了。
如果奢侈一點的時候,就是誰生日請客了,又或是誰拿了獎學金,點燃那個插在生日蛋糕上的蠟燭時,就是最好看的煙花了,就是這種煙花,也不是每個人點得起,所有的回憶,並不一定美好,吃著同學們的蛋糕,看著有的情侶蠟燭燃燒時那種開心,心裡羨慕的同時,更多的是酸澀。
也許成長就意味著代價,丟掉那些所謂的「作」,更多地投入「愛拼才會贏」的工作當中,才有更踏實的成就感,也許我們並沒有成為別人心目中的成功者,更多地成為了別人口的大媽、大叔。
那些平凡的我們,雖身無長物,可也能做到:既無一身債,也無一身病,柴米油鹽醬醋茶,踏踏實實過日子。想看風景的時候,翻開老照片,或者,去舊地重遊,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輕撫溫暖我心,那些陰霾和苦難,也會越來越淡,直到淡得像最後一口汽水,隨著一聲輕嗝,出一口氣,飄散在空中。